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凭啥撑起庞大的“丝房”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一座城总有盛载过去、记录繁华的唯一。

翻遍中国近代商业史,奉天“丝房”竟如此独特而耀眼。

这个闻名于世的商业群体,是几代闯关东人集体创业记忆。

奉天丝房“起高楼”的故事早已让人写滥。

但无人反问:奉天凭啥撑起这独特的商业现象?

1926年,戏腔伴着鞭炮声在四平街热烈回响。

一幢美仑美焕巴洛克风格大楼矗立街北,五层楼顶花亭及三层檐下巨匾上题大字榜书:吉顺丝房。

这是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的手笔。

开业酬宾围观者议论纷纷:“这榜书规矩、豪放”;“吉顺丝房林财东怕是耗以重金⋯⋯”

吃瓜者的闲言,显然是不知道王永江与鲁商血脉相连的内情。

奉天当时是鲁人最多的移民区,形成的胶东帮早名闻遐迩。

清末民初奔波的商人为自保多借乡里宗族关系,抱团取暖组成商帮。

鲁商中胶东帮以黄县商人为代表,东北各繁华大都市均见他们的身影。

吉顺丝房的财东林芸生、掌柜王敬三及伙计一色是黄县人。

胶东指登、莱、青三府。登州府居山东半岛最尖端,三面临海“ 舟航之利捷于他郡 ”,“ 民多逐利四方”。

省长王永江,也是闯关东海漂的后代。

王家闯关东始祖王国禄,康乾年间从蓬莱跨海到大连金县做生意,五传至王父王克谦。

蓬莱与黄县比邻,同属登州府,王永江与黄县商帮算亲老乡。

鲁人深受儒家熏化,乡情浓重,加之王酷爱书法名重一时,自然乐为书匾。

更重要的此举为力挺省城商业。

张作霖刚提出“ 扩张商业,以应时需 ”,省城上下正竭力营造惠商氛围。

此时王永江在商埠地已辟建南市、北市,与城内四平街互为鼎足。

南市八卦街商铺早已开业,北市千余商铺也招商收尾。

四平街也经整修,86家商号店貌初具规模。

路南42家从西向东分别是同聚源帽店、洪顺盛和洪顺茂丝房、天益堂药房、老天合丝房⋯⋯

路北44家,从西向东分别为李湛章笔店、谦祥恒、裕泰盛⋯⋯吉顺丝房、同益成小洋货店、吉顺洪、吉顺昌、同义和丝房,最东是兴顺丝房和兴顺西丝房。

吉顺丝房大楼为商业街上最醒目地标。

重金提匾风言很快传到王永江之耳。

王永江淡然不置一言:书艺为毕生之功,写字润笔天经地义。

只这重金一项,却真愧对王永江廉仕之志。

他任官银总办,几年分红八万大洋,算天文数字,他分文不取全充公用。

身处宦海,他却是不爱钱的老派文士。

王寄女儿诗:“ 官清如水无他赠,两字平安寄予卿 。”已见心迹。

经他手批违财纪枪毙者14人,他主政奉省是官风最好的时候。

官清业兴。奉省各业、商号红红火火。

四平街大商号时兴悬名家牌匾,不唯慕风雅也是推知名度。

商多税旺,旌扬丝房大旗,王永江责无旁贷。

当时,萃华金店两金匾,一为书法高手杨佐オ书,一为民国廉吏邹健鹏所书。

中和福茶庄牌匾是书画家太清宫方丈葛月潭的隶书。

天益堂和鸿兴金店牌匾是高手梁成哲所书。

1928年开业的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牌匾为上海大书家、道人李端卿魏碑杰作⋯⋯

丝房是奉天的金字招牌,当局致力正是擦亮此招牌

奉天民族工商业,每店平均总资本最高的业种就是丝房。

奉天商工公会的《奉天经济事情》说:“丝 房和布庄在中国东北商人中势力最强”,“丝房标志着工商界的兴衰”。

奉天丝房民国成长为以衣料为主的百货店,不仅在近代国内甚至在亚洲也是早的。

1933年,奉天兴信所编《第二回满洲华商名录》记录显示:

142家丝房不是孤立的,丝每个丝房的背都有一堆机房、染房。

民国七年(1918)年6月,奉天丝房兴顺义、恒兴源、天增德就与同兴增机房发生纠纷。

主要是机房向丝房赊账购线,欠货钱逾期未尝。

显示丝房因控制产业终端,成为机房、染房的原料、渠道的提供者。

丝房无论大小,每家都是牵动多产业的龙头。

丝房兴,百业兴,此奉省当局所系。

康熙15年(1667)渤海上猛烈的春风,让胶东龙口码头登船者时感不安。

熬过海上黑夜,单文利、单文兴总算靠岸营口,他俩的目标是盛京。

黄县城北单家村丝户单氏兄弟,他们闯关东想碰碰运气。

登州人众地寡粮贵活得真是累。

《登州府志》载:府境“ 无50里之平壤,食货所资惟田农拙业,而地狭人稠不足以更费,其山民务茧丝⋯⋯多营末富” 。

农本无生路,逼得只有操末业求富。

现实世界从无容易二字,商人也不是好干的营生。

单氏清楚:辽东粮价仅是胶东的一半,闯关东致少不会饿死。

更多同样信念的黄人越海入辽。

宣统二年,“ 鲁省苦工每年届春融之期,结队入东省⋯⋯经由鲁省登州栾家口抵营口者,计有三万余人,抵安东者二万余。其余由龙口抵营口者约计十ニ三万 。”

