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之诸侯章第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原文

                      诸侯章第三

      “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临薄冰。”

        诸侯 ,即列国国君(天子之国称“王国”,诸侯有五爵,国君皆以爵位尊卑及封地大小而序列,所以称“列国”)。其贵仅次于天子,所以,说完天子之孝,接着说诸侯之孝。诸侯有五爵,即五个层级。分为:公、侯、伯、子、男。据《尚书》载,尧舜时期已有方“国”,或无此称谓而有此实体。那时诸侯或称为“ 后 ”。也是五个层级。如《尚书*尧典》有载“…… 辑 五瑞 ,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 群后 …… ”这里的“五瑞”就是诸侯执为信符的五种玉圭。“群后”就是各诸侯、部族君长。按《礼记*王制》篇:“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这大概是古制。周公旦摄政後进行的分封,大大增加了诸侯封地的疆域:公爵,地方五百里;侯爵,地方四百里;伯爵,地方三百里;子爵,地方二百里;男爵,地方百里。这种变更,使公侯之地与天子王国之地面积相当接近,对後来的诸侯兼并做大致使王权衰微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危 ”, 《说文》在高而惧也。《玉篇》不安貌。 “ 溢 ”,充满而流出。 制节, 费用约俭谓之制节。 谨度 ,慎行礼法谓之谨度。高了就会“危”,满了就要“溢”。这是常理。先哲却找到了扭转这一规律的法宝——“ 不骄 ”和“ 制节谨度 ”。

        贵 ,《玉篇》高也,尊也。 富 ,丰於财也。 诸侯,位居一国之尊而财拥税赋之府。客观上好像有了“骄”“奢”的资本。但“骄”、“奢”一定会导致倾颓与衰败。一旦国破、民散,忝亲辱祖则於孝道大亏。所以,贵不骄慢,富不奢靡,便能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社, 土地神主也。《礼·祭义》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疏》社,五土之神,能生万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共工氏有子句龙为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后土,土官之名,故世人谓社为后土。杜预曰:在家则主中霤,在野则为社。《白虎通》人非土不立,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稷, 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  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的先祖弃(舜时主管农业稼穑)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简单说,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所以後来就以社稷代指国家。列国皆有社稷。“天子大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土。若封,四方诸侯各割其方色土,苴(jv)以白苴而与之。诸侯以此土封之为社,明受於天子也” 。诸侯有社稷乃有国,无社稷则无国。

        “ 和 ”, 《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民 ” , 《说文》众萌也。言萌而无识也。 《谷梁传·成元年》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物曰工,通财货曰商。 人 ,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 皇侃云:“民是广及无知,人是稍识仁义,即府吏之徒,故言民人,明远近皆和悦也。”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出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战战 ,恐惧。 兢兢 ,戒慎。临深恐坠,履薄恐陷,义取为君恒须戒慎。全章以此诗句结篇,“不骄”与“制节谨度”之貌宛然!

        看似在说诸侯之孝,其实,自天子至于庶人皆不出此理。文中所说“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其实质是:“在上 不骄 所以长守贵也; 制节谨度 ,所以长守富也”。

      所以, 不骄 与 制节谨度 才是诸侯长守富贵,并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的法宝。也是任何一个人能够长存久安的不二法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