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9-07-12
全文翻译:

前些时候承蒙皇上看得起,向我询问本朝建国上百年来,天下没有什么大事变的原因。我由于知识肤浅、缺少见闻,本不应该承受陛下的询问,限于时间,不敢在陛下身边久留,话没有全部讲完,就辞谢皇上退朝了。我私下里想到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人的福气,而我却没有一句半语献给皇上,这不是左右随侍之臣侍奉君主的正确态度,所以敢于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向皇上陈述我的不成熟的意见。惟有太祖皇帝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看见别人不能看到的英明,并能了解各种人的真情与假意,处置事务,托付国政,做到人尽其才;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做到适合情况发展的需要,所以能够控制使唤将帅,通过训练让士卒齐心合力,对外能够抵抗外族捍卫国家,对内则得以平定中国的战乱。于是废除苛重的赋税,废止酷滥的刑法,取消藩镇的实际兵权,使他们成为虚设,诛杀贪污残暴的官吏,亲自以简单朴素的生活作为天下人的表率。在推出新的政治措施,颁布法令制度的时候,一概以安定百姓为头等大事。太宗皇帝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天才继承了这些,真宗皇帝用谦恭仁德保持住了这些,一直到仁宗、英宗皇帝,都没有失德的地方,这就是享有天下上百年而却没有事变的原因。 仁宗皇帝在国君的位置上经历的年数最长久。我那时是仁宗皇帝的一名侍从官,一切措施实施的情形,我是亲眼看见的。现在我试着为皇上陈述其中的一二条,皇上详细地找出其中值得肯定的,也足以作为今天施政的借鉴。仁宗当皇帝时,抬头畏惧天,低头畏惧人,宽厚仁爱恭谨俭朴。这出于他天生的秉性,而且忠厚宽容诚恳实在,始终如一。他从没有胡乱发起一次徭役,也从没有胡乱杀过一个人。审理案件注重保全罪犯的生命,但却特别痛恨官吏的残暴扰民;宁愿委屈自己捐出钱财给夷狄,而终究不忍心将兵役负担加在百姓身上;刑罚公平,赏赐不仅厚重而且守信用;容纳重用谏官、御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而不被片面的谗言所蒙蔽;信任大家的见闻,提拔选举与皇帝关系疏远的人才,并且附有举荐人才……

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2009-07-12
译文

我前些天承蒙陛下问到我朝之所以统治了上百年,天下太平无事的原因。我因为浅薄无知,错蒙皇上询问,由于时间紧迫,不敢长时间留在宫中,话还来不及说完,就告辞退朝。私下想到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的福气,而我却没有一句中肯的话奉献,不是身边官员效忠君主的态度,所以敢于不揣冒昧粗略地说说我的看法。

我想太祖具有极高的智慧独到的见解,详尽地了解各种人物的真伪,指挥任命,一定做到人尽其才,设置变革措施,一定能够符合现实情况。所以能够驾驭将帅,练好兵卒,对外抵抗外族入侵,对内靠他们平定动乱。于是废除苛捐杂税,禁止酷刑,废除强横的藩镇势力,诛杀贪婪残暴的官吏,自身俭朴,为天下做出了榜样。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的时候,一切以百姓能平安、得利为准则。太宗继承了太祖的聪慧勇武,真宗保持了太祖的谦恭仁爱,到了仁宗、英宗,没有丧失道德的地方。这就是所以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缘故。仁宗做皇上,时间最久。我当时担任侍从官员,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是我所亲眼看到的。

