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关于2006年全球经济发展报告

不是2006年的。是最近几年的也可以,哪位仁兄知道借光一下,谢谢了·
我想得到有关的具体数据,不是预测类的,。

第1个回答  2006-12-13
世行调升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世行06年报告启示

世界银行调升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去年11月份预测3.2%,调升至3.7%,其经济预测调整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强力反弹;世行06年报告对于世界经济全面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香港《大公报》:世行调升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世界银行调升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去年11月份预测3.2%,调升至3.7%。该行表示,由于大部分国家拥有良好的政策框架,故在高油价的影响下,经济仍能强劲反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另外,该行估计,去年全球经济增长达3.6%。
世界银行日前发表全球金融发展报告,调升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主要因为各国的经济政策良好,对油价高企的影响起了缓冲作用。世银在报告中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强劲反弹,实在令人鼓舞,尤其是今次油价飙升所带来的影响非同小可。该行预测,去年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新兴市场,今年经济增长料达6.3%,高过11月预测的5.7%。
该行又预期,欧盟成员国总体经济增长今年可达2.1%,高过原先预测的1.4%。至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及东南亚等地,今年经济增长将达8.3%,较2005年的8.8%略为放缓。另外,由于日本消费及商业信心均大为改善,世行料日本今年经济增长2.8%,远高过原先预期的1.8%。
不过,世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前景仍然抱审慎态度,该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时虽经历相对温和的软着陆,但这种温和的软着陆现时正受着内在和外在的风险所威胁。世行促请新兴市场国家再踏出一步,取消燃料补贴,而尽量吸引更多投资,因为新兴市场国家未必有能力抵受原油价格进一步上升。
另外,该行亦枚举其他全球经济正面对的风险,包括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油价进一步攀升,和禽流感大规模爆发等,均可能拖累全球经济进入衰退。世行预期,直到2008年,油价仍可能维持在每桶60美元水平。
世行维持美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于3.5%,该报告指出,美国出口有改善,将能抵消利率高企和楼市放缓的影响。该行又预期,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有序地调整,直至2008年,美元的实质有效汇率将每年下降5%。
世行和英国调整恢复对埃援助
世行集团和英国政府近期通过了一项过渡性援助计划,将分别向埃塞公共服务领域注入2.15亿美元和9400万英镑的资金,且世行集团分管埃塞与苏丹的干事Ishac Diwan已于本月29日与埃塞财长Sufian Ahmed就上述2.15亿美元签订了援助协议。根据协议,这些资金将重点推动教育、卫生和供水等领域的发展。

这一举措是对5个月前包括世行在内的国际援助机构决定停止对埃直接财政援助以抗议埃塞政府处理政治危机不当的重要转折。世行官员认为这一举措是正确的,有助于保障埃塞穷人的利益,减少大选引起的政治问题对穷人基本生活的不必要影响。同时,世行官员也承认,埃塞拥有非洲最好的金融和司法系统,对于保证国际援助资金的有效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支持这一举措的国家还包括了加拿大、瑞典、荷兰、爱尔兰等。据悉,上述援助计划的资金额度有望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这对于埃塞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无疑是强有力的支持。

从这一举措可以看出,世行集团与英国政府在埃塞执政党与反对党就部分政策性问题达成共识以后,拟对埃塞加大援助力度。这有助于埃塞发展经济,同时也显示了欧洲国家对埃塞局势逐步走向稳定的肯定。这不仅有利于埃塞逐步走出前段时期资金严重缺乏的困境,也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埃塞持续要求我加大对埃资金支持力度的压力;同时证明,国际社会对埃塞去年5月大选后的社会状况做出了新的评估和肯定;这也有助于我与埃塞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世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启示
