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心脏毒性反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17

抗精神病药物过去又称神经阻断剂,主要治疗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病,心因性精神障碍,以及其它一些精神疾病,他能有效地抑制兴奋躁动,治疗思维障碍,和行为障碍,消除病人的敌对态度甚至还能减慢疾病衰退的进程。

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在10~20,其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3~8‰,年发病率在0.1‰以上。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疾病目前治疗的主流已由电抽搐、胰岛素休克治疗转向药物治疗为主流,几乎100的精神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大部分病人经过治疗后可获痊愈或基本缓解,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临床上仍有部分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心脏毒性,丧失劳动能力,甚至造成死亡。

临床证明,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给无数精神病患者和家庭带来光明,但在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亦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心血管不良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其严重的心血管毒性可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认为可能发生的机制与药物的治疗安全范围有关。因此,严格护理观察,临床医生尽可能掌握用药的安全范围,可能会避免或降低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得到及时的处理。

抗精神病靶向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包括: 高血压病、 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慢性心力衰竭(HF)、Q-T间期延长等心电图改变。甚至出现明显ST-T改变,局部心肌缺血,甚至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病变。一般来讲,这种毒性可能是心肌组织损害或电生理紊乱的结果,患者可发生传导障碍(如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且急性心肌损伤,常以心肌酶升高或局部缺血的心电图改变为特征。我们可在用药期间进行严格检测,并且积极干预。而慢性毒性主要表现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在治疗精神病中,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以及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舒比利,氯氮平,阿米替林,多塞平,氟西汀,普萘洛尔,阿普唑仑等。首先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是三环类药物,此类药物就心脏方面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以及心脏损害。心脏损害早期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QRS波增宽,P―Q经期延长,心率紊乱,房室传导组织。病人常自诉心悸胸闷。

在临床治疗中,如出现以上症状,首先要考虑用药范围及用量是否合适,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此类药物,逐渐增加剂量,一般相隔三天增加一次剂量, 调整幅度不宜太大,一般在两周时达到有效治疗量。

2、在增加药物剂量过程严格观察不良反应,加强护理,一般每小时护士要巡视病房1-2次,检测生命体征。对清醒病人要询问有无不适。对轻的不良反应,要谨慎用药,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或减量使用。此阶段必须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3、抗精神病药物不宜多种共同应用,以单独应用为主。

4、经过治疗,出现效果后宜减量长期维持治疗。

5、治疗中如出现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变化,生命体征改变,可应用营养心肌药物,必要时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心率紊乱者及时对症处理如出现心动过速,可加大普萘洛尔用量,出现心动过缓时,可用舒喘灵对症处理等。

6、必要时请有关专家及时会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