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4-15
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第2个回答  2017-03-19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小孔子9岁,比同学冉有大20岁,与冉有一样,是孔子学生中“政事”科的高才生,也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之一。 子路小时候很调皮,经常捣乱,自从到孔子那里上学读书之后,改变了很多。在孔子的教育和熏陶下,子路最终成长为了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干的政治人物。 子路刚开始上学读书的时候,不管自己懂也不懂,反正只要老师一提问,子路立马就站起来回答,而站起来之后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经常是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为此,孔子曾经狠狠地训斥子路:“由!告诉你什么叫‘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被老师批评之后,子路变得守规矩多了,他也学会了像同学颜渊、子贡等那样,不懂的问题就请教老师。一次,他问孔子:“老师,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读书人呢?”孔子告诉他:“相互督促帮助,和睦愉快相处,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读书人了。朋友之间相互督促帮助,兄弟之间和睦愉快相处。”子路觉得这不是太容易了么?于是,又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人呢?”孔子告诉他:“有臧武仲那样的聪明才智,有孟公绰那样的廉静寡欲,有卞庄子那样的勇敢无畏,有冉有那样的多才多艺,再加上用礼乐来修饰修饰,这样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人了。”过了一会儿,孔子又补充道:“今天的完人哪里一定能够做到这样呢?见到利益能考虑是否合符道义,遇到危急情况能做到奋不顾身,即使是长期处于穷困境地仍不忘记自己平生的承诺,也就可以说是完人了。”子路觉得这个要求也并不难做到,于是,又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孔子告诉他:“修养自己,严肃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子路对老师这个回答大不以为然:“老师,仅仅就这样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子路仍不以为然:“仅仅就这样吗?”孔子了解到子路这个人有点心高气傲,于是,告诉他说:“修养自己使老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老百姓安乐,这恐怕连尧、舜都担心难以做到哩。”子路这下终于明白:要想成为一个君子是很不容易的。但子路仍不服气,他平生最勇敢,于是,他问孔子:“老师,作为君子,也崇尚勇敢么?”孔子瞪了子路一眼,回答道:“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勇敢而不讲义的话,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勇敢而不讲义的话,就会做强盗贼寇。”子路这下又明白了,光勇敢是不能成为一个君子的。孔子从子路的提问中,欣喜地看到子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趁热打铁,提问子路:“阿由呀,你听没听说过有六种美德有六种隐患吗?”子路回答说:“我没听说过。”孔子告诉子路:“你坐下,我告诉你。喜欢仁爱而不喜欢学习,它的隐患是愚蠢;喜欢智慧而不喜欢学习,它的隐患是放荡;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习,它的隐患是狭隘;喜欢直率而不喜欢学习,它的隐患是尖刻;喜欢勇敢而不喜欢学习,它的隐患是乱来;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习,它的隐患是狂妄。”子路听老师这么一说,终于明白了读书学习是如此重要!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向孔子鞠躬,感谢老师的教诲。然后,道别老师,自己与同学们一起读书学习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子路觉得自己的学问有了长进了,但也有些问题没弄明白,于是他又跑来请教孔子:“老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官呢?”孔子告诉他:“以身作则,体恤老百姓。”子路觉得老师讲得太简单了,请老师多讲一点,孔子进而说道:“持之以恒,不要懈怠。”子路“哦”了一声,继续就平时与同学子贡他们探讨争论过的关于管仲是否“仁”的问题请教孔子:“老师,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以身殉难,管仲却不死。管仲没能做到‘仁’吧?”孔子告诉他:“齐桓公多次地会合诸侯,并不凭借战争,都是依靠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啊!”子路虽然觉得老师说的有道理,但总觉得管仲在对待自己的领导上没有尽到责任,于是他又问孔子:“老师,怎样侍奉自己的领导呢?”孔子告诉他:“不要欺骗,而应该犯颜直谏。”子路听老师说完,一下又想起一个问题:“老师,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侍奉不好,又怎能去侍奉鬼?”子路又问:“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非常严肃地说:“生的道理尚未明了,怎么谈得上去了解死呢?”