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与理想问题的思考——读《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所思所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不知不觉间读完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感觉意犹未尽,有种急于读三的渴望。

如果说读第一部的感觉是压抑——看着孙少平们日常生活中,除了饥饿就是苦难,近乎于绝望地在生存线上挣扎,不压抑才怪;

那么读第二部的感觉便是希望。这希望来的太不容易了。它是经过解放后,领导们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并用广大人民群众的饥饿和苦难换来的。

必须承认这希望起源于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政策,这是由大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政策的威力真的很神奇:用一些司空见惯的文字经过不同的排列,形成一个个的文件,再盖上一枚红色的章印,就成了法令;有的不仅能束缚住人们的手脚,还能禁锢住人们的思维;有的不仅能激发出人们的干劲,还能立竿见影地让人们看到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通篇都在诉说这希望的来龙去脉以及以孙正平为代表的普通而平凡的劳苦人民创造这希望的艰辛过程。

路遥先生用昂扬的热情、缜密的心思、奇妙的笔尖,如实地绘出了一幅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的缩影,它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动着的,像极了一幕幕的电影图像,我们每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找见自己,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思想和情感,也都能从中对号入座。

对于更多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除了对恶劣的环境和饥饿生存缺乏深切的同感外,如果用心细读的话,也会生出许许多多的感慨和共鸣,因为书里隐含着许许多多对人生的意义、人性的贵贱、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和揭示。

我“有幸”踩到了文革的尾巴,尽管书中写的是离我千里之遥的大西北的景象,但在那个“全国大地一片红”的时代,在我的家乡,所看到或听到的情景和书中所描述的情景非常相似,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孙正平们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所言所行,我也都能感同身受。

我小时候挨过饿,但至今也说不清更写不出饥饿的模样;是孙少平那难受痛苦的样子,让我看到了饥饿的模样;

我有过迷茫的时刻,但也只是靠着时光的魔力而昏昏噩噩的混了过来;是孙少平那茫然无助、不知所措的样子,让我重温了迷茫的滋味;

我也有过面临机遇而不知、不懂甚至错误选择的经历;还是那孙少平在面对机遇而做出不合常理的选择时,让我对所谓的机遇有了新的认知,也让我的的思绪变的汹涌澎湃,再结合现实,更诱发出了我无尽的深究动力。有了这样的效果,可谓实现了读书的目的。

有困境必会有选择。现在的人们谁敢说没遇到过困境?尤其是面对各种选择时的困境?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孙正平放弃在家乡与他哥孙正安合伙搞砖厂赚大钱的机会,而选择去外地背石头当小工。之所以对这事印象深,是因为现实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选择——在唾手可得的现实利益和虚无缥缈的梦想之间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说白了,这是个关于现实和理想的问题,也是个关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大问题,选择起来是有难度的。也正因为这个问题既难又大,才成为古往今来甚至整个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可惜的是至今没有个被共识的标准答案。往往是人各有理,各得其选,各享其果。

我们不妨先看看书中的故事,做个借鉴。

书中孙少安为了弥补因分家而引起的对父母姐弟们责任与爱的缺失,主动提出让弟弟孙少平只出力不投资还五五分成的优厚条件,拉他一起合伙经营已经红火起来的砖厂,这对除了力气,几乎啥也没有的孙少平而言,该是多么大的诱惑,又体现了多么伟大的兄弟情谊啊。

但是,孙少平却拒绝了。他宁愿去外地磨破脊梁拼命地当小工背石头,一天赚可怜的两毛钱,他也不愿意给他那亲爱的哥哥刚有点起色的幸福生活增添任何潜在的烦扰——尽管他哥哥是真心的,也需要他的帮助;可是,如果沾了他哥的光,未来就有可能给他哥的夫妻关系造成影响,这是才二十岁冒头就如此善良的孙少平所不能接受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孙少平通过读书,朦朦胧胧地感觉到,在他所能接触的环境外面,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世界,而且丰富多彩,他想去看看。

一个年轻人的心若不安分了,迟早会有行动的。孙少平白天活在劳累和悲苦的现实世界中,晚上又荡漾在读书带来的奇妙而快乐的精神世界里,他不认为这样的生活是苦难的,他反而愿意享受这种以苦为乐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了苦难,苦难就能给人带来崇高感”。

我不知道别人能不能理解,但我能理解他的这种心境。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把精神看的比现实更重要,并且能时时处处地把这种认识在现实中表现出来,那么他就已经成了一个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和没信仰的人,为人处世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此,我不仅理解了孙少平拒绝哥哥合伙办厂的好意而选择外出打工的行为,也明白了他每次从家里再回到工地时为什么都是身无分文,还理解了他把两个多月累死累活挣来的一百块工钱,为什么舍得无偿送给那个被包工头“欺负”了的小女孩,甚至我也不再觉着地委书记的女儿喜欢上了贫苦的农民——孙少平是多么地匪夷所思;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看清了孙少平的真面目——虽然他披着贫苦烂贱的破衣,干着又脏又累的贱活,拿着少的可怜的贱钱,可他的心里已经注满了善良,高贵的灵魂闪现着光芒,他已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有信仰、有追求的年轻人。

他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别人着想,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他绝对配得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称号,可惜不仅没人授给他这个荣誉,反倒时常招来无数人的不解、嘲笑甚至讥讽。

不仅那时,即便现在的人们,多数人也会把他视为一个可怜的病人、傻子,当然,也有少数人把他视为一个高尚的好人。现实中,孙少平这样的人有吗?有!在哪?这得用上放大镜才行。

说他傻,无非是说他的言行有违人性;说他好,无非是说他有符合人性的理想。这就等于又回到了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之间选择的问题上。

现在有了孙少平的故事作参考,再考虑现实和理想的选择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如果选择现实,那就容易多了,甚至可以丢弃宝贵的大脑,因它的用武之地已少的可怜,也不用付出太多的代价,就能轻松地、飘飘然的奔向人类的终极天堂——死亡。

但若选择了理想,那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会像孙少平的那样,充满了困境、挑战和苦难,那也意味着你不仅要面对外在种种磨难的考验,还要时刻防备着内在惰性的种种骚扰;要想克服、排除、战胜这些阻止你实现理想的魔头们,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甚至终其一生也未必得你所愿。

但是,不要怕,因为理想本身蕴含着无比强大的魅力,看到了它,你的体内便会生出无尽而澎湃的激情和动力,让你愿意为它而去义无反顾付出精力和时间,无论最终你能否获取它,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是它让你的生活变的充实,精神变的快乐,还是它,让你的人生变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变的价值不菲;这便是有了理想的好处。

孙少平是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到底有了理想会让他有什么收获?书中的他又是个怎样的结局?待到第三部读完后,不仅有了答案,我一定还会有新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