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钟大丰《中国电影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3
在中国电影史的探索之路上,钟大丰的《中国电影史》虽是入门读物,但其评价却颇具分量。这本书并非全面无缺,但作为教材而言,它或许略显单薄。让我们一同审视一下北京电影学院的两部巨著——《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它们虽试图包罗万象,但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之间存在微妙的失衡,名字的浮夸反而突显了它们作为简史读本的初衷。

1993年的《通向电影圣殿》和《荣誉》教材,尽管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却在深度和准确性上略显不足。前者的内容过于浅显,后者则难免主观色彩,这些都反映了学术环境对电影史编撰的影响,近年来的作品中亦可见其痕迹。

电影学院在教材编撰中,往往倾向于借鉴国外理论而非实践案例。《外国电影史》在这方面尤为明显,理论气息浓厚。《中国电影史》则受限于可获取资料的局限,质量良莠不齐。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虽权威,但其内容需要精炼,以便更易于理解。

历史写作是一门艺术,它在重构过去的同时,既要展现作者的主观见解,又需保持客观性与可信度。电影史的写作尤其如此,它需要构建多元的历史观,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丰富多样的视角。在这个领域,学术界的争论从未停歇,如《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的作者观点就引发了深入探讨。

外国电影史的发展,往往由技术革新(如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和理论运动(如电影运动)推动,见证了欧美电影的不断演变。然而,中国电影的历史背景更为复杂,左翼电影运动与抗日宣传片的出现,反映出历史的深刻烙印。钟大丰的《中国电影史》以左翼运动和「七七事变」为分界线,其视角独特,但与程季华版本的划分有所不同,这恰恰展示了历史学家们不同的主观判断。

尽管钟大丰的写作风格可能更适合用作教材,但《中国电影史》的后半部分显得有些冗长,过多的主观评价影响了其作为全面电影史的地位。尽管作者试图以赞美之词为其辩护,但面对书中的优点与不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在特定领域中具有价值,却又需谨慎解读的作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