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民国最有流量的大佬,他当时首创了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2

我们从何而来,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思索的疑问。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

“中国”从何而来?

这看起来是个非常易于回答的问题,“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缩写,而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国”的缩写依然是中国,因此我们理所应当的会使用“中国”来自称了。

但问题是,在一开始我们为什么会采用“中华”冠于民国之前呢?

其实中国的概念起源非常早,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之中,就已经提到了“中国”。

“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但这里的“中国”其实是中原的意思。“宅兹中国”,就是住在中原。

而我们如今所理解的“中国”,其实是起源于梁启超之笔。

01

在近代以前,我们是没有“民族”的概念的,直到1899年,梁启超才从日本引进了“民族”的概念。

两年后,也就是1901年,梁启超发表论文《中国史叙论》,在这里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次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在这一文中,梁启超第一次明确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及概念,“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从“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由梁启超所创作的“中华民族”一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中华民族”一词的使用,对于提升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提振民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内聚性”,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和中国文人的热情创作不无关系。

那么说回正文,创造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梁启超,是何许人也?

1915年,袁世凯称帝前夕,邀人写一篇贺词,辗转找到了一位当世名流,并报价20万白银。该人随即回复“余宁乐此,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

让我写可以,还请斩我首级,在下去九泉之下纵笔狂歌,但我还活着的时候,你休想让我写出一个“吾皇万岁”来。

20万白银,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在教育部工作的鲁迅一年的工资约为3000元上下。放在今天,在教育部供职,月薪起码都有个5000上下,年薪约为6万元。也就是说,这20万白银,最少相当于今日的400万。

拒绝了400万一篇的天价稿酬的这位先生,正是梁启超。

02

梁启超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子,只是他参加科举的那一年比较特殊,清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这一年甲午战败,要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进京赶考的书生意气填膺,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此事,史称“公车上书”,梁启超则是当时的两位组织者之一,另外一位是他的老师康有为。

随后这两位参与光绪帝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可惜百日之间,化为乌有。

这些经历让梁启超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不变法就会亡”。

但是要如何推动变法呢?

梁启超思来想去,发现书生百无一用,唯有一身才气,兼有一身傲骨,于是他决定用他所擅长的笔杆子来说话。随即创立《万国公报》,以此来传播理念、灌输思想。

在媒体界,梁启超的行为应该是一大创举,因此,说梁启超是当时的“新媒体”第一人完全没有问题。

当时的泱泱大清,国内其实只有少数几家报纸,《万国公报》正是其中一家广受喜爱、口碑优良的报纸。

于是梁启超为自家报纸也取名为《万国公报》,直接拷贝,这应该是历史上新媒体行业第一次同名号蹭名气的行为。

我记得很久前各类公号就曾经流行过这一手,各种大号的高仿小号层出不穷,这种行为的开山鼻祖,正是你梁任公先生。

不过,由于梁启超他们干得太好,他们的报纸很快就出名了,没有了蹭名气的必要,随即改名为《中外纪闻》。

当时梁启超22岁,担任《中外纪闻》的主笔,在其上鼓吹变法,介绍西学。从这个角度来说,梁启超就是20世纪初大名鼎鼎的新媒体写手。

大家都知道,人红是非多,《中外纪闻》名气越来越大,就吸引到了一些人的注意。

别忘了这时候大清朝可还没亡呢,哪能容忍梁启超天天叫嚣“不变法大清迟早要完”。我不知道我们大清会不会完,但我可以让你小子先玩完。

于是,《中外纪闻》很快就被迫停刊了。

03

可惜,有些人一旦醒来,你再指望他睡下去,那就很难了。

《中外纪闻》停刊后,各类报纸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在干着梁启超原本在干的事情。

谁说星星之火就不能生长成燎原的野火呢?

1896年,梁启超接受黄遵宪、汪康年的邀请,担任《时务报》主笔。汪康年是个生意人,他要梁启超写些低俗的民间八卦,或者无独有偶的社会奇闻。

但梁启超对此嗤之以鼻,坚持要写政论文章。他的政论文,针砭时弊,笔风凌烈,字字直指时代的痛点。

可以说,他就是要做一条狗,一条声震四海,叫到天崩地裂,能叫醒四万万中国人的吞天之犬。

1896,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横空出世,霎时梁启超名动四海,风头一时无二,“上自通都大邑,下至穷乡僻壤,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他犀利的政论直指当时的腐朽,官僚之腐败,种种诸如外行领导内行、贪恋权位、尸位素餐等行为遭到了他力透纸背的抨击。

随后,《时务报》再次停刊。这说明一个问题,笔杆子没有钱袋子好使,也没有枪杆子好用。

之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在日创立《新民丛报》,一如既往。很快,《新民丛报》再次火热,粉丝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黄遵宪说“半年之内,中国就有四五十家报刊在模仿《新民丛报》。”

1912年,民国成立,梁启超随即动身回国,创办《庸言》,此时在梁启超身上出现了一个新媒体行业的奇观,梁启超开小号,一日之间小号成头条,粉丝粘性堪称奇迹,不管梁启超跑到哪,他们都能追到哪,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人们到底需要什么?人们到底想看什么?是花边新闻?是娱乐八卦?还是别的更有深度的东西?

04

郭沫若说梁启超“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谁能敌得过梁启超这支笔呢?卓如之笔,可敌十方报纸。论战之中,梁启超在哪个阵营,哪个阵营就能占据上风。

他是当之无愧的新媒体界的泰山北斗。中国近现代史上,顺风倒的无良文人如过江之鲫,此类反动文人犹如丧家之犬,今日在此狺狺狂吠,明日便转投他处,其行其性,令人不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