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历史动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1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政治背景下,特别是在英国社会,绥靖政策的实施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经济的衰退是其重要动因之一。一战后,英国经济遭受重创,失业率激增,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军备建设被忽视。经济困境迫使政府专注于恢复经济,这导致了对军事力量的削弱。其次,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深入人心,人们厌恶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和平主义组织广泛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对战争的准备。最后,英国政治安排中的“扶德抑法”和“以德反苏”策略,以及对维持霸主地位的考虑,也推动了绥靖政策的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选择“不战而和”的策略,以牺牲他国利益换取和平,最终导致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绥靖政策成为历史的选择。


具体来看,经济的衰败使英国政府不得不优先处理国内经济问题,忽视了军事建设。一战后,英国政府实施的“十年无大战”政策,导致军费开支大幅度减少,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同时,和平主义思潮强烈,人们普遍反对战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的对外政策。政治安排上,英国试图通过支持德国以制衡法国和苏联,同时避免直接冲突,这都体现了绥靖主义的倾向。然而,这些“不战而和”的尝试,实质上是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最终导致了更大的战争威胁和自身在二战中的失利。


综上所述,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经济困境、社会情绪和政治策略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当时国际环境下的权衡和妥协。尽管如此,这一政策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为后来的战争和自身利益的受损埋下了伏笔。


扩展资料

绥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作为政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