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凝龟决辞 — 与殷契的对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东”是什么东西?字典说“东”就是一个两头用绳子扎紧的布袋子(橐囊),借用为东方之“东”,这是现代学者的解读。

甲骨文“东”字。

  《说文解字注》:

动也。见汉律历志。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木,榑木也。日在木中曰东。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得红切。九部。凡东之属皆从东。

如今,官溥“日在木中”之说大约没有多少人相信了。但若说“东”就是一个布囊或者皮囊之类的东西,听起来也是很牵强的。那么“东”到底指什么呢?本博认为,段玉裁老先生本来几乎找到了答案,他说“木,榑木也”。但无奈在最后还是认可了官溥的分析,说“日在木中曰东”。然而东就是“榑木”,或者又叫做“扶桑”,日之所出也。

 考“榑木”之名,或许与桑树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榑木”就是大木头的意思,而“榑桑”又写作“扶桑”就是大桑树的意思。所以,尽管传说中的太阳是从一棵大树中升起的,但是“榑木”的本意却是一根大木,这根大木又叫做“栋”,也就是“栋梁”的栋。于是我们就可以肯定甲骨文“东”字原来就是“栋”字的本字,这如同“午”字原来就是“杵”的本字一样。后人多事,在东字左边又加上一个“木”旁,却不知“东”字本来就是一根大圆木。如果我们正确认识“东”本来就是指一根很粗很大的木头,那么很多以“东”为主要元素造的字就很好解理了。

甲骨文,两“东”相并。

这是“曹”的本字,“曹”是什么呢?就是木排,一种将大木头并排绑在一起用来做水上运输的工具。比如“漕运”,指水上运输;“漕船”,指运送官粮的船;“艚子”,指载货的木船。古文“曹”字本来无下边的“曰”,甲骨文另有一“曹”字其下从“口”。

这也是甲骨文的“曹”字。

这个字的结构类似现代汉字的“曹”,但其实它指的是“槽子”,即将一段大圆木剖开,中间淘空之后,再用来放喂牲口的草料。当然这个槽子如果足够大,完全可以当做独木舟来使用。通过认识以上两个与“东”字有关的甲骨文字,我们就能理解“东”不是什么布袋子,也不是太阳升起的那棵树,而只是一根大木料。

甲骨文。

这个字虽然被字典列了出来,但未释出它是什么字。本博认为此字当为“陈”字。《说文》: 臣铉等曰:陈者,大昊之虚,画八卦之所,木德之始,故从木。 而本博以为,郑氏谓陈字从木,而不言从东,是“东”即木是也。

 卜辞句例:丁丑,陈入七。

卜辞句例:贞乎妇陈。

可见,“陈”字本来从“爪”或从“又”,陈列,陈放也。陈,太昊之墟,太昊东方帝也。

卜辞句例:贞,谛于东方曰析,风曰列。

甲骨文,一个奇怪的字。

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个字释为“栋”,因为“东”在屋子里。但是这个字在卜辞的出现,却常常与女子有关。

甲骨文“宋”字。

宋字是一个很常见的字,但是与“东”一样,人们一直以来搞不清“宋”到底是指什么?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宋字的结构其实与上一个字几乎完全相同。它们都是由房子和木头组成的。距今三千年商亡国时,西周的统治者封商的遗族微子启于商丘,号称宋微子,他是宋国的第一任君主。显然,宋读作“商”。但是商已亡国,而代表帝国威严的“商”字就不能再用了,于是殷商遗族的小国就只能用同音字“宋”来代替了。本博认为,以上两个字其实是同一个字的两种不同写法。

宋字的本义,至今不得其解,盖因为从一开始人们就将“宋”解读为一幢木头房子,而不是一棵树。 宋,居也。——《说文》。段玉裁注 :“此义未见经传,名子者不以国,而鲁定公名宋,则必取其本义也。 ” 但本博认为:宋、桑音同,宋即桑是也。古时候,人们于农舍周围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又以蚕丝从事纺织与贸易,所以桑是古代农家的重要经济来源。又, “桑者,中央之本也。”——《贾子胎教》。《九歌·东君》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温暖的太阳出于东方,照见我家栏杆外的大桑树。是以知“扶桑”并非专指日出之树,实乃大桑树之谓也。古人以“桑梓”作为故乡的代称,盖此树乃父母先人所植也。“桑”在中国古文中,常与农家少女联系在一起,桑濮(指男女之间的不正当会合) ;桑中(比喻幽会、私奔) ;桑中之约(指男女幽会);桑中之奔(指男女私奔) ;桑间月下(男女幽会)。 《九歌·大司命》: “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 ”—— 指女神少司命将在大桑树下与她意中的男子相会。古代青年男女有在桑树下私定终身的风俗,称之为“野合”。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就是在与姓孔的贵族“野合”之后才生下孔夫子的。

