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丧亲之痛,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失落悲伤的感受,通常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尤其开口表达后的情绪,容易导致丧亲者淹没在悲伤溃堤的洪流中。此时,旁人的协助、宗教信仰,甚至是寻求心理咨商的协助,都非常重要。

文∕王忠芳

个案故事

大卫和小慧从小青梅竹马,结婚后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小玲。小玲感冒很久都没好,送到大医院详细检查,才发现罹患了血癌。经过反复的治疗,小玲还是没能成功抵抗病魔,结束了 8 年短短的生命,回到天上做小天使去了。留在人间的是无止境悲恸的爸爸与妈妈,尤其,妈妈小慧一直不能接受小玲离开的事实,把自己锁进死胡同里,终日槁木死灰,在小玲过世后 1 年半,走不出丧女悲痛的大卫和小慧也离婚了 。

▎黄传永咨商心理师答复 ▎

人生的至痛,无非是面临亲人的死亡,尤其是白发人送黑发的痛,更是无以复加的悲伤,如影随形沉甸甸的沉在父母的心上。在临床心理咨商案例中,一般而言,在亲人过世后约莫 3 ~ 6 个月,可以走出悲伤与失落,重新调整脚步展开新生活,即便心中还是隐隐的失落与悲伤,但并无碍于新生活的开展。

如果丧亲的失落伤痛持续超过 10 个月,无法减缓与走出悲伤,就得寻找咨商心理师进行心理与情绪的修复。案例中大卫和小慧在女儿过世后,本应在人生道路上更加紧密相互扶持的两人,却在女儿过世一年半后离婚,其实就是大卫和小慧的丧女悲恸一直没有获得有效抒发与治疗,两人始终在女儿过世的悲恸与失落中纠缠,最终导致婚姻破裂的案例。

失落悲伤的感受,通常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尤其开口表达后的情绪容易导致丧亲者淹没在悲伤溃堤的洪流中。尤其在华人社会中,总是较隐讳的看待「死亡」这件事,不敢打扰丧家,周遭的亲朋往往不知怎么开口安慰丧家,阻碍了丧亲者失落悲伤情绪适当发泄与调整的机会。尤其在「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华人文化里,案例中的大卫承受的丧女悲恸与压力,绝对不小于太太小慧,因为他需要收拾起心中的悲痛,当一个不掉泪的坚强男人,但久而久之,太多的情绪与悲痛始终压抑在胸口无法释出。

友人温暖的问候,是最简单的支持

原本应该相互依偎、互相取暖的两人,却因爱女之死,产生对对方的怨怼与埋怨,再加上天天看到对方,就想到过世的爱女,实在太痛了,累积的怨怼情绪无法正向的输出与重新定位,久而久之,就造成离婚的导火线。其实大卫与小慧不是不爱对方,只是始终没有走出丧女的悲痛,希望从离开、不见到对方,来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面对丧亲之恸的人,建议身旁友人最简单的支持方式,就是主动伸出温暖的双手,单纯的陪伴与倾听,简单的一个电话或简讯:「现在我可以帮忙什么?」「在这么困难的时候,需要什么协助,尽量告诉我。」让对方知道在这么困难的时候,有温暖的后盾在背后支持,会让丧亲者更有勇气去处理与面对凌乱的悲恸情绪。而华人文化中「此时不要打扰别人」的隐闭心态,只会让丧亲者更孤单。

丧亲悲伤的 4 个时期

国外研究丧亲治疗著名的心理咨商专家 Parkers ,将丧亲悲伤分成 4 个时期:

第 1 期 →麻木期:亲人过世后,丧亲者拒绝相信丧亲的事实,纠缠在失落情绪里,时而伴随着苦闷与愤怒痛苦。

第 2 期 →渴念期:希望逝去的亲人能回来,或回到不曾发生的时刻,但当一切努力都是枉然,会伴随着愤怒、抗议、痛苦、害怕与焦虑。

第 3 期 →解组与绝望期:丧亲者持续活在妄想逝者回来的期待中,逐渐转为绝望,让丧亲者更失落与绝望,难以调整心绪展开正常的生活。

第 4 期 →重组期:丧亲者逐渐开始接受事实,慢慢的重新组织与建构自我,展开新的生活。

个案中的大卫和小慧,应该是在第 3 期与第 4 期中徘徊,大卫是隔绝与压抑悲伤,麻痹痛苦的感觉;小慧则是陷在悲伤中,无法走出。两人没有在同一频谱上,将相互扶持的力量发挥出来,当失落与绝望的情绪无法获得有效导正与抒发时,每跟对方吵一次架,就伤痛一次,对另一半产生更强的怨怼,如此恶性循环,无法正向的重组两人相处新方式。

重新建构意义,成功调适悲伤

要能成功调适悲伤,通常要历经完成以下 4 个阶段,包括接受失落的事实、经验悲伤的痛苦、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环境以及重新建构意义,将对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外来的生活上。失落悲伤者须完成上面这些历程,才可健全内心的心智,调整脚步重新开始。

其中,第 4 阶段「重新建构意义」,是悲伤调适历程中最重要的过程,强调在失去亲人的悲伤过程中,试图重新确认或重建被失落所挑战的世界,努力找到对死亡的解释,重新组合自我与世界的连结。一般来说,人死不能复生,但若能从亡者的过世,得到某些人生的启发或体悟,对丧亲者来说,会比较容易调适与度过悲伤期,并可重新建构自我的生命意义,寻找面对生命的新方向。

宗教信仰也有帮助

例如,母亲的过世让王小姐悲痛的无以复加,有天夜里在灵前撰写祭母文时,看着母亲的遗照,回忆起母亲过往点滴的行谊突然领悟,要纪念妈妈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母亲在世时坚韧不拔、努力认真的行谊发扬光大,传承给自己和下一代,让自己和下一代,也能有像妈妈一样的双手,撑起半边天的坚毅努力特质。原本母亲的过世对她来说,是无尽的伤悲与眼泪,但正向思考,让王小姐领悟到生命传承的意义,找到与妈妈的连结,让她很快的擦干眼泪,同时似乎也获得母亲的传承力量,更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

在悲伤修复的过程中,除了亲人朋友的陪伴支持外,宗教信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前述王小姐的信仰让她了解,卧病多年的母亲,此时只是肉体的离开,对母亲而言,是离苦得乐脱离病苦,解脱了,反而是件好事。信仰也让王小姐相信,母亲是先到佛祖身边修行,有一天因缘成熟时,母亲会乘愿归来,因此,王小姐和她的家人是以感恩与祝福的心情,感恩母亲这世的养育,祝福母亲花开见佛,来处理母亲的后事。

透过艺术治疗,将悲伤情绪移转

在悲伤治疗的临床运用上,有经验的咨商心理师,除了循序渐进地引导案主说出自己的情绪,当有些痛无法以口语表达时,有艺术治疗经验的咨商心理师会佐以艺术治疗的方式,协助重新调整心绪。艺术治疗之所以能发挥效果,主要在于艺术创作乃是运用心像进行思考,是艺术、创作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很多不能以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可以透过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深沉复杂的情绪表达在手做的物件上,转移丧亲者的情绪。运用艺术治疗进行丧亲悲伤辅导,通常具有口语表达较难以达到的优点,包括有助于催化感觉、可显现出当事人没有察觉的内心冲突、强化悲伤与失落的感觉,以及确认当事人处于哪个悲伤阶段。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