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详细�0�3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24
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张珍红 (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江苏江都225200) 摘要: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教 师对语文课堂教给学生什么认识不清。本文作者根据一 些课例.对此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应是 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侧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关注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素养 随着一次又一次“教改”的深入.语文课堂变得愈来 愈丰富多样了。随着“人文语文”、“情智语文”、“简约语 文”等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术语的出现与推广,我们的 语文课堂真可谓是“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有的语文课上 成了美术课.有的语文课上成了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有的 语文课上成了学习成果汇报课……课堂上学生是“小脸 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 热闹、喧哗、激烈.可一节课下来.你没有感觉到有多少属 于“语文”的东两在课堂上生成了,而语文课堂真正应了 那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一线的教师越来越 困惑: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性 质与地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T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 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功能性和奠基作用,决 定了语文课堂的多功能性质。有人曾戏青:语文课堂首先 得教给学生一张外交家式的“嘴”:其次应教给学生一颗 圣人的“脑”(即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脑);最后要给学生 植一株人类文化的“根”,特别是民族文化:秦砖汉瓦.唐 诗宋词.一个都不能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语文 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回归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不难发现,它 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表述,那就是,把握好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 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至少应在这三个方 面有所侧蕈。 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 课堂都是教师在唱主角(独角):老师讲。学牛听。课后,学 生抄抄、写写、背背、默默。把这当作学习语文的全部法宝 当然不行。课改到今天,我们再也见不到教师在课堂上教 学抄写背诵了(尤其是高年级),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就不 需要学习这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呢?当然不是。很难 想象,一个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没有掌握的人能学 好这门功课,甚至是有所建树。我不止一次在公开课上见 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 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 学生有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 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教学双方感 情畅通交流。我们理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讨人生真 谛、聆听天籁之声的场所。 (二)在阅读教学中领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 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 迟钝”。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诱导性,容易受老师情感 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 感染、所支配。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青。直接关系着师 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充满激情的、符合文 章感情氛围的语占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 识.作用于学牛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感染他们 深入文本体察感情。 (三)创设合适的情境,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 虽然语文教材较其它学科要更生动形象、更具情感色 彩.但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思想、情感、价值仍然不可能被 学生轻易接受和理解。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 感知表象.既弥补了,学生抽象思维程度不足的局限.义使 学生的情感过程借助相应的感知和表象得以展开。同时 它又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接通学生平 74 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牛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和内在 情感。特定的情境下诱发的感知.是一种浸润着情感色彩 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而且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情境得 以巩固,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 (四)教育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增强自己的情感 体悟能力 “文学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冈此,语文教 学中的情感教育必然要求学生在领悟的过程中紧密结合 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必须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投身生 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 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 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牛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 有时,教师也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 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 富学生的情感。教师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 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 学牛的情感。要从多方面人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 丰富的情感,以促进感悟情感、表达情感的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当以感情为先,感化为上.挖掘潜能,促其 知识和情感的全面成长,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所 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出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无 穷乐趣。
万方数据
