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道历史题选A啊,求历史大神讲解现在有网友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5-29
那么,题在哪?
第2个回答  2017-05-29
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相关知识。“君主专制的刚性”和“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家天下”,而“官僚政治”则反映了“公天下”。A项错在“地方分权”的表述上。B项错在“中央集权”的表述上。C项与题中材料无关。故选D项。

2.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职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解析】选B A项不属于一贯“理念”,没有准确反映材料。B项揭示了四个机构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因此是正确的。C项错在“根本”的表述上,古代封建制度改革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加强君权。D项不正确,明朝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故选B项。

3.《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
A.太学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从材料中的“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培育了顺从性”,较全面反映了科举制度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故选D项。

4.“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解析】选D 因为“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评论,“史识”是科学结论。题中A项是史实,B项是史论,C项是史论,D项是史识。故选D项。

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差失”,“驳正”,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A项反映的是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特点。B项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C项不正确。故选D项。

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题中,A项的表述不正确,行省制度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与题中的“诚恐缓不及事”、“不须咨禀”、“从便区处”等,可以反映出来。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地方官员必须由朝廷任命。D项与题中材料无关。

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A项与题中材料无关,内阁成员是由“编、检、讲读之官”。B项不正确,“内阁”地位低,“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不是决策机构。C项不正确,内阁不是决策机构,并没有都在六部之上。D项反映了内阁这一机构的本质特点。正确答案选D项。

8.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宰相制度。宰相制度首次确立于战国时期,故A项不正确。B项发生在隋唐时期,不正确。C项符合史实,是正确的。D项的表述错在“督责所属各郡”的表述上。故正确答案选C项。

9.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层,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背景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皇权,故A项和C项是错误的。三省六部制下,行政决策皇权与三省之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不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D项。

10.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 )
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
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
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两种制度的相互关系,关键是读懂“于国”、“于天子”这两个重要的信息源。题中材料没有提及是清朝,故A项过于武断。B项正确,从分封来看,嫡长子是大宗,而分封的诸侯对于天子而言,就是小宗。C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D项表述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选B。

11.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的内涵,考查学生解读和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军机处设在皇宫内”的初衷是便于皇帝宣召,也是为了保密,故A、B两项都是正确的。在清代,“行走”的意思就是临时调遣的非专任官职,故D项是正确的。题中材料只谈及军机大臣遴选的对象,并未涉及遴选的标准,故C项是错误的叙述,符合题意。

12.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解析】D 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早出暮入”、“不敢怠倦”,主要原因是为自己生产,“不强必饥”。A、B、C三项均明显不符合题意。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