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办宴席的时候,让你印象深刻的回忆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7
很小很小的时候,妹妹还未出生,我大她四岁。但是这个印象非常深刻,我独自在姥姥家闲逛,院外是一大片树林,左边是桃园,右边是一条大路,溪水从家门潺潺流过。这一天家里要办事,来了很多人,穿的是蓝色大褂,大褂上是一个园一个园的白花,其他人是素色大褂,我看着他们匆匆忙忙到后院,又回来,像是在祭拜祖先。前一天姥爷和邻居几个大大的人杀了一只猪,大大的猪绑在哪儿,我依然记得一个小伙子叫傻剂子,还有姥爷叫他来顺,他叫姥爷姑爷爷,还有一个是二荣她爸叫振庭,等我醒来看到一盆盆猪肉摆在哪儿,然后用大碗装起来放在大桌子上,大家开宴。是八大碗。这个印象几十年后仍像电影一样。

最深刻的记忆有二,一是人多。婚丧嫁娶,这是农村人的大事,于是左邻右舍、远亲近友,该来的都来了,讲的是亲情、友情、乡情和人情,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人在按步就班的张罗,孩子在人群里穿梭,是很热闹的。二是贪吃。那时候的人穷,粗茶淡饭惯了,肚子里油水少,红白喜事的宴席就是山珍海味,甚至比山珍海味更有吸引力。快开席了,桌椅坐满,大人们故作镇定,孩子们抽着鼻子闻香气,眼睛滴溜溜的盼着上菜。菜上了桌,开始的几道菜是风卷残云、几乎是一扫而光的,肚子里吃个半饱,人才开始显得从容。唉,儿时的家乡,人穷,宴席就这个样子。

我小的时候,我们那儿办宴席,我最深的回忆不是吃的,而是那种张忙,热闹劲儿。

那时候,办喜事都是在家办,一个庄的人基本上都是宗族亲戚。一家办喜事,整庄的人都会参加。

提前三天开始准备(就是所谓的劳作),每家每户的凳子,桌子都集中到离得最近的两家亲戚中。

所有的主妇们和壮年男子都去帮忙,女的帮忙洗菜,切肉,和面。男的打杂,端条板(把饭菜放到一个大板子上)。院子里烟火升腾。一副繁忙,热闹的景象。

小孩子们嘻笑着,欢闹着,在大人们中间来回疯癫着,穿梭着。偶尔一个不注意,就像馋猫一样溜一小片肉,觊觎点好吃的,先满足下咕噜咕噜叫的肚子。惹得那些大娘嫂子们嗔怪地怒骂,“臭小子”,“贪吃猫”,笑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真的是满满的回味和念想,你小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啊?

自记事就对亲戚家或村里邻家办事设宴有种异乎寻常的兴奋,一旦得知谁家办事设宴,会提前几天记在心间,不断地算着那一时刻的来临,还时不时地催问大人们,距离那一天还有多长,仿佛那一天就是自已最为幸福的时刻。

按我们那里的风俗,去亲戚家参加办事贺礼,都是在那里吃两顿饭,而村里的一般乡亲贺礼则是只吃一顿饭。两顿饭的,一般前一顿是白面馍或小米干饭及蒸面条,外加几样大锅炖菜,(若是孩子满月宴,第一顿蒸面条没有菜),极少有肉,或少得可怜。而第二顿饭则是酒宴席,是有碗、有盘,热凉多道菜的酒水宴。

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粮食又缺,尤其是白面就更为稀奇。但是在穷还是要办事,也不得不办。怎么呢?每当这个当口,小孩子是欢天喜地,象过年一样地盼望着,可是大人却象过鬼门关一样,每当事办完之后,许多人支承不住就会病倒。好在左邻右舍,穷亲富友都会伸出援手尽力帮补,谁家还没个事。此时生产队的领导也会经过研究,打开会仓库预支一定数量的粮、油,和生产队菜圆里的时令菜。既然是集体就是大家的,谁家有难共同帮扶,这是 社会 主义的体现。那时人们是纯朴的,大家都一样,一视同仁。如此东拼西凑把事圆满办成了结,先过了这个当口再说。

因为是吃白面馍馍,还有肉,对于很长时间吃不上白面和肉的孩子来讲诱惑力是可想而知了。为了吃好、吃美这个宴席,有些孩子头天的晚饭都不吃了,说是“留肚子”。尽管头天晚上饿得不行,为了那白白的馍馍和一口下去满嘴流油的肉块块,也就忍下了,只在心中默默地着那一刻的到来。还有一点,除了吃,孩子们还要尽量穿上能有点体面的衣服,小女孩还会打扮一番。有好吃的、好穿的,漂漂亮亮,风风光光坐上大桌(我们管吃酒宴叫吃大桌),试想孩子们心会是一个什么滋味?

