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职位怎样称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4
【太师】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主要在唐代以后作为加官荣衔,表示恩宠而没有实际职务。二是指太子的老师,如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东宫三师”,其中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用作虚衔。
【尚书】最初的职责是处理文书和奏章。到了隋代,开始设立六部,唐代则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门的主官为尚书和侍郎。
【学士】在魏晋时期负责典礼和编撰事务。唐以后,特别是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和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期的翰林学士与唐宋时期有所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中,上卿是卿中最高级别的官员。
【大将军】在先秦和西汉时期是将军中的最高称号,但到了魏晋以后,逐渐成为一种虚衔。明清时期,在战争时才会设置大将军职务,战后再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的高级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清代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的政务机构,军机大臣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
【御史】起初是史官,秦代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要负责弹劾和纠察官员过失。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代由宦官担任,宋以后则由大臣担任,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是最高级别的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地位低于卿。
【大夫】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指中央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期的高级朝廷大臣,负责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等。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后来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起初是宫廷近侍,后来成为尚书的属官。
【侍中】原为加官,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后来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唐宋以后为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后来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令尹】战国时楚国的丞相。
【都尉】职位低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不同朝代指不同的官位,战国时为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边境诸州的总管,后来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经略使】唐宋时期的边防军事长官,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后来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乡官,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详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