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梳理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1. 谁能帮我写一篇记事的文言文

书童者,石门人也。我熟与网友同学高?

所谓高者诚难评,而才者诚难量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运者不可知矣。是故贵益贵,贫益贫。余是以书之,盖叹人生之不可琢,唯为目下之欢也。然而贫富可变,高低堪反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向使人人各爱学习,个个勿懒于闲,荒野多行,读书犹在,则字词之识,语法之精,当与专业相较,或不可估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荒废。 然则人生之寿有限,贪婪之欲无厌,私之弥繁,陷之愈深。奈何取之尽国银,用之如泥沙? 请问,尔何如? 君复曰:世人何故怀瑾握瑜,而岂令钱财见流水? 如今人方为官,我为纳税者,时日不多,何不为? 或人不知而清,不亦君子乎?侥幸哉!

问汝何所思,问他何所忆?贪兮欲兮全民哉,奈若何? 真乃燕雀皆成鸿鹄之志哉。一旦鸡犬升天,难思何以自托于中华。

夫恶习常积于忽微,而聪多困于所溺,岂独官者也哉? 泉微而望流之远,河不深而求水之大,品不端而思家之安,童愚,知其不可,而况于大才乎。曾闻国之兴衰,系于习俗,若风气不正,则朝廷卑微。故当务之急,养自重之士,以形成廉洁之风。自古礼仪廉耻不张,国乃灭亡。

悠悠之华夏,大国也。斡旋于小国之间,因之以富贵强大,无加之以师旅,由谁为之?比及何年?可使无贪,且知方知书也。

今书此,似乎财物无所取,色无所好,吾志不在小。然则,同学朋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诗以为常。

2. 归纳梳理 文言文虚词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因果关系 8.表目的 (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四)通“呵”,喝问 (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 (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二) 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 (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五、其 (一) 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 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 六、且 (一) 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 (二)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 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 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八、所 (一) 名词,处所,地方 (二) 动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九、为 (一) 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 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4.对,向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 2 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 (二)代词 1 相当于:之 2 哪里 3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

3. 帮忙整理一些小段有哲理的文言文 帮忙整理一些有哲理的文言文小段

多行不义必自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左传》 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国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嘱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嘱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管晏列传》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滑稽列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太史公自序》 ——以上司马迁《史记》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报任安书》 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序》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李白《与韩荆州书》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原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业精於勤,而荒於嬉; 行成於思,而毁於随。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韩愈《进学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柳宗元《种树郭橐tuo驼传》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是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欧阳修《秋声赋》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於左而目不瞬。 ——苏洵《心术》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佞。

——苏洵《辨奸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 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苏轼《三槐堂铭》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道何亲,惟德是亲。 鬼神何灵,因人而灵。

夫蓍shi,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 人灵於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於物乎。

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 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 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

一春一秋,物故者新。 急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深谷。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方孝孺《深虑论》。

4. 求关于“孝”的古文,最好是叙事的古文故事.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1.jpg />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2.jpg />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3.jpg />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4.jpg />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5.jpg />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6.jpg />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images。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