2005年秋,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更多人分享繁荣成果的发展理念。这与世界银行2006年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的主题不谋而合。
在贯彻落实中央这一发展理念过程中,研读世界银行的这一期发展报告,意味无穷。
报告关注的重点并非“结果”公平,而是“机会”公平,当然,“结果”须避免绝对贫困发生。从这一“公平”概念出发,报告指出,追求公平,不仅出自人们的主观价值取向,更因为公平能够促进效率,有助于社会的持续增长繁荣。
报告揭示了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公平与长期繁荣相辅相成的两大原因: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信贷、保险、土地和人力资本市场普遍存在市场失灵,有潜能有进取心的中下层人群往往没有机会获得这些要素,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转化为机会的不平等,导致资源配置丧失效率;第二,经济、政治不平等的制度会产生“经济成本”:控制权力的人采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塑造制度,这就扭曲了社会激励机制,破坏了社会凝聚力,导致了社会冲突。当这种情况不断自我复制、代际传承,社会就陷入“不平等陷阱”。这样,创新和投资无从谈起,繁荣无法持续。这从根本上危及包括富人及其子孙在内的所有人的长远利益。
报告随之给出了“实现政治和经济竞争环境公平化”的国内三方面和国际两方面的公共行动要求:
在国内,向中低收入阶层公平地提供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公平的司法体系,使所有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受到等同的保护,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土地、水电路电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均等使用权利,阻止精英阶层对国家的“俘获”,从而促进经济机会的均等化;促进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公平竞争,防止权势集团和富人集团操纵市场化改革。在国际,促进全球市场竞争及规则的公平化;同时提供援助,帮助穷国和穷人提高自身禀赋。
只要没有偏见,报告的上述分析,完全可以消除人们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会否损害我们的“投资环境”、损害效率的种种疑虑。
例如,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有人质疑保护劳工权益,会否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导致外商撤资。报告列举了美国的一个实例,是对这一疑虑的很好回应: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家轮胎厂1994年在公司利润上升时提出了增加工作时间、降低工资报酬等恶化劳工利益的条款,引发罢工;公司就用新员工来替代罢工工人。劳动争议期间该厂生产的轮胎故障率大大高于原来,也高于没有发生冲突的其他竞争伙伴。在轮胎故障引发了271起死亡、800多起受伤事故后,公司被迫召回了所有低质量和有缺陷的轮胎。报告因此得出结论:“不公正待遇的感知影响到工人的态度——以及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安全”;“公平对人类发挥着内在的、根本性的作用”,如果我们不准备停留在“千万双鞋换一架飞机”的低级阶段,那么,我们就会明白,直接劳动者发自内心的积极性,是所有技术进步的基础。
又如,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时,有人质疑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会否提高用地成本,导致招商引资困难。报告引用了南美、南亚和非洲的诸多实例,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强调了穷人土地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土地分配越不平等的村庄,贫困问题就越严重”;“拥有土地能够给予穷人在政治领域更多的说话机会,并且会更多地投资于儿童教育,阻止了代际之间的贫困转移”;“土地不平等削弱了社区进行社会最优集体行动的能力,这导致了公共物品供应不足。它也可能像南非那样造成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动乱”;“降低了对土地的投资,使得国家达不到有效率的土地分配”;导致了“低人力资本投资、低社会凝聚力和政治权力扭曲”,“不平等分配与低GDP增长率之间正的相关性”。如果外来的不是投机炒家,而是实业投资者,那么就应该明白,非法掠夺得到的产权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投资将充满风险。
