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4-25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笔者认为,要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建立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问题。
一、“换位思考”备学情
实现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必须要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为此,需要师生之间(尤其是教师)应相互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和要求,尤其是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围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在分析材料、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一方进行思考,猜测和分析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方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认为学生对景物描写特点的把握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而言,理解景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变化才是学生掌握的重要和面临的难点。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引导学生从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子,学生兴致委高,不仅在讨论中抓出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而且把全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作了全面罗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师生一体化”,即教师在完成上述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结合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设计最能使师生共鸣、共振的教学方法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在不断变化,学生知识的积累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率”,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共振。
二、用活“边缘材料”,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或相关鉴赏争论,常常被认为是引入教学的边缘性材料而被忽视。实际上,在提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和谐共振中,这些边缘材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活“边缘材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用活作家简历,选取恰当角度详细介绍作者,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进而产生激励效应,例如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时,我就有目的地以鲁迅弃医从文的历程为重点来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层理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其次,用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自主的分析评价,例如在讲述李白作品时,我们不妨有意识地介绍李白青年时的梦想、进京后的遭遇等,然后再把相关时期作品交由学生分析,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更为透彻;第三,我们可以用活对作品多方面的评论材料,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有多方面的评论是政党的,我们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观点,促使他们去判别去分析,在作品中寻找材料以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这样无形之中促进了课堂的互动,实现了和谐的共振,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三、巧设“争议性问题”,营造课堂互动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问多是为了追求答案的正确,忽略了思维过程的暴露,这就很难取得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探究的效果。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真正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讨兴趣,成为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环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免费领入学礼包有礼

现在入学礼包等你来领

    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就业保障热门专业入学指南在线课堂领取礼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