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丞相,该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总体而言,丞相和宰相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清朝的大学士一样,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职;

唯一有区分的,在于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设丞相、中后期的封建王朝设宰相;在有一个就是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王权的渐渐集中,相权也在慢慢削弱,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宰相的实权没有丞相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20

在很多历史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丞相”这种官职,又经常听到“当朝宰相”。其实他们都是皇帝的左膀右臂。

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制度,清承明制,并没有名义上的宰相制度。而真正设置过“宰相”这个官职的只有辽朝。所以“丞相”其实只是“宰相”的一种。

最早出现的“相”是先秦时期的“相国”,又叫做“相邦”。相就是看管、看守的意思,“相国”也正是皇帝或者君主的大管家。因为工作实在太过繁杂,相国一人忙不过来,因此设立了一个辅佐他的“丞相”来帮忙。

中国有两千年封建历史,就有两千年君权与相权之争。从字面意义上看,宰,主宰;相,它的本义是辅佐。宰相就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需要注意的是“通称”,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宰相是通称,更是一种制度。

最早出现的“相”是先秦时期的“相国”,又叫做“相邦”。相就是看管、看守的意思,“相国”也正是皇帝或者君主的大管家。因为工作实在太过繁杂,相国一人忙不过来,因此设立了一个辅佐他的“丞相”来帮忙。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宰相是个泛称,也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是个实质的官名。

第3个回答  2020-11-15

丞相是官职的名字,宰相只是统称。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时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

第4个回答  2019-05-09
丞相
官名。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第5个回答  2019-02-25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