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废相:皇帝“兼任”宰相之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5

丞相在中国古代的朝代中存在的 历史 还是很长的。正所谓:存在即合理。丞相这一官职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丞相这一职位自出现起就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为了把相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明朝以前的皇帝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但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所以相权的大小根据时代的不同有所改变,有的朝代相权甚至一度超过皇权。丞相能够在中国古代存在那么久肯定是有他的意义所在,但是因为相权过大会威胁到皇权,并且明朝以前也有很多因为相权过大而危及皇权的案例,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废除丞相一职。

当然具体原因不只是这一个,而是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不可能只带来积极的一面,明朝废除丞相也是如此。 废除丞相以后,可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几乎所有的权力都独揽皇帝一人手中。但是丞相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减轻皇帝的负担,一旦废除之后,皇帝就要一个人处理这些国家大事,工作量会加大,因此朱元璋之后的皇帝会采取一些对策来减轻负担,并且各位皇帝所采取的对策不尽相同。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自丞相出现之时就一直存在。正所谓丞相的地位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而且能坐上丞相的位置,不是很有才能,就是皇帝极其信任的人,再加上皇帝给予他们如此大的权利, 随着他们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丞相会想要压制皇帝,或者说不把皇帝看在眼里。 比如曹操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丞相,虽然位居皇帝之下,但是汉献帝对于曹操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2、朱元璋的猜忌

朱元璋,大家都了解,他的天下真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再加上年幼时经历的贫苦岁月,以及要饭、做和尚的经历。 这些过往让他在做了皇帝之后,更加敏感。并且他亲历元朝 社会 的黑暗,以及权臣当政对于元朝带来的致命的灾难。 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人,与此同时,丞相又是一个权力很大的官职,在帮助皇帝减轻负担的同时,一定会是影响到皇权高度集中,这是朱元璋所不允许的,朱元璋的性格决定,皇权只能独揽与他一人之手。朱元璋的猜忌心有多重,从他对待刘基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刘基是极其聪明的大臣,在朱元璋看来,他的聪明在乱世可以用得上,在安稳的时代不适用。因此朱元璋对刘基的待遇是所有功臣中最不好的,因为他太聪明,对朱元璋造成了威胁。

3、明朝开国功臣的居功自傲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天下是他辛辛苦苦打来的,但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不可能只是一个人的功劳,在这背后肯定有很多陪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但是有一个道理是亘古不变的,陪君主一起打天下的人,几乎都有篡权的想法,因为大家一起打天下,为什么他身居皇位。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对于功臣的待遇是很好的。但是再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 因为功臣们居功自傲,想要在皇帝面前有发言权,朱元璋是不可能会允许的,在得知有人想要密谋篡权后,朱元璋更是愤怒至极,后来那些人中只有汤和侥幸活了下来。

可见朱元璋对于开国功臣的居功自傲是非常的厌恶的。胡惟庸是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导火索,从胡惟庸的官职来看,朱元璋对他还是很信任的,否则不可能让他做宰相。但是胡惟庸再后来想要篡权,偷偷地发展自己的实力,甚至已经处于明目张胆的状态了,朱元璋还是没有处置他。直到被人当面告发,朱元璋知道了胡惟庸有篡权的想法之后,龙颜大怒,下令杀了胡惟庸,并且当时与此案有牵连的所有人全部都杀了,并且朱元璋因此事下令废除从商朝开始就已经存在的丞相制度。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丞相权力过大一事的忌讳。

4、朱元璋的决心

或许哪怕没有胡惟庸的居功自傲,想要篡权,朱元璋也会废除丞相制度,因为他在元朝时见过太多权臣政变,掌握朝政大权,几乎把整个朝廷玩弄于股掌之中。 朱元璋是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在明朝的,因此为了解除后患,哪怕没有胡惟庸的篡权,朱元璋也会废除丞相。

丞相一职能够在中国古代 历史 上存在那么久,一定有它的原因。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替皇帝分担繁重的政务,并且让皇帝在遇到难以决策的大事的时候,可以有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一起商量。也防止皇帝一人独断专权,也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着想才设置的这一职位。因此在明朝废除丞相后,皇权确实是高度集中,但是全国政务皇帝都要一个人处理,分身乏术,效率肯定大不如从前。朱元璋时期还好一些,因为朱元璋毕竟是穷苦出身,可以为了处理全国政务晚睡早起。但是他的子孙后代,都是皇室贵族,根本没吃过朱元璋吃过的那些苦, 因此他们一个人处理全国政务,显然是忙不过来,因此只能采取对策,设置别的机构来帮助他一起处理。

1、朱元璋采取的对策

哪怕是吃过很多苦的朱元璋,在废除丞相之后,面对那么多的全国政务之后,还是处理不过来,虽然已经很勤奋,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朱元璋不得不设置殿阁大学士来帮助他处理全国政务。 当然以朱元璋的性格,废除了权力过大的职位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在设置新的职位,也只是让他们为自己解决一些知识上的问题,不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根本不允许他们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防止他们权力过大。

2、朱棣采取的对策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 延续了建文帝时期设置的内阁,在朱棣时期内阁可谓是最重要的存在, 因为朱棣有任何国家大事都要与他们进行商讨,渐渐的内阁的权利与皇帝的权力混为一体。

3、明宣宗采取的对策

为了防止内阁成员成为朝中权臣,因此明成祖开始用宦官与他们进行抗衡。明宣宗即位后,设置内书堂,因为想要用宦官的势力对抗内阁那些人,他们也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宣宗时期,已经出现了票拟,也就是可以先让内阁的人代替皇帝进行回复,最后在让皇上批准即可。 如果是十分紧急或者比较重的的事情,皇帝与内阁的人一起商讨。也就是在宣宗时期,内阁已经可以开始参与国家大事了。但是后来为了压制大臣的权力,如果不是当面商讨的事情,必须得由皇帝红笔批示,皇帝红笔批示代表同意,之后就可以执行了。

4、明英宗采取的对策

英宗时期,因皇帝年纪小, 票拟的事情就归内阁的成员说了算 。他们几乎是随意票拟,因此国家发生动乱。英宗复辟之后,还是比较英明的,他为了防止内阁专权, 要求内阁的所有决定都要与皇帝当面商讨之后才可以。

5、孝宗采取的对策

孝宗几乎把所有大事都交给内阁的人来处理了 ,不管大臣怎么建议,但他都是很少当面与大臣商讨国家大事。

6、武宗采取的对策

武宗时期, 内阁的权力更大了,几乎到了可以随意改圣旨的地步, 宦官参与朝政,甚至有的官员把国家大事拿到家中商讨,简直是荒唐至极。

丞相这一职位自出现之后,相权与皇权就一直处于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既相互需要,又相互压制,甚至于有时候相权高于皇权,这是所有皇帝都忌讳的事情。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这一矛盾才最终解决,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原本是为了加强皇权,使得皇权独揽与皇帝一人之手。但是解决一个矛盾,又会有新的矛盾产生,朱元璋的的后代们为了缓解政务压力所采取的对策,好像与朱元璋加强皇权的初衷背道而驰,最终皇权还是被内阁的人以及宦官分割。 虽然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但是废除丞相还是给明朝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