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32章:知止不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老子在上两章具体谈兵论战,俨然一个军事大家在侃侃而论,以致于后世解读之人,误以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这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这种解读,犹如盲人摸象,抱着大象的腿,颇为自得地说:"卧槽!这就是大象的模样啊!"

勿庸置疑,《道德经》是一部哲学思考书,是启迪人们智慧的。因此,他往往对人类社会生活中具体现象进行辩证阐述之后,便又立即跳出这些个圈子,回归到"道"的虚虚幻幻之中,一时又朦胧起来.

这并不是说老子善于装神弄鬼,而是他时时刻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道"的存在和它的作用。本章就是老子又开始"坐而论道"起来。

原文:

1.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直译:

1.”道“是无法用名字命名的,它是朴素的。虽然小得无法用肉眼看得到,但是天下没有谁能够使它臣服自己。诸侯君王若能依据“道”的本质来治理天下,万事万物自然归顺于他。

2.天地相互结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需要命令它,它就自然而然自然均匀(撒向大地)。

3.开始制定各种制度时,各种名分也就确立了。名分一旦确立,人们就可以知道如何适可而止,都能做到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发生危险。

4.“道”为天下所归,就像一切河川溪水都融于江海之中。

我解我读:

1 .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纵观《道德经》的每一章节,不仅语言艺术臻于完美,其实,在文章结构上,也是小巧精致。比如,本章就是一种总分总的结构。

开篇就是论”道“。言”道常无名”。这与《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相一致的。

而“朴”,又与“朴散则为器"相呼应的。然后论述这种道的具体表现,所谓侯王用之,天下自然宾服。又用天上普降甘霖,万物同等受惠作比,更进一步形象化。

最后再总归到道的作用,犹如百川归于大海,总之,世间万物都遵循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的。

尽管说得仍有些玄乎,但有前三十章的垫底研读,故也不那么神秘了。我们反而能逐步适应这种论述方式,并且从中获取语言美结构美的享受。

2 .

也可以这样认为,道,就是一只无形的上帝之手,把一切都调理得顺顺当当,妥妥贴贴,人们一心向道,一心求道,并按道的冥冥暗示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就行了。

不需要鸡争鹅斗,动刀耍棍,脸红脖子粗去抢去谋去费尽心机。因为道的框范作用,将什么事都设定有上限下限,所以,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知止不殆"。

这个“知止不殆",便是本章的核心。其实,这与前面的“功成身退"是相一致的,也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真理再向前迈一小步就是谬误",是同样的道理。还有那些“月盈而亏",“日中而仄",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知止不殆"的道理。

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翻捡历史上的是是非非,从那些鲜活的人和事上来深悟“知止不殆"。

“知止不殆"的事例太多了,古代最著名的有汉初开国功臣张良,在刘邦对他大肆封赏时,坚决拒之,只保留个留侯的虚名,且封地面积也大打折扣,几乎不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

他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后藏头缩尾,是因为他"知止”。他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满腹韬略,只适合于打天下而不适合坐天下。

在和平的环境中,君王们需要诗书圣贤文化去治理天下,不需要兵机权谋行军诡谲再进行争夺。

因为已经达到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用兵之诡道不仅不能用,而且身负军事绝学的人要小心了。往往这号人会被视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而毫不留情予以铲除之。

所以,老江湖张良深谙“知止不殆"的道理,功成身退,乐得个逍遥自在,得以善始善终。

帮助越王勾践报了大仇的范蠡也是如此,他“止”得正当其时。史传这位仁兄不仅功成身退,还拐跑了天下第一美人西施泛舟五湖四海乐逍遥,实在是令人骨折式高山仰止哈。

3 .

"知止",从道的层面上来看,是其本质性要求。它就如一匹千里马不可能一直扬鬃奋蹄永远奔跑下去一般。而大自然万事万物的"过盛而当杀"所体现的也是“道"的巨大作用。

所以,既然‘道"虽小并“朴散为器”并“始制有名”,那么,大家都在这名分的框架内,老老实实循道而为,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成天心猿意马,不守本份,不知止。

这与现代的我们所提倡的干一行爱一行是非常默契的。当然,“知止"在这里体现的是适可而止地“知止"。

你不能太执著于狂热工作,那样也会过度透支体力与脑力的。有媒体经常报道一些企业家英年早逝的新闻。

有的才四十岁左右就英年早逝,着实令人唏嘘不已。因此,"知止"应体现为物欲层面的,而“不知止"应体现为精神层面的,二者交互使用,方能成人生最大赢家。

再反向解读“不知止"。就可看出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汉初三杰韩信被灭,吴越之战,功臣文种的被越王赐死,明初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并大肆诛杀开国功臣,清朝雍正赐死功劳卓著的年羮尧等等,无不昭示"不知止"的后果。

这是对虚名和过度欲望的最严厉的惩罚。从古至今,概不例外。现实生活中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事例比比皆是。

某地一贪官收受了大批量的茅台酒的贿赂,探得被查消息的前夜,为销毁证据,苦干一夜,将每瓶价值两千多元的茅台酒往自家马桶里倾倒。

这简直让那些酒徒们要操起铁锹去刨祖坟了!真是暴殄天物啊!要知今日,何必当初?事到临头,再去“知止",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当然,老子的这个“知止",也得辩证思维去理解,不能盲人摸象,光抱象腿,不摸全身。

有些朋友,年纪轻轻的,就思想僵化,不读书,鲜思考,懒与惰,生生变成了油腻大叔或大妈,早早在人生奋进的路上“知止",这就很悲催了。

我以为,物质和欲望层面上要“知止",而求知求进层面上“不知止",才能正确解读这一章的“知止不殆",并进而指导自己成功构建自身的人生格局。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