胶东流民“ 放蚕食叶分界把持,蚕事毕,则捻线度日 。”

辽东柞茧产量超全国75%,却不能缫丝织绸,90%蚕茧只能输登州缫织。

黄县捻线业已盛行四百年,至民初此业已遍辽东各地。

“ 初系输出求售,逐渐迁出营业,遂操关外丝线业之特权。 ”

二百年鲁移民潮涌不绝,单家五传成黄县巨富、奉天丝房鼻祖。

当年单氏首开“天合利”手工丝作坊,已改号“老天合”。

黄县人将丝房改造成百货,并衍生“ 天、兴、吉、洪、裕、谦” 六大号。

“天合利”、“老天合”、“天合东”、“天合源记”、“天合辅记”;

“兴顺利”、“兴顺义”、“兴顺西”、“兴顺”;

“吉顺昌”、“吉顺洪”、“吉顺通”、“吉顺隆”;

“洪顺盛”、“洪顺茂”;

“裕泰盛”、“裕泰东”;

“谦祥恒”、“谦祥泰”、谦祥厚。

胶东移民创造了一个城市的商业繁荣。

闯荡的种子,终于同催其生根发芽的土壤融为一体⋯⋯

奉省当局也敏锐地意识这个现象。

民国十二年(1923 ),奉天省设立垦务局,分给流民荒地农具种子,三年免租。

1925 年,在天津设移民局,通过《奉天省垦荒大纲》。

“ 分饬各村长详查当地有粮之大户,先令垫借牲畜、籽种及粮食 ”。

生存问题无虞,剩下的就是谋发展。

营口自然是重点,那里是移民落脚点和通商口岸。

1923年,将负责奉天纺纱厂的佟兆元调任辽沈道伊。

王永江要佟坐镇营口,留住移民。

这里是引投资和招移民的桥头堡。

1921年间, 奉天呈现“ 人民生活比较充裕”,“经济比较稳定 ”局面。

1924年,省城商户六千五百户,1931年增至八千户。

其中有83%是民国以来从业的。

1929年《奉天通志》记载,“ 省城的工商业有纺织业、制油业、纸烟业、钱业、旅店业、铁店业、粮业等56行”。

人流、商流拉动消费升级与城市升级。

1927年为解决交通拥挤,奉天市政当局决定拓宽中街马路,由三丈五尺拓为四丈四尺。

商铺以吉顺丝房为标杆,再退一丈ー尺作为人行道。

1929年,中街拆除钟楼、鼓楼。之后将石子路改铺柏油马路。

市政投出紧张的资金,奠定中街商号繁荣基础。

吉顺丝房大楼,也按下了商铺升级启动键。

各商号、各路资本争先恐后在中街兴建门市楼房自营或出租。

这次建楼浪潮带来了中街百货发展繁盛期。

新式大楼鳞次栉比,带动沈阳跻身中国城市化翘楚。

一座城市因丝房的启动现代化转型。

有清一代,一直另眼相待故乡东北。

1900年庚子事变,弃都“西狩”的清廷下决心改革,选择奉天试点。

1907年,军机重臣徐世昌充任东三省总督,寄予改革厚望。

徐之前的赵尔巽,也非泛泛之辈,在新政上作了一番探索。

看一下上面这张正在改造的中街老照片,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

问照片中最左边的是什么人?可能专家都会懵圈。

告诉你,这个人是清末巡警。

光绪28年(1902)后几年,奉天完成警察制度改革。

《奉天警察总局巡警队站段换班一切章程并各关应站数目缮具清折》,对警察勤务规定是很细的。

“ 巡警大街四名,小巷二人,分段专管。 ”日夜八班,三小时一换。

昼夜分段网格化专管,治安面貎即时一新。

“ 巡警队日间携棍一根,系以自卫,不准打人 ”,夜间携枪非捕盗不准放响。

不准戴墨镜、不准进铺面、不准聚饮等,“违者责革”。

商业街管理便商虑民,商旺民洽。

上面中街警察正面与背面都是丝房。

奉天作为清廷改革试点,商会也是新政之重。

盛京将军赵尔巽曾言:“ 欲兴商务,又须从商会入手 ”。

19世纪末,欧美城市化进程中,商会是商业文化的风口。

1906年奉天商会刚成立不久就限制日商“ 内地开店 。”

这是日俄战争后奉商的“宣战”:严禁染指中街。

1913年,商会开设东北首家银行——奉天商业银行。

丝房所需流动资金借贷,商业银行居首。

商会为奉商承担公共设施、办学、民政“ 半个衙门 ”的公共事务。

1926年吉顺丝房开业唱戏助兴,商会遣六名消防员现场防火。

奉系东北崛起得益于铁路经济、移民人丁,更得益于清末新政“ 改革红利 ”。

商会创办工商夜校,“ 学生由商董选送”“讲授商德、经济、簿记、商业地理、商法 ”等。

有位九旬财政专家曾深情回忆:沈阳夜校重塑他人生⋯⋯

1937年,一个14岁的黄县孩子到吉顺丝房当学徒。

凭夜校十年苦读,1949年考入华北大学,又选为留苏财政研究生。

他就是中国著名财政专家姜维壮。

百年吉顺丝房依旧美仑美焕,时光恍若倒流。

他说,这是神奇的城市!

参考文献:《沈阳市商业志》、《沈阳通史》、《中国商业史》、《沈阳城市发展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