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欧后亚”战略,为什么更符合英国需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31

1940年底,大不连颠空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英国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让丘吉尔多少松了一口气,但德国对英伦三岛的海上封锁,依然让抗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此时的英国,更需要美国的支持,双方迫切在战略上统一认识、步调一致。

第二年的新年伊始,美、英第一次举行参谋长联合会议。双方对欧洲作为主战场,击败德国和意大利后,再对付日本不存在异议,但是否确定保证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成为争论的焦点。说白了,英国人不愿放弃其新加坡、香港等殖民地。

也就是说,尽管双方总体战略目标一致,但在战略思想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一是,作为老牌的海上军事强国,英国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殖民地,依靠他们来维持岛国的生计。也就是说,他们与美国联手 对付德国的同时,也在意殖民地的安全。

这种岛民心态,美国人不以为然。罗斯福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新的秩序,不仅将轴心国蹂躏下的国家解放出来,而且支持各国摆脱殖民统治,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的主权国家。换句话说,他们只想救英国人的命,不想保全其殖民地。

二是,英国的传统战略是“以海制路”,惯于打持久战,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并对美国人坚持“速战速决”的做法表示异议,并以“老大”的身份对美国“指手画脚”。英国人不自量力和目空一切的态度,让美国同僚们十分厌恶和抵触。

更关键的一点,凭借美军当时的实力,不可能在两个大洋上同时作战,尽管美国海军已一分为二,成立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但都只停留在纸面上,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再加上国内的孤立主义严重,美国不可能分兵去保护英国的利益。

经过多次会谈,双方确定了“欧洲为主战场,维持英国在地中海的地位,在远东保持防御态势”,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先欧后亚”战略。显然,它更符合英国人的需要,也就从这时起,两国常在具体目标上意见不一致,吵架是经常的事。

罗斯福巧妙绕开《中立法案》,出台《租借法案》。

罗斯福之所以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不仅在于他将美国从经济大萧条解救出来,更在于他深谋远虑的看到主导欧洲、引领世界的机会。他认为,美国要想获得长远利益,就必须参战。但国内的孤立主义严重,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

尤其是《中立法案》,彻底将罗斯福的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他一面苦口婆心地与孤立主义周旋,一面睿智地想尽各种办法绕开该法案。经过多次的炉边谈话,以及美国人的觉醒,国会修改了《中立法案》,同意用现金交易的方式出售武器。

可以说,在罗斯福的努力下,美国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一时解决英国、中国等国的燃眉之急。但很快,这种援助方式进行不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英国的现金花完了,眼看到了一贫如洗、入不敷出的地步,哪里有钱买武器。

而中国更穷,还要靠贷款过日子。如果坚持现金交易的原则,不仅有悖于共同抗击轴心国的意义,更让坚持抗战的国家,难上加难。罗斯福继续用他富有感染力的“炉边谈话”,大声疾呼:英国、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事业,也是美国人民的事业。

他生动地比喻道:“邻居家失火,我只能把浇花的水龙带借给他去灭火,而不应让他事先付钱买走这条水龙带,只需要他在火灭后原物送还即可”。并特别强调,英国的战时需要是美国防务的一部分,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很快,《租赁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法案授权美国总统以“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等形式,将任何防卫物资用于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说白了,英国、中国等国可以不花一分钱,获得宝贵的军用物资和补给。

正是美国凭借强大国力,以及无可比拟的工业制造能力,有力支援了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即使美军参战,《租借法案》依然有效。整个二战期间,包括英国、苏联和中国在内的38个国家得益于该法案,获得的援助总额达500多亿美元。

罗斯福终于以不懈的努力和智慧,避开了孤立主义的阻拦,更是绕开了《中立法案》的限制,不仅彻底改变了之前美国保持“中立”的态度,而且以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将美国拉入战争,他已经看到,这场战争过后,美国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没有《租借法案》,英国还能坚持到最后吗?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