报告依据同为欧洲殖民者开发的北美和南美迥异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不公平导致无效率”的真理。今天作为发达国家的北美国家与今天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南美国家,分野就在于人口、资源禀赋及这两种要素之间的相对配比差异导致的公平/不公平发展模式。劳动力稀缺、很少有现成自然资源可供掠夺的北美,相对资本和权力,主要来自英国的“同质”劳动者占据了主导和强势地位,因此构筑了人人平等的现代治理结构,所有个体争取更好生活的内在激励,造就了北美国家经久不衰的竞争力,树立了公平与效率统一、更好的经济民主与更好的政治民主结合的典范。反过来,气候条件更加适宜、自然资源更加丰裕、土著居民众多的南美,因疾病流行欧洲殖民者较少、资本稀缺,造就了资本奴役劳动的客观条件,大庄园奴隶劳动模式中普通劳动者不可能有什么内在激励,当然更谈不上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民主政治。不公平就这样导致了无效率。(见第六章《公平、制度和发展过程》)
报告断言,“坏制度下的经济增长不会持久”。为此,报告归纳了阿根廷1870年代到1920年代50年的黄金时期、沙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十年的黄金时期、哥伦比亚1900年后半个世纪和科特迪瓦独立后头20年的黄金时期均未能维持下去的三大原因:第一,坏制度将大多数人排除在有效投资的范围外,限制了持续增长的可能性;第二,在坏制度下,权力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他们能够以权谋私,攫取增长收益,所以他们没有重建一个更加普遍的良好制度的内在动力;第三,坏制度会带来权力的争夺,从而破坏经济增长,因为人们都追求权力控制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增长带来的经济利益越大,会越容易“孵化”矛盾,坏制度下增长所创造的收益因为缺乏社会最基础的权力制衡机制而带来更多的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危机和战乱,从而使增长停滞。报告指出,“虽然一时的政策可能暂时缓和各种矛盾,正如1853年以后的阿根廷一样,但是由于基础性制度的缺失,矛盾还是会爆发,最终破坏人们投资的积极性”。
于是,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构筑这样一种治理结构,在这种架构中,社会的主导者们/精英们受到来自广大普通民众的有效约束,只能体现所有民众的利益和意愿,而不能够以权谋私。缺乏这种架构的社会,增长及其成果就毫无价值。越是快速增长的社会,就越不能坐等这种架构的出现。
当我们“咀嚼”报告的这些见解,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努力方向会有更明确的把握:“亲民”政策必须植根于这样的治理结构中才可持续。
报告对中国在全球“公平与效率”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两方面的评价。
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地大幅度地提升了中国人均所得。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的良好经济增长,缩小了全球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按人口加权的国际不平等程度下降,中国起了主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不平等发展迅速。
总之,报告从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逻辑和数据多方面告诉人们,公平与效率高度统一。我们今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只会更加推动经济增长,而不是相反。任何以效率为借口反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任何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为“反对改革”的说法都不再成立。让我们用有意识的公共政策打破正在形成的不平等陷阱,以公平促进更高的效率和更持续的增长。

世界银行专家回顾2005年并展望2006年全球经济

2006年06月05日 16:45 经济学动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第一副行长Francois Bourguignon为首的世行专家们在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长期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2005年的全球经济运行情况并展望2006年及以后的发展。 现将他们的观点扼要介绍如下。 一、引言 世界经济在极度强劲增长之后,生产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于2004年末和2005年初增长放慢了速度。高昂的油价减少了石油进口国的收入,可是发展仍然强劲。 1.增长减速但仍然强劲。2005年世界GDP估计增长3.2%,低于2004年的3.8%。在2007年增长稍许趋强之前,2006年有望保持平稳。2004年下半年整个工业化世界都开始放慢了增长速度,欧洲的增长仍然低于其潜在的能力。相反,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虽然也放慢了速度,但其发展仍然接近于它们最大的可持续速率。 在发展中大国,2005年中国和印度的GDP继续快速增长(分别超过9%和约7%)。但是俄罗斯由于石油生产增长乏力而减慢了速度。