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精彩片 段让学生来读一读,结果学生读了错别字。这绝不是偶然 现象。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现在不流行教学生字词等基 础知识,也不流行传授分段、概括段意等基本技能了,似 乎一注重“双基”就是有悖于当前的教育形势。实则不然, 我们的课堂教学首要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 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特级教师周一贯曾指出:读 通课文乃阅读教学之底线。众所周知,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没有了“双基”。我们的语文素养之大厦岂不成了海市 蜃楼?课改不是不要落实双基,而是要求教师在落实双基 时讲究方式方法。比如,最简单的学会分段、概括段意,这 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过去我们在这一 点上做得很多、很过。今天我们是不是就不要了呢?否。今 天.我们依然要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技能。只是,我们不 再是让学生猜谜语式地分好段,教师高屋建瓴地概括一 下段意,然后让学生抄到书上去;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 以课文为例.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分段、概括段意。诸如 此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我仃】的语文课上一定得 教给学生。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有自主学习、自主探 究的基础。让一个大字都识不了几个的人去发展语文素 养难道不荒唐?让一个连文章中心都不会把握的人去进 行阅读欣赏岂不可笑?闪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注重学 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习得。 二、侧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学习语文知识是为r培养语文能力的.不是以传授 知识为目的的。过程与方法是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 生可持续发展的莺要条件。有人认为语文是个包罗万象 的大课堂,要学的东西太多,都去从过程与方法来加以指 导是不町能的。这种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王晓春曾坦 言:语文课堂上学语文知识,就像数学课上学习计算一 样。应该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就 是个案课堂,是教师以文本为载体,为“一”,通过教师的 指导,学生学会反“三”,那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而不是 蜻蜓点水。仅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为例.在课堂 上.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借助于特定的语境读懂 了一个词语。冈为学生此时获得的理解是模糊的,方法也 是连蒙带猜式的。换一个词语,换一个语境,学生只能是 依葫芦嘶瓢地去理解。这也是语文让学生最头疼的事。教 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方法,即如何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 的语境,获得理解的。这样.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廿J题,就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何愁不会呢?教师课堂上再找一 个词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借助上下文来理解的就更好 了。可是有的语文教师怕这样一做就影响‘r课堂的完美。 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学有所得 的平台,其次才是教师展示完美教学设计的舞台。特级教 师于永正在教学《水上色机》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牛用“究 竟”一词造句.先运用文本提供的语句使学生明白了“究 竟”在此是“明白”的意思,然后分别提供了“看个究竟” “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等语境让学生进行造句。在此训 练后,于老师并没有结束,他又通过“红领巾究竟放在哪 儿了”等句子让学生明白“究竟”还可表示疑问,用这个意 思也可进行造句。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像于老师这样把训 练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的指导、扎实的训练,学生的能力 何愁得不到发展呢?我们的课堂就该是一个不断生成的 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下,学生 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能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 基础。离开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演示。学生就永远只能 是一头雾水。 三、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关注学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求教师存课堂 上通过对一个个文本的解读去引领学生了解、领悟文本 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过 去.我们常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定位人物,根本无从关注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于是,一些教师的课堂不 再是一言堂。而变成了多言堂,甚至是随青堂,走到了另外 一个极端去了,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忘却了教师应是 平等中的首席这样一个重要角色,把自主变成了自流.从 而失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了 一片“自留地”。这是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一位教师在 教《三袋麦子》时,问学生最认同谁的做法时,学生纷纷畅 言.有推崇小牛节俭法的.有赞许小猴的勤劳法的,还有一 个学生说:“我最喜炊小猪的做法。你想啊,小猪拿到麦子 就尽情地吃了个痛快。虽然麦子被吃光了,可它长得那么 可爱,明年肯定还有人给它送麦子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一 种“不劳而获”思想的萌芽,教师理应点拨、引导学生。可教 师给予的评价却是:“你想得真好。”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 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吗?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空洞的说教,也 不是文学欣赏式的整体感觉,而应是学生从文本的字里 行|’日J得到暗示、引导,形成的共鸣。一位教师在教学《船 长》一课时,有位学生突然发问:船长为什么不逃呢?显然 这位学生没有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到哈尔威船长誓 与轮船共牛死的崇高的职业操守。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讨 论,有人认为可能时间来不及了,有人说可能救生艇不够 了.有人说……这些猜测与想象完全是游离于文本之外 的瞎想,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师只一句:“大家想得都 有道理,至于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这不是我们这节课研 究的问题。”就草草收场了。难道真是如此吗?无独有偶, 《小学教学参考》上竟刊登了一篇题为《课堂无须太完美》 的文章。为此叫好,说教师无须顾忌太多,课堂也无须太 完美。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同然,我们的课堂不 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可这个问题就本课而言。是不容 忽略的.也是必须让学生明白的。在此.教师若能引导学 生认真研读教材,就不难发现,哈尔威船长“一句话也没 有说.一个手势也没有做,随着轮船慢慢地沉入了大海”。 教师若能紧紧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去探讨哈尔威船长 为何如此.那么讨论就变得有意义了.学生也必然能豁然 开朗:原来是船长不愿离开他的“诺曼底”号,而此举更彰 显了船长一生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明白了这一点,学生 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才得以形成,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牢同确立 这样的三维目标意识(当然,每节课、不同的课型会有所 侧重),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学 有所得,最终形成语文素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