卜辞例句:聿田女将桑,二月。(将,扶也)

卜辞:聿田女将桑,二月。这可能与商王在每年新春二月,在乡下寻找农家女子作乐有关。抑或者这是一种古老的祈求丰收的仪式。然而《甲骨文字典》却另有一个“桑”字,写作:

这便使人疑惑了,因为这明明是一种长着针叶的树,是松树,而不是桑树。而在卜辞中,再也找不到其它的字,来代表松树。在《山海经》中,松树常写作“从树”,以其有针叶丛生也。松、桑读音极相近,也许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将这二者搞混了。太阳应升起于松树,因为只有松树才生长于高山之颠,而桑树却只是在农家房前屋后所遍植之树,它代表故乡。贾谊说:“桑,中央之本也。”所以桑树从来是代表中土家园的,又何故将桑树作为东方日出之树也哉?

如果人们对于将“宋”字作为“桑”的原型字还存在疑问,以为“宋”字有“宝盖头”,应是房子,而不是树,那么可以参考古文“松”字的两种写法:

这两个字,都是古文松树的“松”。而他们都是“宝盖头”,那么之所以有“宝盖头”,可能是因为树冠巨大,亭亭如华盖吧。

那么就可以尝试着下一个结论:东,大木,也叫做“榑木”,它是一棵大松树,太阳升起于此。榑桑,大桑树,但是榑桑又常写作“扶桑”。扶桑是故乡的代名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桑蚕经济。但是现在,“扶桑”却被误用作“东方”的代名词。扶桑的另一层含义,象征着农家少女采集桑叶于此,而男子追逐心爱的姑娘,亦在此桑树之下也。

 “西”字指的什么东西? 《说文》: “ 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 《说文》以为西字如鸟在巢上,日落而鸟栖(栖),故以栖字为西方之西也。但这不过是对篆书、金文西字之解,古人未见过甲骨卜辞,情有可原也。而当今学者亦从此旧论,仍将甲骨文之西字,当做“鸟在巢上”,罗振玉先生谓此字乃鸟所栖之巢,或以鸟巢引申为“栖”,皆不可取也。卜辞契刻之鸟形,十分形象优美,断不易误判。今观于甲骨文之西字,原来并无鸟形,又何来“鸟在巢上”之说?是故古今学者解析“西”字之原本,皆不得其要也。

皆甲骨文“西”字。

“西”为何物?本博以为“西”者“筛”也,乃是竹编之农具,类似于今天所常见的筛子、簸箕。甲骨文西字是卜辞古文中所常见的形符和声符,能组成很多字。西古音希,除作为西方之西,亦可作“稀疏”之“稀”也,筛子多孔,故曰希是也。

卜辞例句:贞,西土受年。

卜辞例句:辛丑卜于西寝。

甲骨文筛箩的“箩”字,也是一种竹编之农具。这个“箩”不同于捕鸟所用的“罗”。

卜辞例句: 辛卯卜,王敦(囤)箩受又。

甲骨文“师”字。

这个也是甲骨文“师”字。但是换了一个不同的声符,当然,两个声符是同音的。

甲骨文“息”字,与西同音。这个字常被假借用作“师”字。

卜辞句例:丁酉贞,王作三师左、中、右。

卜辞句例:辛酉卜,王翌壬戍哉师。十二月。

甲骨文“番”(播)字。番古音播,故此字为播的本字,持簸箕播种是也。甲骨文“番”与金文、篆书区别甚大,以至于后世学者均不识番字的本源,而释之为“兽足”,非也。

甲骨文句例:乙丑贞,王播禾受禾。

甲骨文“洒”字。音浠,义并同。

甲骨文“乃”字,古文常借作“乃”字。滤也,以筛过滤物。“滤”的本字。

甲骨文“豨”字,野兽、野猪是也。

甲骨文“晒”字, 以簸箕盛物晒干也。又写作“晞”字。 《九歌 · 少司命》: “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 阿。 ”

