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作为古代的国学大师王,最后选择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中,人们发现王留下一张纸条,内容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蒿葬于清华茔地。这只言片语之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遐想的空间和余地,一时之间,关于静安先生自杀原因的说法层出不穷。

王国维是民国时期公认的国学大师,但他的传统教育只到秀才为止,真正的教育始于留学日本。他一开始就从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洋美学入手,大有截断众流的气概,即使讲到保守政治,也是从私有财产和正统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立论,他写于1904年的《教育偶感》:“人有生命、有财产、有名誉、有自由,此数者皆神圣不可侵犯之权利也。苟有侵犯者,岂特渎一人神圣权利而已,社会之安宁亦将岌岌不可终日。故有立法者以虑之,有司法者以刑之。”

王国维是一个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很高的人,尤其是他提出的人生三境,独上高楼、为伊不悔、蓦然回首,很精妙地为很多人点明灯塔。

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即便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再超然,却也无法真正做到遗世独立来避开红尘。有些人觉得王国维有点“愚忠”,并且像守旧派一样殉了他心中的国,殉了他心中破碎的梦,就像有的人为了大明朝殉了节,有的人誓死不留辫子一样,有的人为大清誓死要留辫子。


刘雨在《王国维死因考辨》一文中,说王国维“致力于学问,晚年遭世变,使他无法继续下去,精神无法寄托”,再加上“晚年家境贫寒,身染重病,又逢爱子之卒”。因此悲观寻了死路。陈寅恪则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爱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又说:“盖今日之赤是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他的自杀也许和他的性格脱不了关系,他从小失去母亲,家庭也不好,又是在贫寒中求学,导致了后天形成了他过于忧郁悲观,又极其敏感的性格,最后生于乱世。最早接触、最早接受的是尼采、叔本华的“悲剧主义人生论”的影响,造成了他时常落寞、孤寂、的性格。

对于王国维先生来说,对一种文化的热爱和信仰不仅是他的身份标签,更是他一生的追求,是他与这个世界共生共存的精神支柱,当这种文化衰落,内心的苦痛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得到宣泄。王国维先生选择自杀,是他以决绝的姿态来告诉这个世界:如果不能坚守一种文化,那么,为文化殉节也许是与自己和解的最好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