我试为陛下陈说其中的几条,陛下详加考虑,选择可取之处,也足以用作今天的借鉴。 我想仁宗作为一位君主,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天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随意杀过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钱财给辽、夏,却始终不忍心对他们开战。刑罚轻缓而公正,赏赐很重而守信用。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多方面地听取和观察,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的蒙蔽;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举荐关系疏远的人才,且伴随着连坐的法律。从监察官吏到州、县的官员,没有人敢暴虐残酷,擅自增加赋税徭役,来损害老百姓。自从西夏人顺服以后,蛮横的外族就没有大的变化,边境人民的父子夫妇,能够不在战争中死亡,而内地的人民,安定和平繁荣兴旺,一直到今天,这是因为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错杀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而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财物给辽、夏外族,而不忍心对他们开战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近臣,没有人敢强横犯法,他们自重谨慎,有的甚至超过平民百姓,这是刑罚轻缓而公正的结果。招募天下骁雄强横奸诈之徒作为士兵,几乎达到百万,没有良将来统帅他们,而阴谋叛乱的人很快就败露;聚集天下的财物,虽然有账册,把这些交给府吏管理,没有贤能的官吏来检查考核,而贪污偷盗的人马上就被揭发出来;水旱灾年,逃荒的人堵塞了道路,尸横遍野,而抢夺财物的强盗立刻就被捕获,这是重赏赐而守信用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侍从官吏,没有能大肆作威作福,到处钻营受贿,一有奸邪不法的事,随即就报告到上面;贪婪奸邪强横狡猾之徒,即使偶尔被任用,不能够长久的。这是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广泛地听取观看,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所蒙蔽的结果。从县令、京官,到监司、台阁,提拔任用,虽然不能全部称职,然而,闻名一时的所谓有才能的人,也很少有埋没不被任用的。这是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推荐关系疏远的人才而伴随着连坐之法的结果。驾崩的那一天,天下的人民放声痛哭,如同死去父母,这是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本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的结果。

但是,本朝几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却没有皇亲国戚和诸位臣子议论它。和皇上朝夕相处的,不过是宦官宫女,出来处理政事,又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它实施到天下。一切听任自然趋势,而主观努力却有所不够,名义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加以考察。君子并不是不被容纳,但小人也能够混进来。正确的论断并不是不被采纳,然而不正确的怪论也有时候被采用。凭着写诗作赋博闻强记选拔天下的士人,而没有学校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以科名贵贱资历深浅排列在朝中的官位,而没有官吏考核实绩的制度。监司部门没有设置检查的人,守将不是选拔上来的贤臣,频繁地调动迁官,既难于考核实绩,而夸夸其谈的人,因而能够乱真。结党营私,猎取名望的人,大多数得到了显要的职务,靠自己才能奉公守职的人,也无法显示出和庸人的不同。农民受到了徭役的牵累,没有看到特别的救济抚恤,又不为他们设置官员,兴修农田水利;士兵中混杂着老弱病员,没有加以告诫整顿,又不替他们选拔将领,让他们长久地掌握守边任务。保卫都城收罗的是些兵痞无赖,没有改变五代的纵容、笼络的坏习惯;皇室中没有教导训练、选拔推荐之实,因而不能符合先王亲近疏远、升官、降职的原则。至于管理财政,基本上没有法度,所以虽然皇上俭朴节约而人民却不富足,虽然操心勤勉而国家却不强大。幸赖不是夷狄昌盛的时候,又没有尧、汤时代水涝旱灾的特殊情况,所以天下无事,超过百年。虽然是人努力的结果,也靠了天的帮助。原因是几代圣君相传,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忠恕诚恳,这是他们之所以获得上天帮助的缘故。

我想陛下身具最为圣明的资质,继承无穷无尽的帝业,知道不能长久地依靠上天的帮助,知道人事不能始终懈怠下去,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在今天。我不敢随便放弃臣子应尽的职责,而只顾躲避独犯忌讳所遭到的惩罚。恳请陛下宽恕我并留神我的话,那就是天下人的福气了。恰当与否,请陛下裁决。

——参见谈凤梁、王欲祥编著《王安石散文精品选》

本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纲目清晰。

第一段(共两句):交代呈上此文的缘起(可参见前述“五、本文写作背景”),言辞委婉恳切(可参见“译文”)。

第二段(共八句):概述宋朝百年来太平无事的原因。

既是百年之事,本段自神宗之前的几任皇帝便都有所提及。

① 宋太祖为开国之君,且功绩较多,所以着墨较多。(第一、二、三、四句: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一以安利元元以为事。)