子路听了老师的话,感觉自己还是读书不够认真,于是,又回去好好读书去了。 子路是个很急躁的人,读书沉不下心来,读得烦了,他就拿上一把琴跑到孔子的办公室门前去弹,子路的琴弹得又不怎么好,杀伐之声太重,于是,孔子就抱怨:“仲由这家伙怎么拿琴到我办公室门前来弹呢?”其他同学听到孔子的抱怨后,纷纷不尊重子路了,孔子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对同学们说:“仲由的学问呀,已经进入厅堂了,只是还没有进入内室罢了。”又说:“假如我的理想实现不了,我就乘一条小船到海上去漂流。到那时,跟随我的,大概就是仲由吧。”同学们听孔子表扬起子路来,于是又纷纷改变了对子路的态度,对子路又敬重起来。倒是子路听到了孔子的表扬后,就飘飘然起来,十分高兴,于是孔子又说:“仲由这个人呀,他好勇的精神超过了我,只是不懂得如何修养、剪裁自己。”子路听到老师的批评后,闻过则改,注意提高自己的修为。一段时间后,子路有了更大的进步了,孔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赞扬子路:“穿着破旧的棉袄,与穿着高贵的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诗经》上有句话:‘不嫉妒,不贪婪,这有什么不好呢?’”子路听了老师用《诗经》上的诗句来表扬自己,于是就经常念叨着《诗经》上的这句诗,孔子知道后又说:“仅仅做到这样,又怎么能算好呢?”子路听了老师委婉的批评后,又奋发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 孔子很喜欢子路,子路也非常尊敬孔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子路可以说是孔子学生中唯一能够敢于向孔子提批评意见的人。公元前502年,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扰盘踞费城造反,公山弗扰聘请孔子去做顾问,孔子正打算去应聘的时候,子路很不高兴,批评孔子说:“没有地方可去,也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招聘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有人能用我,我恐怕会在东方重新复兴起周王朝啊!”由于子路的极力反对,孔子最终没有成行。过了两年,即公元前500年的时候,孔子被鲁定公任命担任鲁国的国务院代总理,负责管理鲁国的政事,孔子想到这下终于可以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于是非常高兴,兴高采烈的,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欢喜之色,子路一看孔子这样,就对孔子提意见:“老师,我听说,作为一个君子,遭遇祸患的时候不恐惧,获得福禄的时候不欢喜,现在您得到了重用,获得了高位,就高兴得不得了,喜形于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是这样的,是有这样的话。不过也有这样一句话:‘乐以贵下人乎!’我这是为你们的地位提高了而感到快乐呀!”子路知道孔子是在狡辩,但毕竟孔子是自己最尊敬的老师,也不要太为难老师了。孔子担任鲁国的国务院代总理没多长时间,鲁国大治,所谓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鲁国一片繁荣昌盛,鲁国人民安居乐业,欢欣鼓舞。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会逐渐强大起来,这样对齐国很不利,于是,齐国就送了80名绝世美女到鲁国,鲁定公与鲁国权臣季氏得到这些绝世美女后,不分白天黑夜地与这些美女们鬼混,孔子想向鲁定公汇报汇报工作都不行,这把孔子给气坏了,一气之下,孔子把公章一撂,把屁股一拍,自己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去了。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与子路师徒之间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公元前496年,卫灵公的夫人、一位叫南子的非常漂亮又非常开放的女子,向孔子发出了约会的邀请,孔子出于礼节,拜会了南子,这让子路非常的不高兴,孔子为此在子路面前连连发誓道:“我没做坏事,我如果做错了什么事,老天爷惩罚我!老天爷惩罚我!”公元前492年,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佛肸在中牟造反,佛肸邀请孔子去帮忙,孔子也正想要去,但子路却坚决反对,子路对孔子说:“老师,过去我曾经听您说过:‘亲身干坏事人的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凭借中牟造反,您却要到他那里去,这该怎么说呢?”孔子回答说:“是,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一个匏瓜么?怎能老是拿来挂着而不拿来吃呢?”由于子路的坚决反对,虽然孔子用世心切,终究也没有到佛肸那里去应聘。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子路其实完全成为了孔子的办公厅主任、贴身警卫员兼卫生保健员。一次,孔子生重病了,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孔子就问子路:“有这样的事么?”子路回答说:“有的呀,《诔》书上不是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这样的话,我早就祈祷过了。”孔子的病越来越重,子路担心出什么意外,于是,背着孔子在同学中悄悄成立了一个治丧委员会,后来,孔子的病有了好转,孔子也听到了子路为他成立治丧委员会的事,孔子虽然内心里头很是感激,但这有违礼制,因而还是批评了子路:“很久了吧!仲由你干这些骗人的事!我本不该有治丧组织,你却为我成立治丧组织。我欺骗谁?我欺骗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治丧的那些人的手里,还不如就死在你们的手里呀!