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人间嗜好之研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人间嗜好之研究》首先给我们指出人心的一个本质特点,那就是时时刻刻都要运动:你可以想这件事,也可以想那件事,但如果让你完全不去想任何事,你肯定做不到。心只有充分活动起来才能获得快感,一旦无所事事,就会陷入痛苦。王国维在这里界分出一组成对的概念:“积极的苦痛”和“消极的苦痛”。所谓积极的苦痛,比如你一直努力上进,累死累活,但领导不赏识你,同事忌恨你,家人不理解你。所谓消极的苦痛,比如你担任了一个闲职,薪水很高,衣食无忧,但什么事都不派给你做,每天只是混吃等死。在王国维看来,积极的苦痛虽然很苦很痛,但因为你的心一直都在剧烈运动,非常顺应心的天性,所以苦痛当中包含着快乐的元素,而消极的苦痛违背了心的运动天性,所以其中并不包含快乐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消极的苦痛比积极的苦痛更让人难以承受。人们为了解除消极的苦痛,用到了各种办法。这些办法统名之为“消遣”,由此产生出一切嗜好。

简言之:人有嗜好是出于消遣的目的,人要消遣是为了解除消极的苦痛。

人心的活动多种多样,食欲和性欲是人心里最具基础性的两大欲望,时时都要得到满足。但要满足食欲和性欲并不容易,必须付出很多辛苦才行。这种辛苦,我们称之为“工作”。工作就是一种积极的苦痛。人在工作之余总有闲暇时间,生活越优裕,闲暇也就越多。闲暇一多,人就百无聊赖了。这时候虽然积极的苦痛没有了,但消极的苦痛接踵而来。该怎样消除这种苦痛呢?清朝有一位词人项鸿祚,给自己的词集作序,其中留下一句名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句话特别适合来给王国维的文章做脚注。所谓“无益之事”,也就是不在工作范畴里的事,不能让自己升职加薪的事,也就是王国维所谓的嗜好。这些“无益之事”或者“嗜好”在项鸿祚自己的生活里恰恰就是填词。而在王国维看来,人的嗜好无论多高雅或多庸俗,在解除消极的苦痛这一点上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下一步的推理是,正因为嗜好的意义在于解除消极的苦痛,所以嗜好和生活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是一处很关键的转折——如果说嗜好和“生活之欲”没有关系,就大错特错了。

“生活之欲”又是一个重要概念,来自叔本华的哲学,简言之就是盲目地想要活下去并且多生多养的冲动。叔本华是19世纪的人,那时候基因还没有被认识到,也不会有生物学家站出来宣称人的本质就是基因操纵下的傀儡。叔本华在其他哲学家还在追寻人生意义的时候认识到生活没有意义,不过是受着盲目冲动的驱策,这算是很高明但很招人厌的见解了。为什么说嗜好和生活无关,但和“生活之欲”很有关系呢?因为当“生活之欲”在使人们战胜了大自然,求得了一份生活之后,就变身成为“势力之欲”,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超过别人。

简言之,生活之欲就是“要活”,势力之欲就是“要赢”。

这是文章出现的第二组成对的概念:生活之欲和势力之欲。在王国维的时代,很多词汇都和现代汉语里的涵义不同,这里所谓的势力,对应的是英文的power,既泛指力量,也特指权力,总之是一种支配性的力。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力量”在原文里就是power,王国维引述培根这句话的时候翻译成“知识即势力也”。

人的一生,所作所为不是受“生活之欲”的驱策就是受“势力之欲”的驱策。为了生活而活动,这叫工作,而当“势力”没有被工作消耗完,需要宣泄出来的时候,人不是为了生活而活动,而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就叫“嗜好”。工作和嗜好,这是第三组成对的概念。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