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为何一生三次复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海瑞是一个清官。不过他这个清官,却是以“罢官”而闻名的。 海瑞(1515~1587)这个人,的确与罢官有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从嘉靖三十二年(1554)十二月十日在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儒学教谕,到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十四日病死在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他与官场差不多算是打了半辈子交道,其间罢官和请求辞职就有好几回。仅在南京任上的两年之中,请求告老还乡就达七次之多;而赋闲时间最长的一次,竟达十六年之久。这样算下来,海瑞踏入仕途三十三年,就有一半的光阴是在罢官情况下度过的。 屡被罢官:抗颜上疏直斥嘉靖 正德九年(1515),海瑞生于海南。先世是军籍,祖父是举人,曾任知县。父亲只是个廪生,又是个不事生计的浪子,在海瑞四岁时便去世了,因此海瑞家境并不好,幸亏母亲谢氏能操持家务,做些女红补贴家用,再加上十余亩祖田,才勉强度日。谢氏个性很强,刚直严肃,教海瑞读《孝经》、《大学》、《中庸》等书,还为海瑞请了严厉通达的先生,督责他的功课,海瑞的刚直性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亲早期的影响。 海瑞不畏上司,敢于冒犯的精神,在他任儒学教谕时就得以体现了。海瑞以一篇解决海南岛黎族问题的《治黎策》中了乡举,从此步入仕途。最初海瑞只是被任命到福建南平县做儒学教谕(校长),当时县学的教授并不是很受重视,海瑞则主张教师应有教师的尊严,不应向上官磕头。一位提学御史来巡视学校,县学的人全都跪下迎接,唯独海瑞站着,像个笔架,不肯向上官磕头,因而赢得了“笔架博士”的称号。 任期满后,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县。海瑞来到淳安县时,已经四十五岁了。海瑞的声名也就是在任淳安知县时逐渐传开的,原因在于仅任七品县官的他竟然敢对抗严嵩的亲信浙江总督胡宗宪和左副都御史鄢懋卿。 但是他的直言抗命,必然会引起鄢懋卿之流的不满。只是由于曾当过海瑞上司的朱衡已任吏部侍郎,极力向吏部尚书严讽推荐,海瑞才在免职后被调往江西兴国任知县。这是海瑞的第一次复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任首辅长达二十年的严嵩为世宗所罢免,他所扶植的亲信胡宗宪和鄢懋卿等也相继倒台。海瑞因为在他们当权时,就敢与他们作对,一时声名大振。嘉靖四十三年(1564),海瑞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为正六品官。 海瑞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敢于抗颜直书。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主事的海瑞向世宗上了那份史无前例的奏疏。仅有六品官阶的海瑞指责世宗(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政事,二十余年不视朝,还常常猜疑诽谤污辱臣下,自以为是,闭目塞听,使得君道不正,臣职不明,吏贪将弱,赋役常增,民不聊生。正所谓“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海瑞直率地批评嘉靖残忍、虚荣、多疑和愚蠢,说:“天下不直陛下久也”,即天下人早就认为你不正确了。 如此尖锐、激愤而又语言犀利的奏疏真是史无前例。世宗看了后,又气又恼,把奏疏摔到地上,叫道:“快快,把这个人给我捉来,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说:“这个人是有名的书呆子,听说他上疏时,就知必死无疑,已准备好一口棺材,与妻子诀别,童仆都遣散了,不像会逃的样子。”世宗想了又想,捡起奏疏,再三阅读,觉得海瑞所提到的许多事实都是无法回避的。世宗叹道:“这个人如同比干,但我还不是纣王!”他对奏疏未作任何批示,也没有给予海瑞任何惩罚。 拖了一段时间后,世宗还是觉得气愤难平,便下令把海瑞逮捕入狱。刑部按照儿子诅咒父亲的律例决定将他处以死刑,但是世宗最终也没有批复,海瑞就这样在狱中待了近十个月。 一天,提牢主事突然设酒肴款待他,海瑞以为是处决前的最后一餐,镇定自若,饮食如常。