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0

1. “随”在文言文中的有哪些意思,跪求专业人士解答

随〈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 (2) 同本义 [follow] 随,从也。——《说文》 随无故也。

——《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书·禹贡》 无纵诡随。

——《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仪礼·聘礼》。

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

——《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

——《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随任(晚辈跟随做官的长辈在任所生活);随直(随班值日);随班(跟班值勤);随扈(随从);随身灯(点在死人脚头的灯);随坐(即连坐。

受他人牵连而被判罪);随宦(跟从父兄做官在外);随随步口(步步紧跟);随起举哀(随同死者亲眷一起号哭) (4) 依顺;依从 [ply with; adapt to] 随,顺也。——《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北齐书·陆法和传》 (5) 又如:随善善缘(佛教指见人行善心欢喜;自己行善结好缘);随邪(随斜。

顺从邪恶,无主见);随愿(如愿;称心);随时制宜(作事善于变通,不拘常法);随缘不变(佛家语。意指随顺世间环境取舍行止,但有所不为) (6) 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let ( *** .do as he likes)]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7) 又如:随你的便;去不去随你;随念即到(指神仙佛祖能随意念之所至,立刻到达某一地) (8) 〈方〉∶相似,与某人、物、事相像 [look like]。

如:他长得随他母亲 (9) 接着,随即 [carry on]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记》 (10) 又如:随次(随即;马上);随宜(随即) (11) 按照;依据 [according to]。如:随例(按照惯例);随序(依照自然的次序) 词性变化 -------------------------------------------------------------------------------- 随〈名〉 (1) 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one of the 64 Divinatory Symbols] 象曰:泽中有雷,随。

——《易·随》 (2) 中国周代国名 [Sui state]。姬姓。

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地在今湖北随州一带。

常用词组 ------------------------------------------------------------狱中杂-------------------- 随笔 (1) [informal essay; jottings] (2) 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 (3) 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随便 (1) [be free and easy;random]∶不加限制;不受拘束 随便聊聊 (2) [anyhow; any]∶任凭,无论 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抑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夜走灵官峡》 (3) [immediately]∶随即,马上 家书随便修下,谁人去走一遭?——《水浒传》 (4) [do as one chooses (likes) pleases]不多加斟酌,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我说话很随 便,请不要见怪 雕刻家的意见,随 随 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

——《古代英雄的石像》随波逐流 [follow the winds and waves;go with the crowd] 比喻自己没有一定的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别人走 所谓乡原,即推原人之情意,随波逐流,倿伪驰骋,苟合求媚于世。——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乡原》随处 [everywhere;anywhere] 到处;处处 只要有一粒种了,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松树的风格》随从 (1) [nember of one's suite;party]∶随行人员 他和他的随从昨天抵达五陵山 (2) [acpany attend one's superior]∶跟随 怎么自家在山行真诚?又没个侍儿随从。——《西游记》其他释义 ◎ 随大流 [follow the general trend] 顺着多数人说话或办事,也作“随大溜” 唉,算啦,算啦,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

——《取经》。

2.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 形容词义 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名词义 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地方话。

如:苏白。 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姓 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义 1、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2、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义 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 2、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辵( chuò)) 随,从也。

——《说文》 随无故也。——《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 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依顺;依从。 随,顺也。

——《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 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按照;依据。 名词义 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3. 在文言文里“则”是什么意思

则 《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

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

会意字,本义为定出差等而区划物体(分画),以刀、贝示意。虚词与本义无关,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

“则”可用作连词、副词和语气词。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在文言中。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

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会意。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

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

——《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

——《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

——《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

——《史记》 榜样〖example〗。如:以身作则 五、动词: 划分等级〖grade〗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书·禹贡》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

——《红楼。

4. 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正确。与“非”相对。

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2.以为正确,认为正确。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尚同上》

3. 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韩愈《马说》

4.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5.代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唯才是举。——陈寿《三国志·魏书·魏武帝纪》

6.是,表判断(同现代汉语)

此必是豫让也。——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7.凡是

是药皆谙性。——贾岛《送孙逸人》

5. “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译文: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

⑤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⑥用在动词前,无义。

6. "属"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2、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3、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4、通“嘱”。托付;委托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5、叮嘱;告诫。后作“嘱”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6、推托;借口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7、通“瞩”。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8、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9、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0、通“注”(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7.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形容词义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名词义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3、地方话。

如:苏白。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5、姓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动词义1、清楚;明白。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2、表明;说明。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7) 使……白。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副词义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2、单单;只是。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1、形声字。从辵( chuò))随,从也。

——《说文》随无故也。——《易·杂卦》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2、依顺;依从。随,顺也。

——《广雅》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5、按照;依据。名词义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8. 则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

——《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

——《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

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

——《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

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榜样〖example〗。

如:以身作则 五、动词: 划分等级〖grade〗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

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