《论语·八佾》篇:“尽善尽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八佾篇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

《论语·八佾》篇又丰富了我们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增添了新的成语“尽善尽美”。如下:

没错,“尽善尽美”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八佾》篇。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极其美好,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在《论语·八佾》篇中,“尽善尽美”是用来形容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孔子认为,最好的“礼”是应该符合“尽善尽美”原则的。”

“尽善尽美”的原则主要在《八佾》篇的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中集中体现。

第二十三章是讲孔子跟鲁国的太师(乐官之长)讨论音乐。孔子向鲁太师说,“音乐是可以描述清楚的。(音乐)在刚开始起的时候,是非常盛大、热烈的;继续下去,音乐变得纯粹、和谐起来,然后变得越来越清晰,完美的声音络绎不绝,一首曲子就算完成了”。孔子以说音乐为引子,形象化地指出了什么是美,即“美”是先后有序,是连绵不断的和谐(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紧接着,第二十四章讲出了孔子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魅力(影响力)。在“仪”这么个小地方的边防官见到了孔子之后,被孔子高尚的道德修养所感染,所以他从孔子那儿一出来,就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害怕丧失什么呀?天下混乱、无道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可能老这么乱下去了吧)老天爷要让你们的老师出来做人民的导师呢”。这是在讲“善”,以德服人。

第二十五章举例对“善”和“美”做了解释。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不尽善”。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好的音乐,不仅要追求形式美,而且内容也很好。《韶》乐与《武》乐形式都是非常美的,但是《武》乐表现的内容却是周武王用武力取得天下,这不太好,与“仁”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武》乐“未尽善”,内容不好;《韶》乐的内容体现了尧舜时期的禅让制,歌颂了尧帝、舜帝美好的德行,符合“仁”的思想,内容是非常好的,所以《韶》乐“尽善尽美”。

第二十六章则举了一个未“尽善尽美”的反例,为《里仁》篇的登台作了铺垫。“居于上位的统治者们,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古代,礼、乐、舞是不分家的。孔子认为,统治者们做不到“尽善尽美”,这种情况实在看不下去!那么,当如何去做“尽善尽美”呢?首先,要修“仁”。于是,《论语》的下一篇,《里仁》篇呼之欲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