主事悄悄对他说:“如今圣上刚驾崩,先生不久就要大用了!”谁知海瑞听后,立刻放声大哭,所食的东西全吐了,哀伤不已,彻夜号哭。 海瑞的这次直言犯谏,可以说是最厉害的一次,可是如果从他的生平经历来看,为官耿直、不畏强权乃是他自始至终所坚守的信条。 海瑞敢直谏皇帝,被视为整个朝廷的模范官吏。因而到新皇帝隆庆帝登极时,他即被释放出狱。但是究竟给予海瑞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才合适,立刻成了朝廷一个难题。 此时海瑞的声望已家喻户晓,但他极端的廉洁和耿直,使得他和整个官场格格不入。最后,二次复出后的海瑞只担任了一些位高而无任何实权的虚职。他历任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左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至正四品。这样一些闲职对于海瑞而言,当然不能令他满意。 孤军奋战:不徇私情强迫徐阶退田 隆庆三年(1569)六月,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今江苏、安徽)巡抚,驻地苏州。海瑞的任命一传出,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十府的官员都感到心惊胆战,许多地方官纷纷要求离职;有的地主豪强甚至闻风逃往他乡;豪绅巨富连夜把朱漆大门改漆黑色,以免太过招摇;连皇帝派驻在苏州的一个威风惯了的太监也把八人大轿减为四人轿。 南直隶是全国经济最富庶的地区,也是最为难治的地区。海瑞一到任,就颁布了《督抚条约》三十六条,条约规定:官吏不许出郭(城郭)迎送;各处公文今后均用廉价纸张,公文前后不需留有空白;以后巡视招待,只用鸡、肉、鱼、小瓶酒等,不许用鹅及金酒等奢侈品;奢靡淫荡的风俗一律禁止革除。这些规定对于繁华富庶的南直隶而言,显得过于琐细繁苛,不合时宜。 此外,海瑞主张用严厉的手段处理土地问题,这也是他后来遭弹劾的主要原因。海瑞任应天巡抚时,土地集中现象已比较严重,农民负担较重。明太祖朱元璋曾用严厉的手段打击豪绅富户,土地问题得以暂时缓和,但到了明中叶,这一问题又尖锐了。 当时应天府境内豪绅富户中,占有土地最严重的是徐阶一家。徐阶曾任首辅,后被高拱排斥而闲居在家,是当地最大的乡官。据说徐氏家族经过历年的侵占,田地竟达四十万亩之多。徐家在当地势力非常大,他的弟弟徐陟以及他们的子侄在乡里横行不法,不仅兼并土地,还拒纳赋税。当时告乡官夺田的农民有近万人,大部分都是针对徐阶的,海瑞把有关徐家的诉状送给徐阶,责成他设法解决,最低限度要退田一半。 徐阶对海瑞曾有救命之恩,在他任首辅时。海瑞因为上奏疏被关在狱中,刑部主张判处绞刑,徐阶将此事压置。徐阶自恃对海瑞有恩,起初只是退了一小部分田,以大部分田地在儿子名下为由,想敷衍过去。未承想海瑞却一再去信催促,声称所退田数不多,请再加清理。徐阶只好退出了近二分之一的田地。 海瑞强迫徐阶退田的同时,还遣散了徐府的数千名家奴,又将为恶乡里的徐阶大儿子、二儿子以及十多个豪奴叛了充军之罪,徐阶的三儿子被革职为民。海瑞的秉公断案,执法不阿,大大增加了海瑞的威信,减少了当地百姓的不满。 海瑞在惩办了徐阶之子后,更加热衷于对类似的案件进行追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在海瑞受理田产纷争以前,就已经受到监察官的参劾。理由是他不识大体,仅注意一些节约纸张等细枝末节,而有失巡抚的体统。同时他杜绝迎送,裁减了驿站的费用,使过路的官员士大夫都得不到招待,纷纷表示不满。 给事中戴凤翔是嘉兴府人,海瑞所勒令退还民田的乡官富豪中很多是他的亲戚朋友。因此他以更严厉的措辞参劾海瑞,说他随意对百姓的田业作出判决,在他的治理下,佃户不敢向业主交租,借方不必向贷方还款。海瑞“庇奸民,鱼肉缙绅”,纵民为“虎”,以乡官为“肉”,造成“种肥田不如告瘦状”的局面。 戴凤翔还以海瑞家庭生活的不幸作为口实,说海瑞的一妻一妾在同一个夜晚死去,很可能出于谋杀。尽管海瑞说他的妾自缢于旧历七月十三日夜里,而他的妻子则是在七月二十四日病死的,前后相隔了十多日。但是不论真相如何,给事中的参劾已使得人们怀疑正是由于海瑞的怪僻和不近人情,才造成了这样的家庭悲剧。 戴凤翔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要求罢免海瑞的奏疏不断。在这种情况下,海瑞不得不于第二年的春天辞职回乡,在提出辞职的《告养病疏》中,他痛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这既是他的愤懑,也是他被彻底孤立的真实写照。 两年后,神宗(万历皇帝)登极,张居正出任首辅,大力推行一条鞭法,对于苏松地区的富绅豪强兼并土地的现象也进行抑制。