高昂的油价加上国内生产能力受到限制以及高收入国家进口需求的趋缓,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增长估计从6.9%降低到6.1%。从实际收入来看,下降更为激烈,从6.4%减少到3.9%。在出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石油收入在增加,但是石油部门扩大生产的机会在减少,这意味着它们的产出增长减慢,从6.6%放慢到5.6%。 2006年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增长可望保持平稳,稳定在2.5%左右。这是欧洲业绩提高与美国和日本增长稳定二者加在一起的反映。在美国,油价的上涨和货币政策的紧缩有望抵消美元以往的贬值给增长带来的积极的刺激。尽管增长被高企的油价拖了后腿,欧洲计划中的增长仍然会发生,因为低的利率、被抑制的投资需求以及欧元实际升值的不利后果大部分被消化之后,高油价的不利影响有望烟消云散。在日本,尽管油价高企,但国内需求的加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将会使增长仍然接近潜在的能力。 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将稍有回落,估计从2005年的5.9%降低到2007年的5.5%。在东亚和南亚,发展将稍稍趋缓,但仍然非常强劲,中国和印度尤其如此。在中东和北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石油出口国滚滚而来的石油收入刺激内需增长,并部分地抵消生产能力所受到的会使生产增长放慢脚步的制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增长乏力,反映非石油商品价格疲软,反映2004年增长非常强劲的一些国家重新回到正常的增长水平。在欧洲和中亚,加入欧盟所带来的增长这一额外收获的退潮和石油生产国能力受到的制约,可能使发展速度稍稍放慢。 2.吃紧的商品市场。全球增长乏力使非石油商品市场的紧张状况有所缓和。曾经出现了稳定的迹象,而在供应对高价作出反应的地区,农产品的价格,甚至有下跌的征兆。金属和船运也出现了疲软的苗头,尽管幅度较小。原油供应的增长勉强高于需求的增长,供应条件将仍然趋紧。因此,原油价格当前包含着巨大的风险溢价,尚无望迅速回落。 未来油价的突然上升会给全球前景带来潜在的危险。如果供应出现持续不断的负面冲击,则由此产生的价格上涨将具有特殊的破坏性。由于石油可采量和以石油为基础的投入的减少,产出将直接受到限制。这将和不久前的情景截然不同,那时价格是在供应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上涨的。供应方面若出现使石油日产量减少200万桶的冲击,就会使石油价格在一年多内每桶超过90美元,在该冲击发生后的第二年,全球增长就会降低1.5%。低收入的石油进口经济体的收入就会减少,其减少量超过它们GDP的4%(大大高于高收入国家),这是因为它们的经济是相对高油耗的,同时油价由供应冲击诱发的上涨不一定会使非石油商品的价格也跟着上涨。 3.全球的不平衡仍然是一大问题。全球经常账户不平衡和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2005年预计超过7500亿美元)仍然是一个重大的中期性问题。在2004年末和2005年初这段时间内,紧张状况有所缓和。利率差别相对于欧洲短期和长期资产而言的提高,使得私营部门对购买以美元标价的资产胃口大开。因此,2005年头7个月美元实际升值了约2.5%,外国中央银行积累的储备在为经常账户逆差提供融资方面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这一喘息机会是短暂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增加的私人资本流量是投资人对一次性的资产组合相对于美元资产所作的调整。2005年第2季度初,流量减少了,美元面临着重新下探的压力。从而,外汇储备的积累再次成为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融资的至关重要的成分,外国中央银行行为的改变可能导致不稳定这一危险又死灰复燃起来。 4.低利率是不确定性的根源。长期利率和利差的未来走势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利率和利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历史低位。促使利率维持在低位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整个发达世界数年来奉行的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的养老储备;美国和亚洲的资产负债表都进行合并报表处理;以及低的通货膨胀环境;还部分地归功于中国和前苏联集团成员进入世界市场后竞争的加剧。这些因素大多是暂时性的,预期会逐步消失,因此长期利率将稳步上升。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国10年期国库券的收益从9月份起已上升了50个基点。 然而,这些暂时性的因素可能继续占支配地位,使最近长期利率的上升发生逆转。这将激起强大的需求,使之超过计划的需求,也加剧了产能所受到的制约。结果油价被推得很高,引发一轮更猛烈的通胀周期,最终导致衰退。 另一种情形是这些力量可能很快消失,使长期利率更快地上升到长期均衡的水平,从而引发更为显著的减速。 最后,此种增长放慢的环境和全球的不均衡,将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危险。