② 太宗、真宗、英宗都是一句带过。(第五句:太宗承之……无有逸德。)

③ 总说以上为大宋王朝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原因。(第六句:此所以……无事也。)

④ 呈上启下,引出对仁宗的论述。(第七、八句:仁宗在位……臣所亲见。)

第三段(共二十一句):对仁宗时期的政事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和分析。

王安石之所以对宋仁宗进行详论,主要是因为他在位时间长,暴露出的问题最多,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亦最大。王安石在此用了约一半的篇幅对仁宗一朝作了描述。

对于本段中对宋仁宗宽仁恭检的政治美德的称颂,现在一般学者认为只是王安石的外交辞令,是不得不如此写。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是对王安石的个性估计不足。尽管王安石对宋仁宗的评价有些言不由衷(这从后面对仁宗的批评和指责可以看出),但总的说,仁宗不是大有为之君,但也不是昏君或暴君,而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守成之君。宋朝的积贫积弱,在他当政时较为突出,但这并不是一朝一代一朝一夕所造成的。

就本段的论证思路而言,王安石在这里首先引出论述(第一句),而后总述仁宗政治美德(第二句)。接下来提纲挈领地指出了仁宗的几种善政,即:

① 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忘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第三、四句)

② 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第五句)

③ 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第六句)

④ 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第七句)

再接下来,举例说明以上善政的成效:

① 第八、九句,对应“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之效也”;

② 第十、十一句,对应“刑平而公之效也”;

③ 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句,对应“赏重而信之效也”;

④ 第十六、十七、十八句,对应“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

⑤ 第十九、二十句,对应“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

⑥ 第二十一、句,对应“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始终如一之效也”。

第四段(共二十句):本段在第三段称颂宋仁宗宽仁恭俭的政治美德,分析其不妄兴作、刑平赏重、公听并观、拔举疏远等政治措施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国家政治由于长期因循末俗带来的滞散堕坏的局面,特别是兵、农、财政等方面存在的重重积弊,字里行间表达了深深的忧患之情。

①指出了累朝君主因循弊政的局面。(第一句)

②对此局面进行了深刻论证和分析,以揭示表面无事的背后隐藏着的矛盾和危机:

A.君主脱离政事,不与智能之士议政(第二句);

B.主观努力不够;朝中制度、官职名实不符(第三句):

C.任官不分清浊,正确的识见不被看重(第四、五句);

D.学校缺乏培养有为人才之法(第六句);

E.科举不能取经世济时之才(第七句);

F.各路监司不通察检之道(第八句);

G.吏部无考勤之法,裙带关系位列显职,真才实学反受斥(第九至十二句);

H.农田水利失修、赋役苛重而不知救济(第十三句);

I.守边御敌无有为将士,边兵垂老而不知更新训练(第十四句);

J.宫卫尽市井二流之徒,宗室升迁唯亲(第十五、十六句);

K.财政治理无方(第十七句)。

③ 指出宋朝如此积弱而得保百年,实在是“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是出于“天助”。也即这种“百年无事”很大程度上出于侥幸。这样其实也推翻了前面对仁宗的歌功颂德,真正触及到了问题的一些实质。(第十八至二十句)

第五段(共四句):指出现在应当认识到不能永远依赖天助。那么,“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文章主题

应该说,王安石对宋仁宗时的政局是不满意的。在他看来,宋朝积弱不振,仁宗要负很大责任,但只是不便明言而已。纵观王安石的一些政治主张,从他的诗文集中可看出他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对于西夏和辽国,他的策略是从虚与委蛇到有效抵抗再到战而胜之,这是他的三步曲。可见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一句,是包含这王安石沉痛心情的。

总之,《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指出当时积弊已久的社会矛盾,期望神宗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逐条分析百年无事的原因,而在于揭示表面无事的背后隐藏着的矛盾与危机。这实际上是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的总论纲和设计蓝图。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