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店曾经在东北有多风靡?后来为何会走向衰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10

如果去过东北的话,就会发现现在的一些东北地区的村镇名字很多叫做某某车店。其实在它还未发展成村庄镇之前,也就是民国时期,它曾是东北地区一个比较常见的住宿类的商业经营组织,并且一度曾风靡一时。

从其性质上来讲,它和现在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差不多,也就相当于是在某一段路中间所修建的一个能够提供过往商队休息住宿吃饭的地方。而从大车店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来,它不仅可以为人提供休息场地,商旅们所用的马车,驴车也可以提供停放休息。

一、大车店诞生:源自明代的驿站,出现得益于清朝特殊的时代背景

大车店具体是产生于什么时候现无从记载。不过从目前有限的历史资料来看,大车店应该是源自于明朝时期所建立的驿站。在清朝中晚期的时候经过一定的改善经营,便形成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大车店。

有明一代,从头到尾都没有对东北建立一个有效而稳固的统治,所以东北也就相对混乱,中原和东北地区的贸易往来相对较少。除非也政府指派的商队,几乎很少有商旅直接进东北进行贸易。而明朝为了方便基础的商业还有通信,便在沿途之中修建了很多的驿站,为官方人员提供休息服务。

清朝建立之后,东北是他们的龙兴之地,他们害怕中原人触碰到自己的利益——比如触动东北的“龙脉”,或是侵占他们的土地。因此,也就颁布了禁关令,让东北成为了中原汉人的禁地。这就导致东北和中原地区的贸易少之又少,东北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处于比较原始落后的状态。

在清朝晚期的时候,统治者才想到了要开发自己的东北地区,所以开始允许汉人进入。而到了东北地区后,中原人发现东北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土地特别的肥沃,农作物产出质量有保证。而由于东北地区人口开始对物资的需求比较大,所以中原和东北地区逐渐建立了有效贸易秩序,往来的商人也比较多了,商业的运输也就促进了沿途中的旅店出现。

毕竟东北地区并不是随便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凑活一夜就行了,必须要居住旅店。为何这样说呢?首先在东北地区过于严寒,晚上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取暖设备的话,人根本没办法抵抗得住寒冷。而且若没有一个合适的落脚地,碰上了匪寇,可能全尸都留不下来。

但是普通的旅店只是能够住人,根本没办法停放运送货物的马车,于是这种既能够饲养牲口又能够供人住宿的商业场所“大车店”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二、大车店兴起:虽低配却好评不断,使其能够在民国风靡一时

大车店虽说与现在的服务区非常相似,但是他们的配置却没有现在的服务区高端。停马车的地方和住人的地方是分开的,一般马车住在前院,商人则是住在后院。前院有专门的看守人员帮大家看守,客人只需要单独交一定的费用,但费用不会太高,一般人都承受得起。若是自家带的有草料的话,别人可以帮忙投喂,若是没有带草料的话,也可以从大车店去购买现成的草料。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修缮车辆和缝补衣服等这些额外服务。

人住的地方也相对简陋,一般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大通房里面设置一个大通炕,炕上一次性则可以住上四五十个人。开店的老板会提供一些被褥,如果不想用老板提供的这些被褥,也可以自带被褥。由于大车店的炕都被烧得火热,即便在寒冷的冬天,少的盖一点被子也都不会感觉到寒冷。人少的时候店家还会帮忙烧一下炕,若是人多的话店家一般不会烧炕,毕竟人挤人还是比较暖和的。

至于所住的房子,一般构造的比较简单,大多都是用黄土做的泥墙,上面随便搭些草铺,保证不漏水不漏风。从现在的标准来说,无论消防还是安全都是不合格的。但是对于前后三十里不着村不着店的地来说,这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还挺好的。

在大通铺的床前还会零星的摆上一些桌子,这些桌子是让客人休息吃饭用的。而店里面所提供的饭菜一般也比较普通。夏天就是一些时令蔬菜大乱烩,冬天就是东北有名的大炖菜了,主食有的时候是大米,有的时候是一些粗粮。客人根本没有点餐选餐的余地,当天吃什么菜完全决定于大车店的厨师晚上的时候我会放上两个桶,解决大家晚上小便问题的。

若是有女客人的话,会挨着通铺的某一个尽头拉一张布,将女客户分开,有的则是会单独给这些女客户准备一个房间。有些稍微高端的大车店,晚上还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娱乐的服务,比如说会请一些二人转演员去进行表演。毕竟大家都辛苦一天,晚上若是能看个段子乐呵一下,最起码也能睡个好觉。

总之,大车店虽然配置不好,但对于人们来说却是一块在旅途中难得的“宝地”,因为这里至少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还能接触到来自同一个阶层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便宜,毕竟对于跑江湖的人来说合适远比舒适重要。也正是因为这些个原因,让大车店好评不断,在民国时期一度风靡。

而在当时风靡的一个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大车店出现等级分化,有了高低之分。在当时稍微上点档次的大车店都会在门口挂上一个小箩筐,这个箩筐则是代表着此地可以住宿并且停车的意思。一般来说箩筐越多则是代表此地的配置越高级——比如说有些挂上5个筐的大车店都会配置上单间,大家也会到指定的餐厅吃饭。而且在吃饭的时候,老板还会请上几个本地的名角为大家来表演一番,和高端酒楼有点相似,在当时甚至有些官府人员也会入住相对高端的大车店。

三、大车店衰落:集聚效应加上行业兼并,导致大车店开始消亡

而随着大车店的逐渐风靡,入住的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多,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很多商户知道大车店是一个重要的人口集散地之后,也就开始集聚在附近,给来往旅客增添一些需求,比如说有些人会卖本地特产的或者特色小吃,就和现在的商业街类似。

而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为了更方便做生意,很多商户都会选择住在商铺附近,于是大车店慢慢就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定居集聚现象。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大车店越来越大,到后来连结成了一个社会体系,形成了现在的商业集聚区或城镇。

而除此之外,由于大车店规模越来越大,来往的人往往都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而在民国这个乱世,到处都有黑社会,大车店这样人口密集,商业发达的地方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有可能比其他地方更多。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要想站的住脚,自然需要一个有腕力的人出来撑场,所以在后来大车店的老大一般都会是黑白两道通吃,两边地位声望都不低。

一般有这样的人坐镇的大车店往往发展的更好。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安全。出门在外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有大咖坐镇,这样的大车店没人敢捣乱,旅客不用多说会络绎不绝的来,而一些联带商户们为了顾客,同时也为了自身安全,也会向其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弱小的大车店,要不亏本,要不被地痞干扰,都做不长久,在最后只能势力强劲的大车店给兼并。

而以上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导致了大车店越来越少。

四、总结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交通,比如铁路、公路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互为替代品的马车(大车)几乎不具备任何优势,大车店的生意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很多人纷纷转行,大车店开始正式推出历史的舞台。在如今,大车店在东北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它却依旧属于东北的一个文化符号,值得我们铭记。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