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精神药物的分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是用麦角酸合成的一种强烈的精神类药物。1938年,瑞士著名的化学家阿尔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在开发呼吸道药物时首次将它合成出来,但那时它只是个普通的中间体,仅拥有一个普通的编号:LSD-25。
霍夫曼与LSD。(图:gashaus)
直到4年后的1943年4月6日,当霍夫曼教授重复这个实验时,指尖无意中蘸上了一点这种物质,就随意放在嘴里尝了一下,没想到却造成了强烈的生理反应。据他自己回忆,他“躺在床上,感觉身体是中毒了,满脑子都是诡异的幻想,眼前像万花筒一般不断浮现出古怪的画面,闪烁着各种色彩与形状,直到两个多小时后才逐渐平静。”而他摄入的LSD大约只有250微克(1g=10^6微克)而已!这次鲁莽而有效的试验,迅速引发了人们对LSD的重视,开始研究它医药方面的用途。换句话说,如果霍夫曼教授实验习惯足够好,牢记“绝对不要品尝药品”的规定,LSD的诞生也许还得拖延上好多年呢。
1947年,LSD以“Delysid”的商品名荣耀登场,作为一种精神药物上市,医生们对它的评价也相当不错。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官方逐渐发觉这种药物似乎有些不对劲,一番调查之后才发现,许多青年人将其作为刺激神经兴奋的药物而滥用,造成了许多人身伤害事故甚至是犯罪。于是,美国政府在《管制物质法案》(CSA)中将其列为I类物质加以严格控制。从1968年后,除非得到禁毒署(DEA)的特许,任何人或组织在美国制造、持有、运输、分发、使用LSD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并可能构成犯罪遭致刑罚。
正如霍夫曼教授那样,滥用LSD的人同样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适,特别是在剂量加大之后,会出现持久性知觉障碍(HPPD):视觉会出现障碍,如看到物体周围有光晕、移动的物体后面有轨迹,无法辨别颜色。此外,精神方面会出现极度的恐惧、焦虑等幻觉,一些服用者还会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人身伤害。因此,LSD在世界各国都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危害甚大的毒品而加以严厉查禁。 冰毒,即兴奋剂甲基苯丙胺,因其原料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Ice)。由于它的毒性性剧烈,人们便称之为“冰毒”。该药小剂量时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作用,故其丸剂又有“大力丸”之称。又因苯丙胺(Amphetamine)有其译音名安非他明或安非它命之称,故甲基苯丙胺也有甲基安非他明之称。此外,甲基苯丙胺是在麻黄素化学结构基础上 改造而来,故又有去氧麻黄素之称。甲基苯丙胺药用为片剂,作为毒品用时多为粉末,也有液体与丸剂。
“冰”长期滥用后突然停止使用,患者会出现高度疲劳、精神抑郁、饥饿感,以及强烈的求药行为。这就是戒断综合征。过量的使用冰毒可导致急性中毒。严重者出现精神混乱、性欲亢进、焦虑、烦躁、幻觉状态。长期滥用可造成慢性中毒、体重下降、消瘦、溃疡、脓肿、指甲脆化和夜间磨牙。静脉注射方式滥用者可引起各种感染合并症;包括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艾滋病等。高剂量或重复使用“冰”可产生中毒性精神病,表现有被害妄想、幻觉,多为幻视,也可能出现听幻觉和触幻觉。现代医学称之为苯丙胺精神病。毒品的耐受性随长期使用而增加,对于未产生耐受的人,使用苯丙胺30毫克便会引起中毒。而有报道,长期滥用者,为了达到初期使用时的欣快效应,竟将剂量增至2000毫克,这极易引起急性中毒,可造成惊阙、昏迷甚至死亡。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