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桥的历史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中国石拱桥的代表当属赵州桥,也叫安济桥,还有其他比较有名的如:连江县石拱桥   连江县发现了一座石拱桥。

据连江县博物馆专家称,该拱桥的建造工艺和难度不亚于赵州桥。

这座石拱桥名叫西贤桥,又名飞虹桥,位于连江县蓼沿乡仙屏村。

连江县文物普查队伍在乡镇普查文物时发现了该桥。

该石拱桥也是迄今为止连江县境内发现的唯一的石拱桥。

  该桥呈南北走向,系单孔石拱桥,拱呈马蹄状,长14.5米,宽3.4米,高6.4米。

桥头用石条纵横垒砌,拱圈用花岗岩块石砌筑而成。

一条小溪从桥下穿过,溪边长满了青草。

  2005年,村里筹资12万修复石拱桥。

古桥多为石结构,最早的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至民国初尚有135座,因战乱,至1990年仅存46座。

连江县博物馆副馆长骆明勇说,虽然县志上记载该桥是在清嘉庆年间所建,但从工艺角度分析,这座桥可追溯到明代,估计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且建造工艺和难度可与河北赵州桥一比。

石拱桥的建筑难度是石材越小越难,石材不平整,建筑难度也越大,西贤桥的石材就比赵州桥的石材小,且石材也比较不平整。

临海五孔石拱桥   五洞桥,即新桥,位于临海大洋街道新桥头村。

据《民国临海县志》载:“ 临海五孔石拱桥在县东一十五里。

初有渡无桥,明景泰间,一僧渡此,苦舟人索赀,遂建此桥,至今称便。”是临海仅存的古代五孔石拱桥。

  桥之北侧是小山似的泥土, 有一小径,可能专为五洞桥而开,如不仔细有意地寻找,的确难以入之眼帘。

桥北有“临海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隐身于乱草间,似乎昭示着“不为外人道也”。

  桥身全是杂草、灌木、藤蔓,加上桥南一片空地,未有开发,桥长约五六十米,宽四五米,桥两侧有护栏和望柱。

护栏高有四十公分,北截雕有各种图案,以梅花鹿为主,可能为“禄”之象征,其它飞禽走兽和人物图画,皆栩栩如生。

护栏南截均为素面。

  每根望柱柱头雕刻莲花或狮子,莲花样式繁复,有仰莲、覆莲,还有莲蓬,含苞。

雕刻手法既有圆雕、浮雕,又有深刻,浅刻。

狮子造型多样,有回首翘望、有凝神蹲伏,更有两狮互相遥望,栩栩如生,造型丰富优美,工艺精湛细腻。

南面二望柱上有刻字,其一能清晰看出是 “信士赵明望妻颜氏助钱二千”,题款第一字为“南”,第二字一半剥落,辨析后应该是“无”字,其余则全部剥落,猜测应该是“南无阿弥陀佛”,落款则看不清。

另一根的题词也是斑驳模糊。

从护栏及桥两端辨认,桥两端原先应该有石阶,而桥面则应与桥孔桥墩相应地成波浪形,据当地人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造新房子的家庭越来越多,为使拖拉机等一些机动车通过,村民们把桥面用土填平了,连五吨车也驶,破坏很严重,后来为了保护文物,才在桥两边立了柱墩。

  桥为五孔,南四孔跨度基本一致,所称奇的是北一孔,相对少许多,加上此孔边全是杂草,下则淤泥堆积,如不仔细辨认,则以为是四孔。

桥第三墩东侧中间有一龛,右侧上方有几块条石斜着伸出,成梯子状,猜测胆大的可凭条石沿至龛中,至于龛用来做什么的,无人奉告,猜测是以前可能放有佛像等物,为镇桥之“宝”。

  这条河是沟通东大河与大田港的通道,涨潮时起到分洪作用,这座桥则是以前新桥头、曹家和山下等村去市区的必经之地。

1955年大田港改道,水位遂浅,河之北端逐渐泥沙淤积,村民们开发种了庄稼,河道则缩至原三分之一。

至于桥的始建年代,原桥北有一石碑,记载着桥的历史,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大水所毁,翌年由里人章维新、张正礼等发动重建,历四年而成,同治四年(1865年)又曾重修。

老人还记得自己十来岁时,新桥也有过一次大修,主修的是一位美国工程师,推算应该是在抗战胜利后一二年。

桥南北两端本来各有两座石塔,有二人多高,上世纪五十年代毁于一次台风中,以后村民们就把石塔拆了,塔基中发现藏有几本古书,可惜没多久就毁了。

括苍山麓大岙古石拱桥   台州府城西通仙居,距城约二十里有村名大岙,当括苍山之麓,山高沟深, 衡阳县宝盖镇双河石拱桥曲折多致,为古代交通要道。

村西通往括苍山深处有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为保存至今的难得“县道”。

离村数里有一处古拱桥,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冲刷,山洪激荡而屹立不倒。

桥身纯以就地取材的山溪石块垒叠砌筑而成,不见有其它粘合材料为剂,其做工之简单纯朴,然而牢固异常,真有令人叹服之处。

  该桥为大清咸丰二年(1852)所建,距今已有近160年的历史。

拱桥顶端东侧镶嵌着造桥事由的一块小石碑,由于常年被桥面植被所覆盖,十分隐秘,不易发现。

桥碑文字如下:“大清咸丰二年季春吉旦 信士何加玉妻许氏建立 许李氏助钱一千六百文 信士许传坦助工十三日 各信士助工二十日”。

  它是一座古代信女善男自发自愿捐资建造的公共设施,不仅可借以考察台州府城西向交通道路的情况,考察古代山区民众高超的营造工艺水平,更可以考见古代普通民众热心公益事业的道德水平,给后世留下了泽披千秋的石拱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