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干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1. 文言文翻译:

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

幼年即有清俊之才,(但是为人)散漫粗拙没有什么事可做。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湖的北面有一座茅草书房,湖的西面有一座松岛,每当风清月明之时,带着小儿和邻居老人,撑一支轻便的小船往返于书斋与松岛之间,使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

所居之所的水木幽门,一草一花,都能使客人流连忘返。(虽然)家境贫苦,(但是)备有一把古琴,用以行吟醉卧来自娱自乐。

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看重他,于是与他互相为师友,于是徐凝教给方干(诗文)格律。方干有赠徐凝的诗歌:“把得新诗草里论。”

当时得人认为方干反说(徐凝)为村里老人,(因而)怀疑方干讥诮徐凝,(其实)不是这样的。方干相貌丑陋有兔唇,生性喜欢凌侮人。

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巡察,礼貌地邀请方干到来,错误地拜了三拜,人们称为“方三拜”。王公欣赏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委托吴融草拟奏表,过了一段时日,王公因病逝世,事情没有办成。

方干早年随同计吏(郡县负责会计事务的官吏),往来于两京之间,喜欢多事的公卿们争相请他入幕,(但是)他的名字最终没有上达,于是就回乡了,(从此)不再有荣辱之想。浙中凡是有园林名胜,就总是拜访主人,留下题诗几首。

当初李频向方干学习作诗,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年去世。

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德行谋略和事迹。确定其谥号为玄英。

乐安人孙合等人搜集他的遗诗370多篇,共有10卷,王赞评论他说:“抹肌洗骨,如冰一般晶莹,像云霞一般绚烂。自带嘉肴,其他味道再鲜美的肉食也不吃。

清丽不输于芬芳的清香,癯苦不输于干棘。当他得志的时候,倏乎之间与神相会。

言词好像还未到,诗意已经独自前往。”孙合了评论道:“他的出众,就像出自普通花卉的仙葩;他的声音,就像来自普通人的灵鼍一样啊。”

看他们的评论,一点都没有言过其实啊。古代黔娄先生去世,曾参与他的门人来慰问,问道:“先生去世,要用什么做他的谥号啊?”他的妻子说:“用‘康’。”

曾参说:“先生活着的时候,食不充裕,衣不蔽体,死了以后则手足没有收取,傍边没有酒肉。活着没有美名,死后也不显荣,为何如此和乐地为他取谥号‘康’呢?”他的妻子说:“从前先生的国君(要)人用他做为相国,先生推不接受,这说明他有多余的尊位啊。

国君馈赠给他三十钟粟,他也推辞不接受,说这说明他有多余的富贵啊。先生对天下最淡的味道也感到甘美无比,对天下最被显得低位也感到安适,对贫穷 *** 的生活不感到难过,也不积极追求富贵的地位,想要仁就得到了仁,想要义就得到了义,为他取号为‘康’,不也是很恰当的吗?”方干是一介布衣隐居之士,在世时被称赞高尚,死后谥号玄英,他高尚的节义,差不多是黔娄一类的人啊。

2. 关于魏征的所有文言文

旧唐书 魏征传 太宗新即位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征阿党①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3. 关于管宁的文言文

“管宁割席”

原文: 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 mian)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十分高兴,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就扔掉了。又曾经有一次,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4. 关于陈元方的文言文

《陈元方舌辩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不知道你需不需要译文?反正就在下面: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5. 关于钟子期的文言文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

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

《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

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

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

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

“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

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

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

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

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

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

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

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

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

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

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

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

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

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

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6. 关于谋臣的文言文

1.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

2. 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3.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7. 关于范仲淹的文言文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i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办酒,未举觞,见缞绖(cui die)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i 急迫的)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宴席,厚赒(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8. 求3篇关于吕蒙正的文言文及翻译

公笑曰:"。

③知,以为贤于李卫公④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公笑曰,蒙正遽止之,不问之何损:“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有一朝士,家藏古鉴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③。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朝中的官吏:“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其弟遂不复敢 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吕蒙正不为物累 原文,(不问他的名字)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在场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气量)。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其弟遂不复敢言。

闻者叹服,“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悔不穷问,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生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自言能照二百里:关照 ⑦伺间:等到有一会儿 编辑本段译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 ④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吕蒙正笑道。有一朝士,家藏古鉴:“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都说他比李卫公更贤德(李靖。

译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胤特别知遇关照: 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就终生不能忘记。 2。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他弟弟听后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赞叹佩服,曾封为卫国公。

⑤累:牵累 ⑥眷遇;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赏识。

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3、吕蒙正不受镜 原文 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

吕蒙正则说1、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令诘其官位姓名,入朝堂。

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用二百里地的镜子照呢?”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列)查问。

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靖(李靖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着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得到重用。

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编辑本段注释 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的谥号,北宋政治家。

②鉴:镜子:曾封为卫国公)?” 时人皆服其量。(据《涑水记闻》改写) 编辑本段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