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兮明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皎皎兮明月

初秋夜,一轮弯月高悬,幽远清亮。春光早逝,秋意并未阑珊,月华如水。月光从窗帘的缝隙中洒进来,一点点淡淡的,泛着冷色的微光。索性拉开窗帘,让整个月光倾泻而下,人,则完整沐浴于秋月之中。脑海中浮现起悲秋之言,心中却无半点忧伤,“春花秋月”——我们皆不是李后主,只闻秋月之美,“何时了”至哀之境荡然无存。

月的微光中,眼前人影绰绰。

柳树下,明月前,恋人焦灼的等待,喜悦的相逢,那是属于月夜的独有浪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时心事,第一美好,当属于爱情。月亮第一次在诗歌中出现,便是与爱情有关。

《诗经·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你瞧,月一出场,便是皎洁如兮,美人伴兮,思念明兮。望月思美,望月动情,望月怀人。

你读——“月”,唇稍撮,前凸,发出声音来,这是一种幽深绵软的音调。不同于带“ɑ”的声音,响亮豁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yue”音素里本身包含的便是一种幽微的情绪,一种细密的情感。于是,国人爱情的那份隐幽含蓄常与月同心并行。恋爱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水到渠成时,一句“花好月圆”便道尽人间圆满事。

月属于清冷幽静的夜晚,于是,不仅仅爱情,各种压抑的情感会在月夜开始泛滥,渐成洪涛满胸。“举头望明月”稚子可诵,亦可解,诗人是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千百年来,说“月”便是离不开绕不过思乡之意。“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月,于国人而言,早已成了家的指代,幽月当空,一抬头,便是看到了自己那颗思乡的心,早已高悬夜空,可昭日月。月夜忆舍弟,月夜忆乡人,思妇望月愁满腔,长相思处总是月夜起,越难尽。

月,是属于幽微深思里,细密的心绪。万籁俱寂的夜晚,一轮清冷的月光照下,幽凉,清亮,外物顿远,心思漫怀。所以,“月”触动着国人内心深处最真实最深远的思绪。

在每一个月下独思的人眼中,月是有情的,是最值得托付的知己,或者说,月,是世人心中最后的知己。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李白心中,虽“月既不解饮”却依然“相期邈云汉”。即使月不解我心,但月依然是最后可值得托付可值得信赖的密友。于是李白将一腔深情付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且将愁心交于月,一并带给王昌龄罢!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深处的王维,世人皆醉,唯有明月知我心。谁解心中愁,谁了心中恨?谁知心中苦,谁知心高洁?唯有明月相知罢。

月如君子,皎皎兮高洁如斯。世人何以将一腔真情一身风骨托于明月?月,高洁如斯,清淡如斯,不争,不惧,不变,不改,千年如一,圆缺有律,不以物喜,不为己悲。

月,皎皎兮!清风朗月便是风骨所在。于国人而言,月亦是美好事物的代表。月的第一次出场,便关乎着美人。月之皎洁,如美人之娇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此美景,唯有明月清泉相互映衬。有月如此,分离亦不再伤痛刻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早已知晓,同在一轮明月下,分别便似犹在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圆总是同欣赏,隔千里又何妨?

明月,还藏着更幽深的意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在王安石的心中,已成知晓自己抱负的知己,只待相照返还之日。

失意时,幽月在空,如良朋在伴;隐居时,月亦懂我,如知己相携;愤慨时,月仍在,一腔幽亮,清凉以护;孤独时,哦,你抬头,月一直都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翻遍“皎皎明月”的诗篇,原来,月在我们心中,是那样圆满,那样高洁,那样清亮,数千年来,皎洁依然,清亮依然。

月是翩翩君子,他在你每一个或喜悦或失落的刹那,抚慰你,陪伴你。

月是至情密友,他在每一个你最清冷最清醒的灵魂深处,注视你,接纳你。

月,在你我心中,是最隐秘的良友。

窗外月华璀璨,我心澄明一片。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