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有“五勤”,此生必有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4
有些人,明明焦虑着,怕被时代抛下,却又整体吃着 娱乐 的瓜,不可自拔。

有些人,明明到了人生十字路口,面临重大抉择,却一拍脑袋,匆忙下定。

有些人,明明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个不错的平台,干活儿却浑浑噩噩,应付了事。

有些人,明明到处碰壁,到处吃瘪,却总是在别处找理由,凡事都是别人的错。

有些人,一边做着望子成龙的美梦,一边却以工作忙为借口,忽视家庭教育。

凡此种种,都是惰性使然,抓到再好的牌,也有可能过不好这一生。

反之,人生要想有所为,必须要有这“五勤”。

一、勤于学习

曾国藩五岁就由父亲启蒙,读书学习方法却异常简单,甚至笨拙。

就是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即使这样,曾国藩八岁已读完五经,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十四岁就可以同父亲一起参加科考。

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大家可都知道曾国藩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

曾国藩和梁上小偷背书的故事告诉我们,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

正是靠着这股勤奋劲儿,曾国藩二十八岁得中进士,此后出湖南,入翰林,进入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哪怕是后来担任湘军统帅,两江总督,也未曾懈怠学习。

有一次,曾国藩在安徽驻军,作重新规复安徽省的准备,他把左宗棠找来,纵谈东南大局,商量补救方略。

事毕,曾国藩将他近年来辑录的《经史百家杂钞》底稿给左宗棠看,请他提意见。

左宗棠想不到军务、政务这样繁巨,曾国藩居然还能挤出时间来学习。

看到这部近百万字,集古文之精华的大部头书,连左宗棠这般自负之人,都只能自叹不如。

这本书后来在 社会 流传很广,连毛主席都称赞过。

你看,那位梁上小偷,虽然比较聪明,却惰于学习,最终寂寂无名,成为了名人的陪衬。

曾国藩却靠着勤于学习,让普通平凡的人生变得熠熠生辉,还留下了皇皇巨著。

二、勤于思虑

曾国藩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屏蔽左右,独处一室,焚一注香,盘腿而坐,静思冥想。

他的很多人生重大决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

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从广西攻入湖南。

朝廷部队和地方守军屡战屡败,各地为守地安民,纷纷募集乡勇,创办团练。

四十三岁那年,曾国藩还在为母丧守制,有一天,忽然接到湖南巡抚的书信,邀请他出任湖南团练总帮办。

此后,又相继接到老师唐鉴的密信,兵部的上谕,还有道士的隐喻和朋友的劝鉴。

都是热血男儿,都渴望建功立业,曾国藩的几个弟弟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唯有曾国藩一人异常冷静。

为国,为家,为个人,到底要不要出山,他必须思虑的更全面,更透彻。

这一天,他又把自己关在房中,静坐冥思。

局势,人事,官场,战场,兵马,钱粮,风险,吉兆,才智,雄心,这些因素在他的心中反复权衡,最终才决定墨绖出山。

正是经过这一番全面冷静的思虑,曾国藩才谋定而后动,躬身入局。

哪怕后面屡战屡败,他也敢于屡败屡战。

正是因为思虑的全面深彻,所以他比别人看的看清楚,信心更坚定,最终建立了不世功业。

所以,每一分钟的思考,都不是虚度光阴。

思则睿,睿则胜,惊天动地的事业,永远离不开不声不响的深思熟虑。

三、勤于任事

清朝后期,吏治腐败,尸位素餐,作威作福,贪污腐败者比比皆是,为国为民,勤于任事,鞠躬尽瘁者凤毛麟角。

官场如此,军队也是如此。

绿营兵军纪涣散,懒散成性,训练也有名无实,集个合,点个名,走走步伐,各自拿刀枪挥舞几下,就算完了,更别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总帮办,练兵作风却大不一般,事事讲认真过硬,一丝也不许马虎。

他自己一天到操场去几次,严格督促,有时整天都待在练兵场。

不仅如此,他还要训话,讲军纪,讲作风,讲吃苦耐劳,讲尽忠报国,等等。

正是带着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曾国藩最终收复了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运动。

凭着战功,曾国藩被朝廷锡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

面对王朝末期的千疮百孔,此时的他完全可以功成身退,躺在功劳薄上,悠闲度过不多的余生。

但他没有,尽管身体,精力已大不如前,他还是想为江南战后恢复,国家中兴鞠躬尽瘁。

到了生命的最后,他还撑着身体东下巡视,查勘江防,推动洋务,敲定了送青年才俊出国留学等事项,最终青史留名。

同一个时代,同一个舞台,曾国藩之所以成为风云人物,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一境时,别人慢慢懈怠了、退缩了,他却依然勤奋不改,专心做事。

从古到今,哪个平台都需要勤于任事的人,一勤天下无难事,纵有千万难,只要日日行,常常做,天道终将酬勤。

四、勤于反省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通过不断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曾国藩第一次拜师唐鉴(一代理学大师),只请教了两个问题。

第一问便是检身之要。

唐鉴送了他八字。即检摄在外,在‘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在‘主一无适’四字。

经唐鉴指点,曾国藩于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

唐鉴又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

自此,曾国藩开始写日记,每天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

对于言行之中的好利、好功、好色,性格深处的阴暗面,常常在日记中不讲情面的痛骂。

为明痛改前非之志,他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并在日记中写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我们看曾国藩的日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这一生,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

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不仅如此,他还把日记拿给朋友和家人看,接受他们的监督。

靠着不断的反省,不断的纠错改错,曾国藩最终成为了近代史上的“半个圣人”。

任正非说过一句话:一个懂得自我批判的人,才会成大事儿。

因为,一个真正勤于反省的人,更具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更具有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更具有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

五、勤于教导

曾国藩无论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总是在百忙中给几个弟弟和晚辈们写信。

教导他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等。

1872年,曾国藩病重,自知不起,将不久于人世。

病重期间,他一直想着要给两个儿子留下点永久性的东西。

留什么呢?

金银?田产?珍宝?

不是,这些在他看来都不是真正的财富。

真正的财富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来的考验,证明是应当遵循的家教。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把要对儿子所说的千言万语归纳为四条:

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他在遗书中写到:“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死后,他给家人的书信被族人奉为家训,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据有人统计,自曾国藩后,他的子孙中,有成就的就达到240多位。

真正实现了家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优秀的家教家风,始终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基础。

而家族兴旺,子孙成才,从来不是运气使然,做好自己,勤于教导,才是给下一代的最好财富。

写在最后

学业、家业、功业,无勤不成。

立德、立言、立功,无勤不立。

真的是越勤奋,越幸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