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打战,将商人绑在自家战车上的国王是谁?

某国王,没钱打战了就向商人借钱,一直打白条。理由是:你们这些商人如果不继续支持我,那么你们前面的投资可就泡汤了。
结果直到国王征服了某个国家,才还上了欠款。
这个国王是谁?
欧亚非 马其顿之类的地方吧,跟中国君主无关。

第1个回答  2010-09-28
一个最简单的回答是,在十五六世纪以来的欧洲大国竞争中,政府权力受到限制的国家大多崛起为大国,政府权力很少受到限制的国家,虽然一度称霸于世,却都不免于衰落的命运。这里最关键的因素在于金融市场的成立。

在前近代社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的生产力只能产生非常有限的盈余。政府(主要是王室)即使有绝对的权力对百姓进行盘剥,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也非常有限。但是,在列国竞争的时代,军事危机不断。每一次军事危机提出的财政要求,都远远超出了政府那些缺乏弹性的岁入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时惟一有钱支付这些突如其来的巨大开支的就是商人。于是,各王室为了打仗而不停地向商人借贷。作为贷款的条件,他们把自己在未来几年的主要岁入都抵押给这些商人。这些商人到时候扮演着包税商的角色,替这些王室收税,并把所得直接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商人则以贷款换得对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的垄断。比如英格兰的羊毛和那不勒斯的粮食,就经常被抵押给佛罗伦萨的商人。

商人大笔向政府放贷,政府以来年的岁入逐渐偿还,这就给金融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有的政府,除了向大商人借贷外,索性自己发放债券,甚至强制富人们认购。持有这种债券的人,遇到急需用钱的时刻,则以折扣价格将债券卖出换得现金。政府财政状况好时,不仅可以按时兑现债券的价值,还能支付利息。但当政府财政破产时,债券则如同废纸。比如面值100块的债券,市场价格可能是80块,也可能不足10 块,会随着政府的财政信誉而在市场上大幅度波动。这种债券在市场上频繁交易,实际上和股市交易已经差不多了。现在华尔街上市公司发放的股票虽然和债券不同,但在从金融市场融资这个意义上,与债券大有相通之处。

