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道台是干什么的,是几品官?和知府相比如何?

第1个回答  2019-07-27
清朝的总督、巡抚、道台、知府,属于是外放地方官体系的。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些官员的品级。
督抚可谓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一般督抚带兵部、都察院衔应该是唐代制度遗传而下的。但到了清朝已经大大不同了,唐代的是差遣,本身不能无官,而清朝的督抚已成为实官,带部院衔只是沿袭明制,籍以表示为朝廷特派的部院大臣,使地方官吏听其命令。
在清朝前期,督抚兼衔还有随其本身的官阶而不同的规定。后来才形成了总督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为从一品。巡抚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为从二品的定例。
此外巡抚中资望较高者,也往往会外加兵部尚书衔,这种加衔还是加其本身的,并不会随着职务而改变。
清朝中期以后始设八督十二抚,后期虽略有增减,但大致如此。
总督虽然在权力上大于巡抚,但是清庭出于对于督抚这种封疆大吏的不放心,不只是使督抚没有兵权。还经常有意无意的使总督与巡抚职权有所交叉,甚至督抚同城,使其对立起来,借此互相牵制。
一般督抚下面就是藩司和臬司,简称为藩臬两司,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虽然督抚并没有撤换这两司官员的权力,但年终密考之时可以出具考语,朝廷会根据督抚的评价来对两司官员进行升迁或者处分的。

两司之下就是道员,道员又称为道台。
道员本是两司的佐员,乾隆中期时将原来的参政、参议、副使、佥事名称都取消了,只称为守道和巡道,简称为道员,一律为正四品。这样一来,司道本来是一个体系的,结果道员脱离了两司,成为了府与两司中的一级。
所以就成为了,下面若有文书,一般是先申府,然后府申道,道送司,司再呈督抚,这可以说是清朝外官体系中的一个弊端。
府在唐宋时只限于少数地区设立,并非通用行政单位。而清朝的府,在全国有两百多个,等于是唐宋的州了。因此清朝的知府,地位也比之唐宋较低,知府一般为从四品。
当然清朝时期,全国有两个特殊地方的知府品级比较高,那便是帝都北京和没有入关时的帝都奉天的知府品级,为正三品。而且这两个知府的专属名称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
至于说清朝为什么会设置这些职位呢,为什么会以这个名字称呼呢。很简单,因为清朝属于是清承明制,几乎全盘接受了明朝的制度,自然包括了官制。
不过随着后期的发展,尤其是到了雍正乾隆两朝进行了制度变动,虽然官职名称与明朝还是基本上一般,但是实际权力具体职责等就又不一样了。
第2个回答  2019-07-27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
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
放现在的话,大概相当于专职的副省长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第3个回答  2019-07-27
道台是在总督、巡抚之下,而比知府要高的一个官职。在清朝时期品级不是固定的,通常来说是正四品官员,但是乾隆、嘉庆年间准许道员密奏朝廷,加强了道台的地位,实际上道台的官阶可以达到三品乃至二品。
从职责上来说,道员是“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并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帅所属而廉察其政治”。
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掌管地方的道,一种是掌管具体事务的道。
掌管地方道就是分守道,以所辖地区而命名,实际上是省级行政机构派驻地方的行政或者检查机构。其中最为出名的应该是台湾道,属于福建省掌管的台湾行政长官,1887年台湾道升格为台湾省。
掌管具体事务的就是专业道,其实就是一个处理地方专门事物而设置的一个官职,比如这个省有河运,因此就设立一个河道,专门负责河工的,除了河道还有粮道、海关道、茶盐道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的海关道,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清政府曾经在开商口岸设置海关道,海关道就是负责海关事务的专门官员。
第4个回答  2019-07-27
知府。是宋代知某府事的简称。清代的知府,是地方政府中府一级的长官,略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地区、盟或州的一把手。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道台起源于明代,明时,省一级设布政司和按察司,但由于一省地方广大,常常派出布政使的佐官比如左右参政和参议,分驻省内不同地区,叫做分守道,管理钱谷;按察使也派出佐官比如副使、佥事,分驻省内不同地区,叫做分巡道,管理刑名。此外,还有一些因事而设的,如四川盐茶道。分守道或分巡道的长官,就称为道员,也叫道台,他们向省级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负责,是省与府之间的长官,同时还负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清承明制并作了一些修改,把原本是临时性差遣的道台,改为固定的实官,并大多还兼兵备道。所以,道台就成了省内几个州府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在今天的同一个省内的几个地级市之上再设一个机构。
第5个回答  2019-07-27
一般督抚下面就是藩司和臬司,简称为藩臬两司,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虽然督抚并没有撤换这两司官员的权力,但年终密考之时可以出具考语,朝廷会根据督抚的评价来对两司官员进行升迁或者处分的。两司之下就是道员,道员又称为道台。
道员本是两司的佐员,乾隆中期时将原来的参政、参议、副使、佥事名称都取消了,只称为守道和巡道,简称为道员,一律为正四品。这样一来,司道本来是一个体系的,结果道员脱离了两司,成为了府与两司中的一级。
所以就成为了,下面若有文书,一般是先申府,然后府申道,道送司,司再呈督抚,这可以说是清朝外官体系中的一个弊端。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