甲骨文“卤”字。卤者干也,浓也。指晒干、浓缩之物,如浓汤、盐卤。又借指盾牌,盾牌又名“干”、“橹”。又借用作“鲁”,鲁者,干鱼是也。

甲骨文“异”(异)字。异者,野人也,奇人也,稀奇也。此字本为“蛮夷”之“夷”,或曰“希夷”,夷者,奇也。

小结:“西”为古代常用农具。竹、木枝条所编也。本为筛箩之筛,奈何古今方言变化,西、筛、师之音古今大别,故难以辨识也。今本博经过实例分析与西字有关的诸字的演变、衍生过程,旁征博引,以正其源也。

甲骨文力量的“力”怎么写?《甲骨文字典》所说的力字真的代表“力”吗?非也。

《甲骨文字典》作为“力”字,以为象农耕之耒形,而耕作时须用力,故作为有力之“力”字。但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而《说文》释力曰 : “筋也。象人筋之形。 ” 以筋象征力 。 本博以为上述解释皆不确,认错字了,“耒”、“筋”皆非其字所表也。

以本博观之,此字为甲骨文“壬”字是也,其本义为“缝纫”之“纫”,本当作为“纴”字。“纴”字是接续丝缕的意思,丝缕相接,先交叉,然后搓合,接头完成。甲骨文共有两个“壬”字,这个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则是十天干“壬癸”中的“壬”。

对于“纫”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 “ 单绳也。单各本及集韵作繟。非其义。李 文仲字鉴作绎。今依广韵,佩觿作单。太平御览引通俗文曰。合绳曰纠。单展曰纫。织绳曰辫。 大绳曰絚。释玄应引字林单绳曰纫。单对合言之。凡言纶言纠皆合三股二股为之。纫则单股为之。 玉篇曰。纫,绳缕也。展而续之。 ”

由此观之,所谓“纫”,本谓接续丝缕是也。其本义为接而续之,续缕也,而不谓搓绳,因为绳、索皆为多股单线纠合而成,而“纫”者,则专指单股丝缕之续接也。故甲骨文之“壬”字,象形,长短两线头交叉搓接是也。故 《玉篇》曰: “ 纫,绳缕也。展而续之。 ”  其言“缕”则可也,而言“绳”则不可,“缕”者细线也,展而续之,展开而后接续是也。

金文“力”字?金文“纫”(壬)字是也。其以曲线美化字形,而渐失甲骨文之原形,形似手爪,又如长柄之耙,此乃“壬”字演变为“力”字之开端也。

篆书之“力”字,与甲骨文“壬”字相较已面目全非。 故《说文》曰: “ 筋也。象人筋之形。 ” 《说文》以解读篆体字为主,亦参考金文。然而人肉之“筋”可得如此乎?不过,人之筋又称“韧带”,貌似有关联,但壬之于韧,其义已大有区别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壬”字与其它字根相组合会造出一些什么字:

甲骨文“妊”字。但是《甲骨文字典》却误将它当作 “妿”字,并说其音读为“嘉”。郭沫若、唐兰皆持此说,而徐中舒先生在字典中亦采用其说。但本博以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这个字从“壬”从“女”,即现代汉字“妊”的本字。但是“妊”字对于现在来说是女子怀孕的意思,然而在甲骨文卜辞中,“妊”这个字主要是指胎儿尤其是指的是男孩、男婴的意思。在卜辞中,男婴称之为“吉妊”,生男孩称之为“娩吉妊”。如果是生女孩,就称之为“娩不吉”或者“娩不其妊”。故甲骨文之“人”字皆不读为“人”,而男孩、男婴皆读为“妊”(人)也。男孩为何以称之为“吉妊”?因为甲骨文之“吉”字,并非仅仅代表“凶吉”之“吉”,因为“吉”是“接”的意思。男孩长大了可以传宗接代,故称之为“吉妊”,即接续香火之人也。

卜辞例句:戊辰卜,彀贞,妇好娩不其妊,五月。

卜辞例句:壬寅卜,彀贞,妇……娩妊。王占曰,其唯……申娩吉妊,其唯甲寅娩不吉,宾唯女。(商王经过占卜,认为生男生女与婴儿出生时辰有关,故有此占。宾,女孩的别称。女大不中留,故称之为宾。)