这种金融市场,无不镶嵌在具体的政治框架之中。专制君主,如西班牙王室和法国王室,都依赖这样的借贷。但是,因为这样的君主权力不受限制,在财政危机时刻动辄废除自己所欠的债务,借钱不还。那些放贷的商人,在这种情况下则是“秀才碰上兵,有理说不清”,钱收不回来不说,有的甚至还被国王迫害、倾家荡产。所以,这样的国王财政信誉非常糟糕,借贷借不到不说,即使借到了,利息也非常高。相反,立宪君主,特别是共和体制的政府,权力受到种种约束,不能轻易赖账,财政信誉非常好。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背着巨额赤字仍然能以低息获得大笔贷款,最终把对手在财政上拖垮。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金融决定着大国的兴衰。只是这种决定性的因素是长期的历史演进而形成的制度架构,而非个别人在这种架构中的投机。
1756-1763年,英国靠着自己的借贷能力和商人的服务,打赢了“七年战争”。这场战争,实际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主要欧洲国家都卷入,而且战场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此战之后,英国基本控制了主要的国际海域,大英帝国对世界的征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只有拿破仑的崛起威胁着英国的独霸。不过,在与拿破仑这场巨人之战中,同样是金融财政决定了两国的历史命运。
第2个回答  2010-09-17
君听吾计可否?】:君自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吾自率南阳之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东瀛;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此天下形势,以顺华夏。此君出北海,引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还到龙亢,剑指东瀛,倭人之敌可立定也。
第3个回答  2010-09-26
一般国王都是加商人的税
第4个回答  2010-09-17
末代周王
第5个回答  2010-09-11
  帝王借钱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债台高筑”。有意思的是,躲到债台的债务人,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堂堂一个国家的君王。在距今天两千两百多年前,周王朝已经是苟延残喘了,末代周王姬延统治的地方,已经缩小成为只有若干城池,仅有3万多人口的小地方。那时候是战国末年,七雄混战,谁把你周王放在眼里。周王没有权威,也没有钱,没有办法过日子,就向臣民借钱。但是他又没有偿还能力,债主们上门讨债,周王没有办法可想,就只好修了一个债台,躲到上面去。后来周朝被秦灭了,盖棺定论,末代周王得到一个“赧王”的谥号。“赧”是因羞愧羞惭而脸红的意思,也许这位借钱不还的国王,在债主上门讨债的时候,总是羞红了脸吧?
  国王借钱,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上是不可思议的。不过周赧王借钱的时候,绝对专制主义其实还没有确立,国王还没有威严到不能向臣民借钱的地步。中国历史的观念认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当时只是理想的说法,并没有真正实行开来。但到了中国历史的后期,这种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帝王何苦向老百姓借钱呢?老百姓的钱,从根本来说就是帝王的钱,不过帝王暂时让你自己使用、保管罢了,一旦帝王需要,他就可以想法拿去的。中国老百姓在历史上本质上是没有完全的财产权的。真正的财产权, 握在帝王的手中。他需要的话,随时就会行使财主的权利。所以,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末,才有皇帝向臣民借钱的事重新出现。
  在周末和清末的两千一百多年间,帝王如果遇到财政的麻烦,就可以通过课征沉重的税负,可以通过太监亲自带队的皇帝代表的敲诈勒索,也可以通过操控货币人为地通货膨胀,如朱元璋的宝钞之类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办法,比如卖官鬻爵,强行募捐,要求报效,甚至直接没收抄家。所以,中国历史上,帝王不必向臣民借钱。而且从理论上来说,向臣民借钱是不符合皇权专制的观念的。如果帝王直接向臣民借钱, 那么,借贷双方就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帝王至尊就不能体现,这是第一;第二,也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类观念不符合。帝王是人民的父亲,人民是帝王之子女,父亲有财政困难,儿女们拿出钱来,不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吗?
  在西方,没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样的观念,国王的财产与臣民的财产的界限也是清楚的。当然,这种界限,也是斗争得来的。国王不能随便通过加税,抄家、没收臣民财产等办法剥夺臣民的财产。国王既然不能随意加税,那么,没有钱花的时候,就只有借钱了。在西方历史上,王国之间总是爆发战争,战争打起来也是费时耗财的。国王没有办法,只有借钱。借了钱,当然得还钱,国王也不能赖账。英国国王带领军队打仗的时候,随身经常要带贵重的财宝,以便随时抵押借钱。当年哥伦布要环球探险,游说西班牙的女王伊莎贝拉资助,伊莎贝拉没有钱,也不能动用国库资金,就只好把自己的王冠典当出去,换得相应的资金。
  说起来,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都与国王借钱,加税有关。在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即位时,国王债台高筑。富人和贵族已不愿再借钱给国王。查理一世只好典当了自己王冠上的宝石“三位一体”,得来的钱让他的王权继续维持了二十年。国王借不到钱,一筹莫展,只好挺而走险,求助于议会,要求加税。英国在1215年,也就是中国的南宋末年那时候开始,英国的贵族就与国王签订协议,没有贵族同意,不能加税。所以,查理一世要求加税,得与贵族等商量。商量不成,国王强行加税,结果引起反抗,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国王借不到钱,也加不成税,还丢了脑袋,何欺窝囊!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也与借钱有关。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比英国强悍得多,但到了路易十六的时候,这个国家也成为一个烂摊子。和中国的周赧王、英国的查理一世一样,路易十六也债台高筑。国家的债务已经占税收的一半以上,而且利率很高 。借新债还旧债,循环往复,不断恶化。举债是饮鸠止渴的自杀之举,路易十六不想再举债。法国王室和中国帝王一样以卖官鬻爵筹集了不少钱款,但是,卖官鬻爵是不可持续的。最后,路易十六决定加税来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解决财政危机在中国历朝历代可以说是屡试不爽的办法,老百姓一般没有什么办法反抗,但在法国却也引出强烈反对,结果路易十六也被送上了断头台。有一位借不上钱又加不上税的国王脑袋搬家了。
  在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一百多年后,中国的满清朝廷一改历史从来不借钱的惯例,向臣民借债。从1894年到1911年,满清朝廷向三次向国内借款,第一次叫“息借商款”,第二次叫“昭信股票”,第三次叫“爱国公债”。皇朝这时候不得不向臣民借钱,因为不如此便无法度过给日本的赔款的危机,甚至无法摆脱被革命推翻的结局。当然,满清朝廷没有采取加税而是采取借款的方式解决财政危机,或许也与当时西方思想观念的传入,皇权观念的淡化有关。总之,皇帝以平等的债务人身份来向他的臣民借钱,基本上可以说是破天荒的,除了周赧王,前往古人。有意思的是,周赧王和溥仪都中国历史的标志性人物:周赧王之后中国皇权专制社会正式建立,而溥仪之后则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至少在名义上结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