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变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30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他在我们的眼里、心里都显的纯洁可爱。他们高兴就会开心的笑,难过就会哭。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孩子小的时候心里是藏不住秘密的,但是随着孩子不断的长大,他们的世界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会对身边的人、是、环境等等有新的认识。随着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和父母的观点不同的时候,而且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多。甚至导致很多时候与孩子无法沟通,孩子的心事会藏在心里,选择不去不说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正确的去正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了。

大多数孩子都是由父母带大,有的孩子睡眠不好,有的孩子吃得很多或者很少,有的孩子会尿床等等。这些问题偶尔出现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经常发生,孩子还会出现一些头疼,身体不适,而且体检查还没有发现异常,要考虑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障碍了。

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变化,要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规律。


当今的 社会 是多元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也需要灵活和多元,亲子关系中也有许多种可能性。所以,把握到孩子的成长规律是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规律简单讲,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幼儿期,即从出生到五岁左右的期间

这个阶段的重点内容是培养与孩子的亲密依恋。

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与满足。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让孩子从自体依恋转向客体依恋,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

第二个,是少儿期,即从五岁到十二岁左右的期间


少儿阶段,孩子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首先是与父母完成亲密分离。


同时,孩子还要学习家庭的规则,并愿意按照父母引导的成长方式去发展自己。


然后,孩子开始尝试从外界,比如通过邻居、学校、 社会 等条件去寻找亲密感,并试图用一种家庭似的感觉去获得安全感。


这个阶段有两个最重要的任务:

(1)自我情绪的区分、体验和管理。(2)形成基本的自卑与自尊、自信与不自信等。



第三个,是青春期,即十二岁到十五岁左右的期间


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会出现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逆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以否定的方式来回应许多事务。


第二是双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在这两个倾向间摇摆着。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摇摆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孩子都充满激情,这是孩子生活学习快乐的动力。

Sharon’s亲子共生日记

 

不少儿童心理学的著作从理论的角度去介绍如何正确认识孩子心理变化的方法,但总是过于理论,家长难以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我想通过自己的真实案例,去陈述与剖析孩子心理变化的过程,希望有所帮助。

 

处女座妈妈对孩子的挑剔与批评是较多的,我属于这种。但同时,挑剔敏感的处女座妈妈,更善于发现问题。去年女儿从私立小学转学到公立小学,生活作息、学校教育理念、学习环境和老师同学都彻底地转变了。为了帮助女儿能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我想了很多方法。

 

【步骤一】先是“想当然”,然后“复盘改造”

没有一个人能彻底读懂另外一个人的思想,妈妈对孩子也不例外。当环境改变,作为大人自己也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未来,更何况孩子呢?

我的建议是,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在过程中,观察孩子情绪与行动的变化。做一个耐心的妈妈,更要做一个善于聆听与发现的妈妈。如果妈妈判断正确,作出合适的引导,孩子会很快适应环境。但如果妈妈的判断错误,问题会很快在孩子身上浮现出来。例如,成绩下滑、不专心、闷闷不乐、抵触情绪严重等等。如果孩子出现了这些现象,请立即调整方向,注意情绪的心理疏导。

 

【步骤二】当“讲大道理”听不进去的时候,请暂停

所谓“知行合一”,首要的是理解到位。实践中,往往许多家长本能地认为,“讲道理”即是“知行”的全部。忽视了孩子总是先感性脑思考,再理性脑思考。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一般做法是先讲道理,鲜有先聆听孩子的心声。比如说,孩子不想做作业,会给你一大堆的理由,说白了就是不想学。如果这时家长讲道理,孩子只点头不吱声继续懒散应付的话,说明厌学情绪已经显现。家长试图通过用“大道理”来解决孩子的情绪障碍,其实是异想天开。

 

【步骤三】沟通老师了解在校情况,细心观察家中表现

家长对孩子总会过于主观,尝试以第三人视角去观察孩子,会让自己的“复盘”变得更立体与客观。

如果说,你孩子的老师十分给力,老师的信息是相当有用的,毕竟一天在校超过8小时。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出了大问题,老师会通知家长;如果只是小问题,就需要考验老师能力。

家长也可以通过家庭观察来实现,我认为更为有效。如果有以下的毛病:一边吃小零食一边做作业,垃圾满桌,多次提醒不改正;作业马虎,应付了事,字迹潦草,家长也多次提醒,依然不改正;吃饭拖沓,食欲不振,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基本上可以判断,孩子已经产生厌学情绪。

 

【步骤四】最佳办法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以家长或老师的一般认知是很难去纠正的。通过对言行的观察,不难发现发现心理变化,但使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去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事半功倍。

不少家长十分忌讳心理医生,担心看心理医生就变精神病了。殊不知,现如今很多孩子负面情绪严重积压,得不到疏导,最终走上抑郁自杀的道路,而且情况越来越多发。

心理问题好比身体 健康 问题,感冒发烧我们需要看内科医生,心灵发烧感冒也需要看心理医生,这好比饿了需要吃饭是一样道理。

 

首先这个问题比较宽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心理成长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些专业的划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方法论的应用就难说得当,那如何判断孩子心理发生了变化呢?我觉得首先我们要认清楚孩子问什么会产生心理变化。

孩子的心理变化是内在的个人 情感 、外部环境变化的映射

比如说,口欲期的孩子表现在专注吃东西,和体验吃东西的快感,为啥那么小宝宝嘴里要叼一个奶嘴啊,只有这样才开心啊;如果这个时期发展的不顺利,那么这个孩子成年后,你可能会发现身边多了一个爱咬指甲的成年人;


肛欲期指孩子学会了排泄,并学会如何要排泄和如何放弃等,发展不顺利会成为肛门期停滞人格,就像守财奴里的主人公,成为嫉妒吝啬的人,等等。所以,这个阶段不要强迫孩子排便,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排便,避免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那么哪些是心理异常的信号呢?