在这方面决策者必须齐心协力保证多哈回合达到完满的结局,使专门出口农产品的发展中国家从贸易自由化中受益,同样让其他国家从制成品和原材料的自由贸易中得到实惠。 二、全球增长 2005年全球经济的减速有目共睹,但是与2004年3.8%的增长相比,仍然继续以3.2%的速度发展。减速波及面广,实际上殃及每一个经济地区。 油价的上涨,资源部门能力受到的制约,美国和一些国家奉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快速增长一年之后投资周期的到头等等,都加快了增长速度的下滑。 1.高收入国家的产量和前景。2005年工业化经济体的增长估计为2.5%,大大低于上一年的3.1%。工业生产的增长率从2004年年中的5%以上降低到2005年年中的不到1.5%。2005年高昂的油价,上升的短期利率以及不同寻常的飓风季节,使美国的增长率降低到3.5%,而上一年这一增长率达到4.2%。减速可能不会像想象的那样,因为低的长期利率推动了内需,以往美元贬值的累积作用提高了净出口额。 欧洲增长的减速不太明显,但是1.2%的发展速度(欧元区为1.1%)则疲软得多。欧洲各经济体用油强度低以及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助于说明欧洲增长的减速为何不那么明显。日本的GDP估计增长了2.3%。由于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和工业改组强度降低,使内需上升和家庭收入增加,这样,中国进口需求大量减少造成的损失得到了补偿。 2005年石油价格的上涨可能使2006年全球的增长率降低约1/4个百分点。如果油价保持稳定就不至于如此了。按计划美国的发展速度将保持稳定,因为利率进一步上调和油价高企的负面作用,将部分地被飓风过后进行的投资和外来部门对增长所作贡献的额外增长所抵消。投资将使赤字财政趋于好转。在欧洲,尽管高油价拖了增长的后腿,但是计划中的经济活动将加速进行,这是因为利率低,投资需求受到抑制以及欧元实际升值的不良后果已经被消化。油价上涨给日本造成的不良后果,大部分有望被内需的强劲和继续实施支持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弥补。 2.发展中国家的产量和前景。尽管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下降了几乎整整一个百分点,然而它们的发展仍然非常强劲有力。2005年估计增长5.9%,这部分地反映中国和印度经济业绩强劲。产量继续快速扩大(分别超过9.0%和7.0%左右)。 石油进口国(不包括中国和印度)增长下降剧烈,从5.6%降低到4.3%。与此同时,尽管石油收入继续增加,但由于出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造成石油部门后备产能减少,增长从6.6%减缓到5.7%。 高企的油价、利率的提高和固有的通胀压力将使大多数发展中地区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受到抑制。然而,作为一个集团而言,中、低收入国家2007年的经济业绩将会再次超出高收入经济体一大截。 3.地区展望。2005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各经济体继续快速发展。地区GDP估计增加了7.8%,但低于2004年的8.3%。中国的增长仍然非常强劲(尽管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二者都显著回落),这是因为出口继续快速增长,而进口增长却减少了一半。 对该地区其他国家来说,中国进口的减少,全球高科技需求的疲软以及油价的上抬等,都转化为出口增长的下降、生产者价格的快速提高以及经常账户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 2006年平均油价还要上涨,中国投资水平下降的长期影响和货币政策的趋紧预料会使地区的增长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下降到7.6%和7.4%。 2005年欧洲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活动降幅惊人。GDP增长估计为5.3%,低于2004年的7.2%。石油生产增速下降,投资周期见顶(尤其是最近加入欧盟的经济体)以及世界对地区出口需求的不旺都导致了下降。俄罗斯从7.2%减慢到6.0%,乌克兰从12.1%回落到4.4%;波兰从5.4%下跌到3.5%,土耳其从8.9%降低到4.8%。 油价的上涨抑制了石油进口国的国内需求,但是石油出口国的石油收入却大大抵消了石油部门本身增长的减速。作为对这些制约能力的因素和上一年增长强劲有力的反映,本地区许多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的通胀压力东山再起。从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增长将保持稳定,2006年、2007年平均将约为5%。这已接近该地区潜在的增长率。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活动,2005年估计增长4.5%左右。与2004年5.8%的记录相比下降显著,但是与该地区前三年0.4%的平均增长率相比却又高出许多。由于供应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估计巴西的GDP增长放慢到3.8%左右(从2004年的4.9%下降至约3.8%)。而在墨西哥,2005年比2004年少了五个工作日,预计将使经济增长下降不少。除这些国家外,2005年该地区增长强劲有力,估计达到5.9%,这是由世界对该地区出口的强劲需求(尤其是石油、咖啡和铜,这些占该地区商品出口总额的65%)和低利率促成的。 