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汤问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1. 列子 汤问比较经典的几个文言文+解释全文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

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阻隔了。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坐车去诸侯国游学,经过一个村口时,看到两个放牛娃正在为什么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孔子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男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看起来像圆车篷大。到了正午就看起来像盘盂一样大,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另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皱着眉头,想了老半天,无法判断。

两个小男孩都乐了,说:“谁说你是个大学问家,却连我们小孩子的问题也答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8643633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志向在高山,钟子期说:“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钟子期说:“妙呀!浩浩荡荡像江河!”伯牙心中有什么想法,钟子期必定能审察出来。

伯牙到泰山北面游玩,突然碰上连绵大雨,就在岩下歇息,心中一。

2. 列子 汤问比较经典的几个文言文+解释全文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

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阻隔了。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坐车去诸侯国游学,经过一个村口时,看到两个放牛娃正在为什么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孔子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男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看起来像圆车篷大。到了正午就看起来像盘盂一样大,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另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皱着眉头,想了老半天,无法判断。

两个小男孩都乐了,说:“谁说你是个大学问家,却连我们小孩子的问题也答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志向在高山,钟子期说:“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钟子期说:“妙呀!浩浩荡荡像江河!”伯牙心中有什么想法,钟子期必定能审察出来。

伯牙到泰山北面游玩,突然碰上连绵大雨,就在岩下歇息,心中一阵悲伤,便操琴弹拨。最初弹的是霖雨之曲,然后又模拟崩山之音。

每奏。

3. 文言文列子汤问的翻译

我们学过一篇《两小儿辩日》孔子向东游行,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小而近的东西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东西热而远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43264的东西凉吗?”孔子不能判定。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还有一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一位称为智叟的人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翻译参考百科。

4. 列子 汤问里的古文小故事

纪昌学射|《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五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擀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子扎到他的眼眶子,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麽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牛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赏析:纪昌掌握了射箭技巧,但他实际没有练习射箭,他只是练习不眨眼睛,视小如大的功夫。这说明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是成功的秘诀。

万丈高楼平地起,越是高深尖端的技术,越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

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到自然成。取法高,平时严,临事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5. 文言文列子汤问的翻译

我们学过一篇《两小儿辩日》

孔子向东游行,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小而近的东西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东西热而远的东西凉吗?”

孔子不能判定。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还有一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一位称为智叟的人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翻译参考百科

6. 《列子.汤问》翻译

纪昌学射|《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五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擀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

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

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子扎到他的眼眶子,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

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麽大。

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牛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赏析:纪昌掌握了射箭技巧,但他实际没有练习射箭,他只是练习不眨眼睛,视小如大的功夫。

这说明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是成功的秘诀。 万丈高楼平地起,越是高深尖端的技术,越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

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到自然成。

取法高,平时严,临事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