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自然经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22

早在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和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标志着农耕文明的兴起。孔子在《论语·宪政》中提及禹和稷的躬耕实践,显示了农耕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史记·周本纪》则记载了周朝时期对农业的重视,强调了农耕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进入三代时期,《诗经·豳风·七月》描绘了家庭农耕生活的场景,反映出农耕经济的日常生活节奏。《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则以简单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农耕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和秦国的商鞅推行的政治经济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转移,特别是江南地区,成为新的农业中心。


黄河中下游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和政治经济中心,但随着气候、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期以前,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力较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其成为经济重心。然而,唐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发,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和文化,长江流域开始展现其发展潜力,如“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证实。


宋代以来,南方农耕经济的繁荣达到顶峰,柳永的《望海潮》词描绘了江南地区的繁华景象,标志着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影响了社会政治格局,"东南财赋"与"西北兵甲"的平衡,共同维持了唐以后社会的稳定。


扩展资料

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安定自守的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农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封闭性、狭隘性、保守性、自给自足性,对外界依赖较小。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