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秦时妇人,完成10至14题

阅读文言文秦时妇人,完成10至14题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秦时妇人
【原文】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选自《太平广记》第一卷·卷六二·女仙七·秦时妇人,原出《广异记》)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奉事佛,佛必须贬降形骸,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题目:
11、翻译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
(2)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12、法朗和妇人逃进雁门山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法朗:
妇人:
13、这篇短文与《桃花源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试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4分)
14、试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比较这篇短文与《桃花源记》的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1、(1)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
(2)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12、法朗:因为没有度牒(身份证明文件)怕被驱逐。
妇人:她是秦朝人,为躲避修长城而逃入雁门山。
13、《秦时妇人》中法朗和《桃花源记》中的那个农人相似,《秦时妇人》中在雁门山洞的妇人与《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生活的人相似,早年躲避进入一地后不问世事。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14、《桃花源记》的主题是,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和平的理想社会,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也在结尾道出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而并非真实。秦时夫人的主题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不堪,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平的希望。
另练习:
(1)《秦时妇人》中,什么妇人会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
(2)《秦时妇人》中“法朗”与“妇人”逃入雁门山的原因是一样的吗?
(3)《秦时妇人》中的哪些情节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
(4)为什么说《桃花源记》比《秦时妇人》在故事所表现的内涵上更深刻?
参考答案:
(1)因为那妇人是秦朝人,为了躲避修长城而逃如山的,而法郎是唐朝人,是个和尚,秦朝时期没有和尚的,故既吃惊又害怕。
(2)不同。法朗:因为没有度牒(身份证明文件)怕被驱逐。妇人:她是秦朝人,为躲避修长城而逃入雁门山。
(3)都写到秦时人被逼无奈逃入深山过着隐居的世外生活。都写到了避居异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外闯入者最后都迷失方向找不到那个所在了。
(4)《秦时妇人》中法朗和《桃花源记》中的那个农人相似,《秦时妇人》中在雁门山洞的妇人与《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生活的人相似,早年躲避进入一地后不问世事。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但是《桃花源记》的主题是,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和平的理想社会,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也在结尾道出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而并非真实。秦时夫人的主题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不堪,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平的希望。《秦时妇人》则没有表现出这些,只是记述了一件传奇故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