海瑞曾希望张居正为他主持公道,但张居正也认为海瑞不通人情世故,自取其咎,因而没有重新起用他。并且海瑞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在他离职以后基本上没有保持下来。 抱憾而逝:出丧之日百姓设祭 海瑞罢官,回到了海南,这对于海瑞而言,是非常难以忍受的。海瑞毕生都以为朝廷尽忠、为民服务为信条,现在却闲居在家。 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由于早年丧父,一直由寡居的母亲抚养成人。所以,海瑞的刚毅正直,其中就有着他母亲的影子。然而,同样为人所承认的是,海瑞的母亲又是造成这个家庭中种种不幸事故的重要因素。海瑞娶过三任妻子,有两个小妾,第一位夫人生了两个女儿以后,因为和婆婆不和而被休。第二位夫人刚结婚不到一个月,也被逐出家门。第三位夫人于1569年死去。第三位夫人和小妾先后生过三个儿子,但是都不幸夭折。按照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海瑞抱恨终天的憾事之一。家庭生活的不幸使他闲居海南时更加难以忍受。 海瑞在万历十三年(1585)第三次被起用,这时张居正已经被清算,朝廷中的人事发生了一次大幅度的调整。海瑞虽然没有当面反对张居正,但为张居正所不喜,因得以在反张的风潮中东山再起。然而,这位模范官僚的政治主张在十五年前都很难实行,在这十五年后又如何能顺利实行?继任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在致海瑞的书信中说“维公祖久居山林,与圣朝为阙典”,含蓄地表示了这次起用只是顺应舆论,需要这位享有盛誉的直臣作为朝廷的点缀。换句话说,只是让他作为官员的楷模,以装点门面。可是海瑞却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一任命。 海瑞的第三次被起用,以及一如既往的言行,在南京地区又引起了争议,批评者和拥护者都有。最后,明神宗不得不亲自作批示:海瑞主张用重刑,过于“迂戆”。当局任事,恐非所长,但是节操可嘉,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仍旧供原职。其意思仍是把海瑞作为模范官僚,以示清明。 一位直言犯谏的忠臣竟被皇帝称为“迂戆”,即使由于皇上包容而未被去职,那么他也只是一个点缀,不可能再发挥实际的作用。海瑞这下彻底绝望了,前后提出了七次辞呈,但每次都未被批准。 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抱憾而逝。死后,人们发现他用的是葛布帐子和破竹箱,比穷书生还不如,丧事还是别人凑钱为他办的。 海瑞去世后,南京百姓奔走相告,如丧考妣。出丧那天,不少店铺自动停止营业以示哀悼。许多与海瑞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的普通民众也纷纷前往参加送葬。送葬的人们白衣白冠,老百姓沿途设祭,哀声不绝于道,延绵逶迤的队伍竟长达一百多里。 平心而论,尽管海瑞有良好的主观愿望,他的建议和措施却往往是不现实的。在几乎无官不贪的情况下,如果真的要实施明太祖时的法律,大概很多人都要被处以绞刑。取消各地驿站的招待虽然节约了经费,惩治了贪官,但正常往来的官员,包括像海瑞自己一样秉公办事的清官肯定也会有很大的不便。因而《明史》说他“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况且海瑞将明太祖提倡的原则奉为金科玉律,做官办事则坚守成法,不准民间制造奢侈品,这肯定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海瑞一生提出过不少治国施政的意见和方案,但几乎都没被采纳。只有在任应天巡抚时得以大刀阔斧的实行,但是离任以后就被废止了。 海瑞的悲剧主要不是在于他的偏激,最根本的原因是海瑞这种极端的廉洁和忠诚,与当时的同僚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因而遭到他们的怨恨,为了一己之“私”,于是起而倒海瑞。海瑞当时的处境似乎正应验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对此作了透辟的分析:“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海瑞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一个道德的典范,只能被当作“模范”加以顶礼膜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