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恍惚间,突然意识到,2021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年的时间,焦虑、挫败、茫然的情绪充斥而来,而立之年,一事无成,人生的路口,向左还是向右?

        偶然间看到《肖申克的救赎》的推荐,想起大学时期,校友也曾推荐的这部电影,到如今还一直没看过,“勇气”“希望”“自由”是目前依稀记得的三个词汇,借着心中的迷茫和对答案的渴求,看完了这部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是斯蒂芬·埃德温·金198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1987年由导演德拉邦特买下电影改编权,1992年将其改编成剧本,1994年电影在美国公映,1995年该片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后被选入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百大电影清单。

        《肖申克的救赎》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那时美国的政治腐败到政府、议会等的重要职位被商人把控,甚至波及到了监狱。此时美国也发生了经济大萧条,“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歌词是当时美国真实的写照。腐败、贫困、失业、倒闭是当时的常见词,普通民众生活痛苦不堪,种族歧视、街头暴力、贫困遍布城市,捡垃圾、吃草根,千百万人像畜生那样生活,对于当时美国普通民众而言,那是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在苦难中“绝望”的情绪不断蔓延。

        看完这部电影,说实话,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来形容这部影片。这部电影对美国当时的国情、人性的描述是迄今为止我看过有限的电影中最深刻、最能引发对生活思考的作品。

        影片中一句话,最能反应我目前的情况,“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体制化让我被自己筑起的高墙围拢、被禁锢,一直挣扎却不知道怎样离开。

        安迪影片的主角,原本是位银行家,有貌美的妻子,青年得志,不用为生计发愁,生活美满,是绝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生活的样子,然而生活却狠狠地给了他一耳光。

        先是妻子的背叛,让他经历了最深的情伤,他原本想要射杀妻子及其情夫,但最终隐忍下来,扔掉手枪回家睡觉。然而,却被栽赃陷害持枪杀害妻子及其情夫,虽然一直强调自己是清白的,但还是被判入狱。

        看这一段的时候,我被安迪的沉着、冷静深深折服。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自己是安迪,自己会像他一样平静的接受这种结果嘛?安迪怎么可以这么冷静?

        第一次勇敢。面对纷至沓来打击,安迪并没有歇斯底里,他以异于常人的冷静,面对这些事情。既是背叛终身监禁,也没有灰心丧气。相比于与安迪一起入狱的“龙套胖”,安迪坚强的多,在别人哭泣的时候,安迪沉默的度过了监狱的第一夜。想来这是安迪第一次“勇敢”的直面这些问题,坦然接受了这一事实,并寻求改变,自身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

        第二次勇敢。 监狱的生活非常黑暗,是当时美国政治腐败的一个缩影,普通民众命如草芥。安迪初期的监狱生活并不顺利,时刻要提防“三姐妹”的骚扰,安迪不断抗争,每次都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是他依旧在反抗,因为安迪知道自己的底线,也知道“他反抗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反抗,下次就更不会反抗了”,这是对命运的抗争。

        第三次勇敢。安迪在瑞德的帮助下获得了“狱外劳动”资格,并在偶然的机会听到,狱警因“报税”事情烦恼,拼着死亡,大胆说出可以帮忙合理避税,勇敢的为自己赢得了一次改变环境的机会,并以此让狱警为伙伴提供每人两瓶啤酒,从而赢得狱警和狱友们的尊重。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安迪从入狱的第一夜开始,就在寻求新生,他心怀希望,起初只是想改变身边的环境,营造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但偶然的一次机会,让安迪生存的希望之光更加明亮。

        “助人如助己,还人心愿,如还自己心愿”。

        第一件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安迪用鹰嘴镐在墙上写字,无意中通过地质知识,知道监狱的墙土质是松散的,所以从那一刻起,安迪就在为自己的生存留后手。起初是让瑞德帮忙准备一幅大大的美女画报,用以遮挡挖出隧道。然后向老布借了一本圣经,一方面是为了混淆典狱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收藏鹰嘴镐。

        第二件事,充分隐忍,向上管理。随着安迪帮预警报税,渐渐的其他城市预警也找他帮忙,后来典狱长都找他,甚至让安迪帮忙洗黑钱。安迪帮助预警、典狱长,不仅得到了预警的保护,摆脱了“三姐妹”的骚扰,还得以逃脱繁重的劳作,甚至为出狱后的自己谋划了一个虚假的身份和一部分资财。虽然仍然会被预警其辱,但是安迪懂得隐忍,并且懂得向上管理。

        第三件事,安迪为了让狱友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坚持每周写一封图书馆划拨资金的申请,一直坚持了6年,最终打造了一座新的图书馆,并获得荣誉馆长的职位。他热心帮助狱友们学习获得高中学位,并且也因此获得了妻子被杀害的真相。

        事实上整部电影,对于“自由”是通过三个人物来体现的,老布、瑞德和安迪。

        第一人,老布,精神与“制度化”的抗争。老布是监狱的图书管理员,被监禁了50年,他已经被调教的“制度化”,精神已经死亡。以至于,接到出狱的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惶恐,是想要通过伤害狱友留在监狱。但最终还是走出监狱,在社会中怀揣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最终上吊自杀。这一情形,不仅让我联想到,现在部分私企的调教方法,在不断打击中让人丧失信心和言语能力,最终沦为工作机器。

        第二人,瑞德,敢于接纳不完美的自我。瑞德因过失杀人罪,被监禁40年,经过三次假释,在耄耋执念,才幡然醒悟,觉醒自我。“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那个年轻的,放下重罪的蠢孩子,我想和他谈谈,我想和他谈谈人生道理,告诉他是非善恶,但我不能,因为那个孩子早就已经不见了,只剩下这位耄耋老人孤身一人,我必须得接受现实,改过自新?都是胡说八道的,你继续给表格盖戳吧,年轻人,别浪费我时间了,跟你说实话吧,我才不在乎”。瑞德放下了出去的执念,已表露出对过往深深的无力感。

        第三人,安迪,追求内心安宁的真实自我。安迪在入狱的第二天,在海伍德说出“死人需要知道名字吗”时,就清楚了监狱“制度化”改造的险恶用心,将人变成一个个没有感情的冷冰冰的机器、一具躯壳,没有自我。所以安迪才会改变自身生存环境,建图书馆、放音乐、雕刻国际象棋,甚至挖出通往外部的通道,随时保持可以脱离的能力。

        所有人心中都有一座“肖申克”,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救赎之道。

        影片通过安迪的经历,对当时美国身处水深火热的普通民众的形成映射,隐喻: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也存在希望。

        映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的牢笼,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被囚禁,但这些牢笼关不住信念和希望,我们要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遵循心中理想的指引,作出改变,寻求适合自己的救赎之道。

      祝福所有身在困惑中的人,早日“爬过肮脏的下水道,出来已焕然一新”,驶向自己心目中的太平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