而且,我纵然得不到隆重盛大的葬礼,难道我会被扔在道路上吗?”子路看老师的病情有了好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至于老师批评批评,他乐呵呵地笑笑也就完事了。公元前490年,孔子师徒离开叶县返回蔡国途中,看到长沮和桀溺两人在一同耕田,孔子经过那里,便叫子路去向他们打听过河的渡口,长沮问子路:“那个拉着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告诉他:“是孔丘。”长沮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呀。”长沮说:“那他是知道渡口在哪里的嘛!”子路转而问桀溺,桀溺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仲由吗?”子路回答:“是。”桀溺说:“世风日下,世道纷扰,天下莫不如此,谁能改变得了呢?况且,与其跟随避开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世俗的人呢!”说完后,长沮与桀溺依旧耕田不止,再不抬头与子路搭腔。子路讨了个没趣,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颇为惆怅,感叹道:“鸟兽是不可以跟它们共处的。我不是人类的一分子又是什么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才不去推行什么改革呢!”师徒俩只好继续赶路,走着走着,子路落在了后面,恰好碰见一位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准备去锄草的老人,子路便问他:“老人家,您有没有看见我的老师呀?”这位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他把拐杖放下,便去锄草。子路只好拱手站在那里。天快黑了,老人留子路回家过夜,还杀了一只老母鸡煮给子路吃,并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第二天,子路继续赶路,并赶上了孔子。子路把遇到老人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并要子路再回去找这位老人。子路到老人住的地方一看,老人已经离去了。子路又重新赶回孔子身边。子路对孔子说:“不出来做官是没有道理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能够废弃?为了自己洁身自好,却破坏了社会的大伦常。作为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实行他的道义而已。至于道义行不通,我们早已经知道了的。”孔子听了子路的一番话,发现子路越发长进了,十分欣慰地笑笑,而后继续赶路。 周游列国完回到鲁国后,子路先是在季氏那里做了一段时间的家臣,后来又做蒲地的行政长官。在去蒲地上任之前,子路来向孔子辞行,孔子吩咐子路:“蒲这个地方豪侠之士很多,又很难治理。不过我告诉你:只要谦虚而又严肃,就可以驾驭那些勇武之人;只要宽厚而又公正,就可以得到大家的拥护;只要做到恭谨、公正、宽厚和稳重,就不会辜负君上的托付。”子路牢牢地记下了孔子的这些话,告别孔子,到蒲地上任去了。 到蒲地干了一段时间后,子路又应聘到卫国大夫孔悝家里做家臣。很可惜,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遭遇了孔悝之乱,不幸被射杀。临死的时候,帽带被射断了,帽子掉到了地上,子路弯腰捡起帽子,顽强地站立起来,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戴好帽子,系好帽带,英勇牺牲。孔子一听到卫国发生变乱后,就断定子路肯定会在这次变乱中出事,过了不久,就传来了子路牺牲的不幸消息,孔子为子路的死悲恸不已。
第3个回答  2019-03-03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第4个回答  2019-07-25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第5个回答  2019-09-30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
一个地方
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
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
一个字
,就是一篇
文章
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
之字
,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
老夫子
门生

来人
,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
为师
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当时在
春秋时代

鲁国
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
在外国
被卖为
奴隶
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
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
这个人
品格
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
做好事
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
一头牛
,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
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
人们
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