孩子都是纯洁的,好多心理变化都会写在脸上,很明显,所以只要是留心观察,总能发现。

所以, 孩子的情绪变化是最为明显的信号

比如,时常沉默的孩子,对外界的反应冷淡、鄙视,不太愿意和别的孩子玩,这是为什么?可能孩子心理有些孤僻,他真的不愿意和别的孩子玩吗?肯定不是,只是他很纠结,内心脆弱,敏感,缺乏社交经验等,是他们想去交流却又害怕受到伤害,有了失败的经验之后,索性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界冷漠而敌视。

那是说明原因呢,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太多,让他失去了更多和外界交流的机会?生活太单一,精彩的东西太少了?

孩子有没有经常出去玩,有没有参与各种集体活动获得和同伴交流的机会?

我们对孩子的陪伴够不够?家长本身是不是一个开放的、善于言谈的人?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如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就去问问孩子,聆听他的想法,他会告诉你答案。

举个例子,我儿子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不想去幼儿园,出现哭闹,拒绝出门,想爸爸妈妈的表现,这和以往觉得幼儿园的饭都比家里好吃的他判若两人。最初问他原因他不说,后来我们引导他让他分享他在幼儿园的故事,哪些是开心的,哪些是不开心的,他告诉我,小朋友抢他玩具,很不开心,所以他推了小朋友,老师批评了他,很不开心。这样我们才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来结果和老师的沟通、孩子的沟通,才抚平他的不开心。


如何有效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引导?

我觉得有效的几点跟您分享一下:

多带孩子出门,串门、参加集体活动,去社交 。 只有把孩子放到孩子堆里,孩子才能发现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才能学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情绪;只有把孩子放在孩子堆里,孩子才能学会如何与同龄人交际,沟通,才能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只有把孩子放在孩子堆里,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区别,才能及时认识到孩子的变化。

不过分保护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责任 。害羞、沉默、孤僻、自闭等情况很多都是由于家长过分保护造成的,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几个家长照顾一个孩子,让孩子学会了躲在家长后面。 让孩子更多的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更能发现孩子的心理状态的隐患。

我是心理狙击,很高能能回答你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变化?我觉得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并且多观察孩子,看有没有做出和日常行为相反的举动,就可以说明孩子心理是否有了变化。

心理变化是一个过程,但是小孩子比较敏感,变化也比较快,也有好也有坏。绝大部分可以从行动中看出来。

我们先来说说好的方面:一个心理 健康 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有正常的智力、有一定的求知欲

第二:能随着年龄的长大,能逐渐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第三:能够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乐于助人,并且逐渐由团队精神的概念

第四:有自制力,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逐渐适应周边的环境

第五: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五点,是基本的特点,如果家里人发现孩子有以上的行为习惯,说明孩子的心理是 健康 发展的,是开朗活泼的。

下面来说说不好的方面:

第一:有焦躁等负面情绪的表现:比如不愿意上学,容易生气。

第二:不合群,不愿意与同年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且沉默少语。

第三:过分活跃,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轻微暴力倾向

第四:生理表现:比如遇到某些事情,马上就可能出现头痛、恶心的表现。然后送到医院去检查,又查不出任何的问题。

如果家中发现孩子有以上的行为表现,说明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害怕、恐惧、逃避、焦虑等。

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家人不能及时的干预,会给孩子将来引起严重的心理障碍,会影响孩子适应 社会 的能力、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说主要要掌握孩子关键的三个叛逆期,第一个是:幼儿期,2-3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出现不听话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不清的情况下做出难以理解的事情,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所以这个阶段一定要有耐心,多鼓励孩子!第二个是:儿童期,在7-9岁,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的意识越来越强,有些地方不想受家长的限制,这个时期的孩子一定要多引导,少限制孩子,多了解孩子的想法陪伴他度过这个特殊时期。第三个是:青春期,12-18岁,由于生理的变化,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状况变化很大,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少去控制孩子,正确的引导,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这样孩子会很容易接受家长的!

每个人成长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与行为变化也上不同的,这需要父母看得见,并且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

大家知道孩子的定义是什么吗?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变化?如果每个阶段都要讨论,这里能放得下吗?不要想太多了。

如果非要对这样的一个超广泛的问题作答的话,就只能告诉你,平常心,做好自己,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孩子的现在就是你的过去,孩子的未来就是你的现在。请消除你的攀比心理,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没有必然的关系,请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有如你也没有必要与别的孩子父母相比较一样,你是你,别人是别人。问题并不是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变化,而且如何端正自己的心理状态。看不明白的就当路过好了。

1、家长无竟识中一直以某种态度进行性道德教育

  有的时候当孩子的手触及生殖器,家长可以选择摇头亦或是皱眉,用异样的表情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告诉孩子这个地方和身体的其他地方是不相同的,这样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就会明白了。

  2、回答孩子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时要做到简明扼要,每次的深度也要不一样

  部分家长羞于对孩子直接谈性,主要是“性道德”在作祟。孩子问什么家长答什么,家长要表现的足够自信而且大方。避免讲得太多,使得孩子一时接受不了亦或是在认识上造成混乱,加深了孩子对性的迷惑而导致错误行为。因此家长回答孩子的性问题要简明扼要,不要将孩子的思想带入复杂化。因此,每次家长回答都要给孩子说实话,但是每次的解释深度就要不一样。

  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在性道德教育方面避而不谈,也不要一味以“恶心、肮脏”等词企图“封”住孩子的兴趣,要走出误区。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只有系统的、全面的去了解性方面的知识,才不会在遇到问题时变得恐慌,也能在关键时刻学会自我保护。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