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的预备立宪究竟是改革创举还是政治欺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03
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主动求变,推行新政。随后,她又实施了封建王朝所能实行的最高规格的改革——预备立宪。这项改革是否真如一些人所说,是政治欺骗?我们需要深入探讨。
“预备立宪”是清末新政的延续,但它又自成一个历史段落。慈禧太后的心态变化是推动她实行“预备立宪”的关键。为了阐述这一点,我们先讲述几个小故事。
1903年,慈禧太后年近七十。这一年,在清宫里,美国女画家卡尔为她画像。卡尔对慈禧有这样的描述:“太后全体各部极为相称,容貌漂亮,手像柔荑一样。”“柔荑”出自《诗经》,指茅草的嫩芽,用来形容女性的手非常漂亮。卡尔接下来还说,慈禧“体态苗条,头发乌黑,相得益彰。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虽然卡尔的描述带有不少赞美之词,但总的来说,慈禧确实比一般年近七十的人显得年轻。这当然是她长期用特权保养的结果,但与她西狩回京,心态逐渐开放也不无关系。慈禧有女性对时尚的追求心理,对新鲜事物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德龄公主记录了慈禧第一次照相时的情况:太后看到照相机后说:“好奇怪,用这个东西,就可以照人的像吗?”当她看到照片时感到很奇怪,此后也喜欢上了照相。随着慈禧接触的洋玩意日益增多,外国公使驻京以后,公使夫人也经常出入皇宫,慈禧作为一个女人的趋时心态也在逐渐加强。她在接见公使和公使夫人的过程中,原本仇视外洋的心态,逐步变成崇洋。一改往日保守形象的慈禧,不但生活方式接受西化,而且连政治体制也开始效仿西方。她宣布要在中国这个实行了两千多年封建制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然而,立宪注定要削弱皇权,她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呢?
1904年,在大清的国土上爆发了日俄战争,这是日本为了争夺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而发动的一场战争。当时清政府表示中立,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大家普遍认为,日俄之战实质上是立宪与专制之战,日本的胜利就是立宪对专制的胜利。当时,革命派力量也在日益壮大,革命力量的发展直接威胁到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存亡。
1906年7月,五大臣回国,慈禧对他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时常询问有关宪政的事情。而五大臣都一致认为立宪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慈禧有所心动。但真正促使慈禧下定决心立宪的却是载泽上的一道密折。载泽是慈禧哥哥的女婿,很受慈禧宠信。载泽在这道密折中说立宪有三个好处:第一,皇位永固这一点说到慈禧的心坎上了。慈禧最担心君主立宪有损皇权,因此载泽说,立宪的国家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如果行政上有什么过失,君主不负责任,应该由大臣来承担过错。如果君主偶然有过失,应该是政府大臣辞职,重新成立一个政府机构就可以了,君主的位置不会变。第二,外患渐轻奏折说,现在外国人欺负我们,虽然是因为我们现在国力衰弱,但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外国人认为我们不开化、野蛮,所以不平等对待我们。如果我们把政体改了,跟他们一样,他们就可能和我们平等相交了。这一点尤其打动慈禧,从义和团前后,甚至说得再远一点,从准备废除光绪帝的时候开始,慈禧对外国人一直是有成见的,怕他们逼迫自己把政权还给光绪。奏折中说立宪可以皇位永固,外患渐轻,这就很合慈禧的心意。第三,可消除内乱奏折说,现在的革命力量在逐渐变大,他们说我们现在的专制政体是鱼肉百姓,相信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现在进行改革,变成君主立宪政体,就可以堵住他们的嘴巴,这样内乱就可以消除。这一点又让慈禧很动心,如果内乱果真可以消除,那大清江山也就稳固了。
现在看来,载泽的奏折内容是有很大问题的,或者说经不起推敲。比如说君主立宪的国家,君主和政府的关系,载泽所说大致不差。但是如果政策出现很大的失误,因为政策不是君主定的,所以不需要负责。而君主没有实权这一重点,他却没有跟慈禧说,或者说他根本不知道,如果慈禧知道这样一个现实,大概率是不会接受君主立宪的。当然,没有看到君主立宪本质的慈禧对立宪并没有太多的成见,她最关心的问题有四件事:第一是君权不可侵损;第二是大清装束不能改变;第三是辫发不准剃;第四是典礼不可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1日,慈禧发布懿旨,宣布预备立宪。她承认专制政体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但马上立宪显得太仓促,所以先搞“预备立宪”。立宪无疑是一场政治体制变革,但怎么变,何时变,就连慈禧也不知道如何兑现。而革命党则旗帜鲜明地质疑立宪的真实用意和可靠度。那么,预备立宪能否突破重重阻力顺利进行呢?
预备立宪诏书颁布后,君宪派表示从此不再跟慈禧对立。“君宪派”是指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再指责慈禧的罪过,与她作对,拥护光绪帝,这一波人就是君宪派。但是,革命派认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只是一纸空文,口头上说说而已,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欺骗根本不能相信。他们也不同意梁启超等鼓吹所谓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就有希望,而认为只有实行民主共和,推翻清王朝才能让中国富强自立。革命派和君宪派产生了对立,于是两派自1906年后进行了大辩论。经过一年的论战,三民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思潮在新军和近代知识分子中迅速成长。在论战的同时,革命派从1907年开始,多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尽管起义先后被镇压,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清王朝要搞“预备立宪”,成立国会制度这样的承诺一拖就是好几年。立宪派看见立宪遥遥无期,于是开始由欢迎到失望,纷纷向朝廷要求速开国会,真正实行宪政。面对立宪派来势汹汹的请愿活动,慈禧一方面杀鸡儆猴,说梁启超等人托名政务,实际是图谋不轨;另一方面,慈禧又答应了立宪派开国会的要求,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了《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九年以后正式召开国会,推行宪政。
在《宪法大纲》中有关“君上大权”的规定共有十四条,无一例外地从各个方面肯定了清朝皇帝的统治地位和不可侵犯性。这些规定和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政体可以说相差甚远,这样的立宪,说它是一个骗局不是没有道理的。再加上预备立宪的期限长达九年,这就说明朝廷实行宪政是一种拖延战略,意在堵住人的嘴巴。不管是清末新政,还是预备立宪,它都不是历史主流,主流是民主革命。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又不得不对慈禧略有敬佩之情,就她个人来说,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无疑是她一生最大的亮点。详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