全球的缓慢增长已经使非石油商品市场的紧张情况趋于缓和,这导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复苏,这一势头有望继续保持下去。可是,当该地区许多国家从高油价中受益的同时,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加勒比地区的国家由于对石油依赖过多,面临着收入的大量损失。因此,2007年该地区的GDP增长预计将下降到3.6%。 高企的油价和对石油的强劲需求是中东和北非各经济体的关键推动力,2005年该地区的GDP增加了4.8%。非常高的石油收入使公共开支以两位数增加,这帮助石油生产国的GDP增长5.4%。然而,欧洲增长乏力,高额的石油支出和根据纺织和服装协定(ATC)取消配额所造成的一次性不利影响,使该地区石油进口国的增长从2004年的4.6%下降到2005年的约4%。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GDP 2005年估计增加4.6%。南非产出增幅估计达到4.2%。石油出口国的经济2005年估计增长了5.5%。这反映石油业快速增产和投资流入量迅速加大。某些石油出口国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可能超过25%。这是新油田投资的结果。然而,其他国家的增速由于受到能力的制约而踏步不前。 在西非,2005年强劲的商品价格、充沛的雨水以及大规模地使用农药,地区增长有望提高。在东非和南部非洲,增长预计将稍稍放慢。这部分是因为ATC配额的废除将继续使纺织品出口处于压力之下。为了遏制预算赤字,某些国家愈来愈多地把原油价格的上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这将减少消费需求并增加通胀压力。 尽管油价上涨和转嫁现象在加剧,通胀预计仍然维持在一位数之内,这是因为食品价格会下降并且执行了谨慎的货币政策。不久前进行了一些经济改革和捐助国增加了支持——因为较多国家达到了重债穷国(HIPC)的入门点——也将有助于支持增长,预计中期将达到或超过4.5%。 三、长期前景和贫困预测 发展中经济体最近经济表现强劲有力,预计这些经济体中期将较快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过去几年进行的经济改革。臻于完善的宏观经济政策,较低的通货膨胀,贸易自由化,更灵活的汇率机制以及财政赤字的减少,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减少了不确定性,改善了总的投资环境。更大的宏观经济结构改革,如私有化和监管改革倡议等,也均起了关键作用。 由于最近以来经济业绩一直提高很快,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预计每年将增长3.5%左右。除东亚外,预计发展中地区未来的增长率均高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东亚则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可能有所下降。 关于贫困问题,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外,所有地区均有望达到千年发展目标有关减贫的指标,也就是使贫困率在1990年的水平上下降50%。在东亚,这一指标已经实现。根据当前所做的长期预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与中亚地区到2015年两地几乎均可消灭赤贫现象。总的来说,每日生活费为1美元或不足1美元的人数将减少到6.2亿左右,而1990年为12亿,2002年估计为10亿。 尽管这一前景激动人心,但是尚不能为此洋洋得意。发展中经济体每日生活费为2美元或不足2美元的人数预计仍然多得令人咋舌。再者,虽然最近取得了进展,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2002年赤贫发生率实际上高于1990年。至2015年尚有约38%的非洲人将仍然生活在赤贫之中。世界各地人均收入预计将快速增长,但该大陆将继续远远落在世界其余地区后面,除非采取能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措施。 四、国际金融 过去几年来国际汇率的大幅调整在2005年停顿下来了。尤其是尽管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居高不下,但是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币种而言的下降趋势已经到头。2005年头7个月美元强劲有力,其部分原因是美国提高了短期利率,而欧洲可能为了回应该洲相对疲软的经济业绩而降低了长期利率。到7月,这种发展趋势使美国和欧洲短期利率之间的差别波动300个基点。而同时有利于美国长期债券的利率差别达到75个基点。 这种愈来愈上升的利率差别从金融上刺激人们持有美元资产。2005年第1季度由于投资人调整了他们的资产组合,临时性地造成私人部门的净资本大量流入美国。这种资金流入不仅增强了美元,还为美国一大部分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提供了资金。 然而,2005年第2季度,私人资本流入量趋缓,外国银行再次扮演向美元融资的重大角色。美元和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融资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