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预习资料 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预习资料 短!!!

第1个回答  2019-11-13
段析: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主要内容:
他的伯父死后他的悲痛心情,回忆他伯父生前的一些事。而且伯父很受别人尊敬的原因。伯父给我留下的印象: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人。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近意词:
追悼和哀悼
羞愧和惭愧
枯瘦和消瘦
悔恨和懊悔
恍然大悟和茅塞顿开
饱经风霜和饱经沧桑
反意词:
幸福的反义词痛苦
耀眼的反义词黯淡
字斟句酌 反义词囫囵吞枣 离题万里 两个都行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周晔,女,1964年5月生,哈尔滨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领导科学。获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合著及主编书籍共有十余本。近年来,先后发表有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论文40余篇,其中13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在校内承担重大课题十一项。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中国的文学大豪鲁迅先生逝世时,他的的侄女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失声痛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宏扬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
鲁迅1881年到1936年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日关系
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到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第2个回答  2019-04-03
鲁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第3个回答  2009-11-04
鲁迅图片
[编辑本段]鲁迅简介
鲁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他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第4个回答  2009-10-28
55555555
第5个回答  2009-10-27
周晔,女,1964年5月生,哈尔滨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领导科学。获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合著及主编书籍共有十余本。近年来,先后发表有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论文40余篇,其中13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在校内承担重大课题十一项。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中国的文学大豪?d?d鲁迅先生逝世时,他的的侄女?d?d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失声痛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宏扬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