现在人老了,什么都经历过,什么好吃的也算尝过了,再也不是吃不饱、穿不好的时代了。但是对儿时期盼吃大桌的这种味道却始终忘不了,也许是老没出息吧。

我是六零后,小时候农村办宴席那跟期待过年一样,迫不及待啊!

当时农民的生活条件不允许,一年难得几次荤腥,不夸张的说,有亲朋办红白事,提前三天不吃饭,那毕竟少数,但是吃一顿饱三天是有的。

那时候没有打包这一说,你也打不了包。一盘菜刚上桌,风扫残云般,变成了底朝天。

老年人斯文一些,互相谦让,招乎着:叨菜,叨着吃。

有时老年人一撤摊,小孩子呼啦上去就吃。

现在生活富裕了,宴席上档次了,什么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可人的口味也变了,总觉得没那时候的酒席酒醇肉香。

不忘过去,珍惜当下。

我非常记得那年八岁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日子,有一次农村叫烧石灰,要连续烧二十四小时,中间办一次公家吃饭,本来只有成年劳动者才有吃,而我们几个同年人也偷着去,后来同样欢迎,就这样分饭的时我们同样一份当时的心情多么开心和辛福,饭菜格外甜香,现在回意起还有好感,好像就是作天。

嗨!那是棒棒的!

小时候由于农村人普遍贫穷,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盖房上梁,各有特色。

红事情,有小儿12周岁脱保装,结婚,老年人过60大寿等等。就拿结婚来说吧:大人们提前三天下帖子请老姑舅、中姑舅、新亲戚、亲房本眷、左邻右舍、庄家户内。请厨师、杀屠来帮忙。下帖子的下帖子,搭帐子的搭帐子,搬家具的搬家具,盘灶的盘灶,杀猪的杀猪,捡菜的捡菜,蒸馍的蒸馍……各干其事,好不热闹!

小孩子专等总管喊我们上席。那时候由于条件差,一张八仙桌,四条两人凳子,八人一桌。(不是现在的大圆桌,十人一桌。)桌上:先上四蝶干水果,有一碟八份苹果(一颗苹果一切八份),有一蝶八颗红枣,有一蝶八颗花生,还一蝶八颗喜糖。谁家的孩子谁家的大人照顾。大人们都不吃这些就给我们分了。

其次就是四碟凉菜,有胡萝卜,豆芽,白萝卜,灰灰菜。大人们划拳喝酒抽烟,我们吃馍吃菜,专等四碟热菜和八大碗。四碟热菜有鸡蛋、豆腐、酥肉、粉条。八大碗还是鸡蛋、豆腐、酥肉、粉条,不同的是酥肉上面有八片猪肉,粉条上面有一个鸡头,听大人们说鸡头我们小孩子家是不能吃的,是村里年龄大的老人吃的。八大碗里面都不是透碗子,豆腐、肉下面都是洋芋菜或者萝卜菜。没有吃饱的人再泡一两个馍,盛上菜汤,就自己吃饱了。这时候一定要小心,有调皮捣蛋鬼就专给饭量大的人泡一两馍馍,让你吃个精光,不然就罚你喝酒。

那时候,桌上没有剩余,掉在桌上的都吃了个精光。也没有餐巾纸,各有自己的手绢,我们小孩子家手一抹袖子一擦。“吃饱了”“看新媳妇”“耍新媳妇”那童声至今在耳际久久回荡。

记忆最深的事儿是小时候随着大人去吃大席[捂脸],认识到很多菜的菜名,吃到许多样那时候家里没吃过的菜,[呲牙][呲牙][呲牙]

印象深刻的是那种热闹的场面,提前两三天就支起大锅,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都来帮忙。孩子们在大院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真好啊!

开饭后,大家你拥我挤的场面也挺深刻,蹲在哪儿边吃边聊挺有趣。

吃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