甲骨文“妊”字的另一种写法。也许只有奴仆(即小臣)生的孩子,“妊”字才这么写,可见甲骨文还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

卜辞例句:辛丑卜,夬贞,小臣娩妊。

卜辞例句:戊午卜,妇石壬十三月。(以壬作“妊”为“儿子”代称,妇石的儿子有十三个月大了)

卜辞例句:福至中女壬。(以壬作为怀孕的代称)

《甲骨文字典》把它当做“老幼”的“幼”字。 《说文》: “ 少也。从幺从力。 ”  可见,很早以前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幺是小的意思,力加上小,表示力气小,所以叫做“幼”。但是如果我们理解了“纫”(即壬)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幺”是细丝的意思,“壬”是“接续”的意思,两者加在一起,那么“幼”(拗)的意思不就是用手指头那么一捻,使两个线头发生扭转从而缠绕在一起吗?因而“幼”和“壬”的意思很相近,“壬”是接续的意思,是目的,而“幼”则指的是接续丝缕所用的动作而已。因此,“幼”字原来本无“幼小”之意,它不过是纫线时所做的一个扭转加上缠绕的动作而已。词语“扭捏”,即“幼”(拗)字本义也。

甲骨文“男”字。人们一直以为:古人男耕女织,因为男子要在耕田时用力,所以“男”字才这么写:一个“田”字再加一个“力”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男字是一个多音字,“男”的另一种读音即读为“任”。而甲骨文“男”字与“任”字是通用的。故“妊”成为男孩子的代称。可见甲骨文“男”字并非由“田”和“力”组成,而是由“田”和“壬”组成的。其中“壬”字是作为声符,但也有男子的意思。此外,中国古代姓氏多从“女”字,因此“妊”就是“任”姓,一个古老的姓氏。

这个字是在两个“壬”字上加一横使其相并,意为两股丝缕相缠。其字在字典中无解,但其实是甲骨文“缠”字。缠古文或作“繟”字,丝束也,纺线也。其字为两“壬”(丝缕)相并,其音为“蝉”(蝉联)、“残”(相害)、“战”(相接)。其义为两两相交、相接也。或借为“战”字,如“龙战于野”,意为阴阳相交,阴阳相接也。

卜辞例句:丙辰卜,王贞,勿令缠(战)。

甲骨文搀字。帮扶也,相携也。

卜辞例句:搀母祀于豩。

缠字的另一种写法。卜辞用作殷先王“河亶甲”的专用名称。“亶”字古音“蝉”。

卜辞例句:癸卯,王卜,贞,旬亡祸。王占曰:大吉。在九月甲辰祭缠(亶)甲,列小甲。

甲骨文“戋”字,它是“战”的本字,会意,两“戈”相接谓之战也。又作相残之“残”字。 “戋”字在现代方言口语中含有“挑衅”和“侵犯”的意思,但是在书面语言中早就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缠”字,比如说某人很“难缠”,不可招惹也。

卜辞例句:贞,勿乎战工(?)方。

壬上加一横,这是甲骨文“尤”字。“尤”谓何物?长期以来人们把这个字当做“优秀”之优,“优异”之优。但是却讲不出理由,因为不知道“尤”到底指的什么?本博以为,尤即“抽”字是也。又作“紬”字,总之还是与古人的纺织活动有关。今此“紬”字已废而不用了,或演变为“绸”字,则其音义皆失也。何谓 “紬” ?《说文解字注》曰 : “ 大丝缯也。 大丝较常丝为大也。左传。衞文公大帛之冠。大帛谓大丝缯。後汉书大练亦谓大丝练也。独说飞軨以缇紬广八尺。长拄地。今缯帛通呼为紬。不必大丝也。叚借为抽字。史记。紬石室金匮之书。徐广音抽。师古汉书音胄。皆是也。音胄谓同籒也。籒者,读书也。释名曰。紬,抽也。抽引丝专出细绪也。与许说迥异。 从糸。由声。 ”

