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许地山的资料

还有别的吗

第1个回答  2009-11-04
许地山(1893~1941) 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父亲许南英:
*简述 :
幼年时期便开始跟随其父学习,于清光绪16年(1890)仕官,但其志在服务乡里,便于次年请假回乡,深入山地致力于开垦与原住民的开化等工作。台湾割让之后组义军反抗,失败后走避,遍游新加坡与曼谷等地。后赴大陆任多地知县,后因政风败坏,不愿同流合污而有退任之意。武昌革命兴起,其心中早已有改革之意,便被举为革命政府之民政局长。
* 贡献 :
生平热心政事,但不被流俗所影响,心中爱国意识强烈,同为科第人物所不可及。
* 经历 :
台湾通志总局协修台湾通志、团练局统领、杨江与阳春等多处知县、革命政府民事局长等。
* 作品 :
窥园留草、窥园词
* 详细信息 :
性别 :男性
生日 :1855/10/5
卒日 :1917
出生地 :台南市
活动地区 :台南、大陆、新加坡、曼谷等
人物类别 :艺术家、文学家
专长 :诗文、画梅
资料出处 :台南市志卷七人物志
建文件单位 : 财团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会
建档日期 :2004/3/31
所有权 :教育部、国家图书馆
第2个回答  2009-10-28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台湾省台南市,落籍福建龙溪(今龙海)。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文学、宗教和哲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执教。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他的创作虽不丰硕却独树一帜,作品具有爱国、进步的思想倾向。他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格。
第3个回答  2009-10-27
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许地山译作年表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第4个回答  2009-10-30
张乖崖,恼羞成怒见“狰狞”

张乖崖何许人也,乃宋初较大影响的大臣,尤以治蜀著称。北宋仁宗时期,有人甚至将他与赵普、寇准并列,认为是有宋以来功绩最大的三位名人。但我以为,这张大人怕是被善忽悠的人忽悠出来的。

1995年检法机关扩编时,考试中就有关于张乖崖“事迹”的考题,也就是他那个昭著的一钱斩吏的故事。张乖崖当崇阳县长的时候,看见一个管库的小吏将一枚钱藏在帽子里偷拿出来,便下令打他四十板。小吏不服,顶撞说:“一块钱是小数目,为啥动用大刑,你能打我,不能杀我吧。”张乖崖恼羞成怒,当下提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书毕,亲手将小吏“正法”。
记得当时参考的考生多以“赞赏”的笔墨歌以咏之。其实,这也难怪,那时,人们还囿于旧的思维下,那张乖崖做的真的象“好人好事”的,有的考生在他的意识中甚至欢呼了:杀的好,防微杜渐……

按宋律,监守自盗一钱是挨不得死罪的,即使是死罪,也要有层报、御批、秋决的程序的,张乖崖一个县令竟敢动杀机、杀功夫,倒很有些学问的。在面上看来,小吏的死是他不守法;稍细考虑,是小吏不识时务,竟敢顶撞领导,领导不发怒才怪呢,看领导啥时好欺负了?但抛开表面琢磨,小吏的被杀,缘于人治。人治可以枉杀,也可以滥杀的,中国的古代史是被血书写的……
记录此案的《鹤林玉露》的作者罗大经在评论时,着实捧了张乖崖的臭脚,啧啧赞曰:“乖崖此击,非为一钱之故,其意深长,其事伟矣。”现在想来,那马屁吹的很响,好在那段历史已远矣,但我还是惶恐,为什么现在有的人还对此赞誉呢?
第5个回答  2009-10-28
是虚虚的 是个瓜娃子百度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