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园遐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9
宋园遐思

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同志在北京逝世。这是记忆中的 历史 。

同年6月4日,宋庆龄同志的骨灰安葬在现宋庆龄陵园父母的身边。这是有据可查的档案。

某年某月某日,我来到宋庆龄陵园,缓步登上台阶,向宋庆龄像和宋庆龄墓鞠躬致敬。这是未经报道的新闻。其实,翌日起,它已成旧事。

这个地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宋园路。可见,官方将其简称为“宋园”,而非“宋陵”,故标题以“宋园”称之。名为“宋园”,但实非家族或个人陵园,安葬的不止庆龄先生的父母、先生本人及其保姆李燕娥。这里本为万国公墓,鲁迅先生逝世后即安葬于此,后迁往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谢晋元、孙道临等一些国内名人,鲁迅挚友内山完造、宋庆龄挚友耿丽淑等外籍人士均在这里长眠。

宋耀如生前在此购一块地方,辟为宋氏墓地。庆龄先生曾表示百年之后要与父母为伴。李燕娥去世后,宋庆龄要求将其安葬于宋之父母墓地的西侧,并亲自立碑(说立碑其实并不确切,因为墓碑是卧式的,宋氏墓地的墓碑均为卧式)。宋去世后安葬于父母墓的东侧。

墓地是人人都会来的场所。不是说死后终有一葬,有的人就不留骨灰,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而是讲总要来安葬逝者,祭奠先人。曾体验过毛主席纪念堂与人民在一起的庄严和肃穆,感受过中山陵睥睨天下的气派与雄伟,但那都是某一个人死后的栖身之所。公共的墓地,或阴森恐怖,或荒凉凄清,唯有宋庆龄陵园,即过去的万国公墓,松苍柏翠,安静清新,漫步其中,毫不觉得阴气逼人,像逛公园一般,甚至比逛公园还多了一重意义,那就是在散步的过程中,还能够了解这些逝者的人生传奇及辉煌成就,欣赏各具特色的墓碑,从中可以感受其与众不同的灵魂。这种体验不亚于参观博物馆,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对心灵的洗礼。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经常可以看到人家的墓地并不设于人亦罕至的荒郊野外,有的就在市中心,住宅的近旁。没有人觉得不吉利,甚至倘有名人安息于此,还感到荣幸。这样的场所实在与公园无异,人家经常在这里随意地散步、散心。更有甚者,心情不好时,还会站在名人墓地旁发呆,或许是在心里向这位自己崇敬的名人倾诉。

在南方某省的农村,我曾见到过设在住宅不远处自家地里的亲人的墓地,在家里抬头即可看见。是人地矛盾突出所致,还是出于别的习俗,不得而知。一脉相承的人,无论生死,都在一起,我倒是感到别有一番温馨的意味。

此外,再没有见过充满人情味的逝者的家园。直到拜谒宋园,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外国小说里描写的景致在华夏大地亦有分布。

其实,对待生死历来中外有别。欧美人的死庄严神圣,印度人的死简单随意,因纽特人的死顺其自然,我们的死却痛彻心扉。哭天抢地,肝肠寸断,就是我们葬礼的教科书式场景。在西方,与逝者相关的节日主要是万圣节和万灵节。在万圣节,为了让鬼怪融洽,小孩装扮成可爱的鬼怪,挨家挨户敲门,获得糖果,否则就捣蛋,节日成为狂欢的时刻。在万灵节,人们通过弥撒和庆祝活动纪念已故之人。在我国,所谓鬼节,主要是中元节、寒衣节等,届时上坟献花烧纸,就连上海这样文明开放、与世界接轨较早的城市,人们竟然都在小区楼前划圈烧纸,令人大跌眼镜。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我很清楚,将来我与死神的婚礼,一定不可能重于泰山,但或许会比鸿毛重上半斤八两。既如此轻,那就不和死人抢山,更不与活人争地了,一抛一撒,随风而去,飘到何方,以何方为乡;随水而去,流到哪里,哪里就是家。这样优雅地谢幕,何其潇洒,岂不快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