许慎说“紬” 为大缯丝,不确。段玉裁引《释名》,“紬”者抽引丝出细绪也,乃是正解。本博以为,“由”字本作“尤”,丝缕之首端头绪是也。故以“壬”上加一横,以为丝缕之开端。尤既为首,故称“优秀”。“蚩尤”亦作“蚩由”,祸首也。尤字或借作扰字,乱也,烦也,又借作忧心之“忧”。卜辞以“尤”作“忧”,同音假借是也。

卜辞例句:丙午卜,贞,亡尤(无忧)。一月。

甲骨文“劦”字,此字今作“协”字,谓之“三力协同”或“协和”,非也。 《说文解字注》: “ 同力也。 同力者,龢也。龢,调也。 从三力。 会意。胡颊切。按此字本音戾。力制切。十五部。溔送^与恊、勰、协同音。而不知三字皆以劦会意。非以形声也。惟不以劦为声。故三字皆在八部。而劦声之荔珕则皆力制切。在十五部。 山海经曰。惟号之山。其风若劦。 北山经曰。母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颲。郭传。颲,急风皃也。音戾。 ”

本博以为,许慎、段玉裁均未能正确解读此字,唯段氏得其音也。《甲骨文字典》亦未能正确解读此字,究其原因还在于对甲骨文“壬”字解读的失误。甲骨文劦字,即现代汉字“力”的本字,其本义为多股丝缕(即壬)的纠合,因为强劲,故而有力。而“壬”字又指男人,“三人”即众人是也。但劦字的含义却远比现代汉字“力”要丰富得多。劦即强有力之力,又可通作列、烈、颲、厉、例、掠、略等字,唯独不与“协”(恊)字相通也。

甲骨文“劦”字的另一种写法,其用法与上一字相同。

卜辞例句:丁丑卜,行贞,宾父丁劦(略)亡尤。(劦借作略,略无忧也)

卜辞例句:丁未贞,勺岁于劦(列)构。(劦作列,行列之列也)

卜辞例句:甲子卜,其饮劦(例)日,太乙咤于祖乙。(劦作例,方言,例即代词“那”字)

卜辞例句:癸卯卜,贞,王宾武丁舞妣癸,劦(例)日亡尤。(劦作例,同上)

卜辞例句:东方曰析,风曰劦(烈、掠)。

卜辞例句:贞,谛于东方曰析风曰劦(烈、掠)。

卜辞例句:大令众人曰劦(略、掠)田,其受年。(略田,即略土封疆,又称裂土封疆,有抢掠、侵占他人土地之意。今有学者以为“劦田”即“协田”,谓之“协力耕田”,大错。

甲骨文“壬”字。前面说过甲骨文一共有两个“壬”字,前文解析了第一个“壬”字及其相关的衍生字,第一个“壬”字即“纴”的本字,今写作“纫”,意为丝缕之“接续”,而并非“力量”之“力”。但“纴”字如今废弃不用了,现写作“缝纫”之“纫”。第二个“壬”字即甲骨文“十天干”中的“壬”字,“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中“壬”字排在第九位。

“十天干”是什么呢?殷商帝国的君主们以太阳自居,十天干即分别指位于太阳树上、下枝上的十个太阳,他们以十天为周期,称作一旬,轮流值日,普照大地,这象征着殷商王室即太阳家族。“十天干”同时也是一种有实际意义的排列,它代表着殷商民族的一句古老的祷告辞。其中前四位为“甲乙丙丁”,甲即是数字“十”;乙即是燕乙乙,也就是太阳鸟,或称“玄鸟”;丙即“宾”字;丁是巅,即“天”字。所以“甲乙丙丁”意指十个太阳轮流往返于天。所谓“戊己”,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戊者戎也,指战争和武力;己者纪也,指祭祀祖先、缅怀历史。历史是民族之本,故古语曰“欲灭其国,必灭其史”是也。“庚辛”即“更”和“新”,指通过“祀”与“戎”,使国之气象日新月异也。“壬癸”分别指的是两种度量工具,“壬”是尺子,又称为“矩”,而“癸”即圆规之“规”是也。两者并列,其中“壬”喻国土之广,而“癸”喻国土之大也。亦或曰:壬者高也,癸者圆也,太阳高而且圆,象征着国运之昌盛。

《甲骨文字典》作为“任”字,此字古文又通于“男”字。但本博以为,这是“仞”字,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古人度量物体每以人身为度,一人两臂平伸,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