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有多厉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2-18

姚广孝,明初“黑衣宰相”,靖难之役主要策划者。《明史》有言:“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朱棣能以一隅之地击败富有整个天下的建文皇帝朱允炆,这之中姚广孝实居首功。

佛门中人追求的应是清静无为,死后羽化登仙,对世间事物都不会有任何的留恋。可是作为僧人的姚广孝却是一个例外,他并没有遵循僧人本该坚持的无欲无求的戒律清规,姚广孝的志向从来都不在庙宇,是在朝堂,他一直都想利用自己的才学,去开创一番不世功绩。

洪武年间,姚广孝途径北固山,赋诗缅怀古贤,抒发志向,诗云: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僧人宗泐听后说:“这岂是佛家弟子说的话”。

姚广孝听后,是笑而不语!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从这句话就可看出姚广孝的雄心壮志,他绝对不甘于只是做一个僧人。

同时,姚广孝游嵩山寺时,相士袁珙见到他说:“这是哪来的奇异僧人!三角眼,形态如同病虎,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这样的人!”,普通人听到有人这般评价自己,说自己嗜杀,跟病虎一般,我想多半会很生气,但是姚广孝并没有,他非但不怒,反而是大喜。为何姚广孝会大喜?那是因为在他看来,袁珙是在夸他,是在说他将来必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刘秉忠是谁?他曾经也是僧人,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大元国号是他取得,元都北京是他规划设计的,元朝官制、朝仪、百官服饰及俸禄也由他订立,可以说刘秉忠就是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由此,本就富有野心的姚广孝,当袁珙说他像刘秉忠,自然就很是开心!

当然,姚广孝也的确是有这个能力去支撑自己的野心。自朱棣起兵始,姚广孝就成为他麾下最为重要的谋臣,是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朱棣渡过难关,直至帮助朱棣完成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壮举,那就是以一隅之地击败拥有全国之兵的朱允炆。

朱棣初起兵之时,在誓师大会上曾突遭“檐瓦坠地”,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檐瓦掉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封建时代,这是属于不祥之兆,对士气的影响是很大的。古人是很信天命的,遇到这档子事,若处理不好朱棣大军随时会面临崩盘的境地。就在这危急关头,姚广孝一句"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将易黄也",就瞬间将大军的士气给拉了回来。

之后,当李景隆率建文军围攻朱棣大本营北平,朱棣集团危在旦夕之时,又是姚广孝站了出来。留守后方的姚广孝是镇定自若地指挥将士守卫城池,是数次击退南军的进攻,最终等到朱棣援军的到来,而后姚广孝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攻,继而大破南军。

1400年,朱棣先是围困济南三个月不下,又在东昌战败,大将张玉战死,这些事情的发生,是让朱棣逐渐丧失对建文军的对战之心。但是,就在朱棣快要丧失进取之心时,姚广孝又再次站了出来,他是极力劝谏朱棣,对朱棣道:“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京师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之后朱棣采纳他的建议,最终成功攻进南京,夺取朱允炆的帝位。

可以这么说,没有姚广孝,就没有日后做皇帝的朱棣。

朱棣的登基,意味着姚广孝完成他了此前的梦想,以僧人之身成为“开国元勋”,入朝堂参与军政事务,成为大明永乐朝黑暗中的宰相。

功成名就后,聪明的姚广孝也深知“开国功臣”自古就不会有什么下场,尤其是嚣张的功臣,更是活不到老!因此,自朱棣登基后,姚广孝是尽守臣子本分,始终不做出有违臣子本分的事情。

当时,朱棣登基后,就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而后又赐他府邸、宫女,但都被姚广孝拒绝,他始终是以一介僧人之身出入朝廷,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是真正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就是在姚广孝这般谨慎的举动下,最终他得以善终。1418年,姚广孝病逝于庆寿寺中,终年八十四岁。

第2个回答  2021-02-21

姚广孝这个人物简直是所有创业者都必须要学习的对象。他的前半生郁郁寡欢,后半生则大起大落,居然能够以60岁的年龄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并且是一个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人当上了皇帝。每每看到这些历史记载,都觉得内心澎湃,都想拜这个人为师。但是后来仔细想想又发现这个人太可怕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才华,但却永远不要学习他的人生轨迹,因为像这样的人物,历朝历代都要禁止。

相信很多人听到笔者这句话会觉得非常愤怒,因为杨广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大师,他的成功无人能复制他的水平,让后人都为之景仰。那么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级别的人物,为什么大家要禁止他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按照学者的说法,姚广孝这样的人物他虽然是一个英雄,但是他却给社会风气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而且这样的人物就是整个社会的炸弹。

之所以这么说姚广孝,其实我们回顾一下这个人的生平就会发现问题。作为一个和平时代里面的读书人,就因为他学的内容不符合科举考试,结果他郁郁寡欢,结果他钻研阴阳五行阴谋之道。有的满腹经纶,以后他在年老之时居然还不罢休,居然还想要掀起更多的风云,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居然去寻找朱棣,而且怂恿这位诸侯王造反。虽然我们作为历史小说来看,那真的过程太过于精彩,是一个创业者的辉煌之路,也是大器晚成之路。

但是我们如果坐在太平盛世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个什么东西呢?太平年代大家安居乐业,结果就因为一个人考试不中,就因为一个诸侯王没有得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居然要让全天下人陪葬。虽然未来他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天下,但是,站在那些战斗而死的平民来说,他们又有何罪过呢?他们为什么要付出牺牲呢?因此很多学者非常的欣赏姚广孝,但是对于姚广孝这个人的行为却是高度的反对。

其实我们后来看一下朱棣的行为举止也能看出来,当年姚广孝帮助他走向成功,结果朱棣处处防着姚广孝,并且严令禁止社会上再出现像姚广孝类的人物。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希望一个太平盛世,所有的人都希望整个社会的趋势随大流,而不是跟着一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和平年代,大家会老老实实的生活,大家不愿意战争,也不想跟随所谓伟大的理想。

但是这个社会总会有像姚广孝这样的人物登场,因为自己的理想因为自己的野心,结果在和平时代掀起一轮所谓的改革,最终虽然成功了,但那毕竟只是个例,大部分时候都是搞得天翻地覆。所以大家对于姚广孝的印象,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这个人很伟大,但这个人也很可怕,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知识和人生阅历,但千万不要学习他的行为。毕竟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面稳定还是第一要义,个人的意志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与安全,这样的社会还是要克制一下。

第3个回答  2021-02-16

姚广孝辅佐朱棣成大业,还需要有多厉害?

《明史》对姚广孝的评价是:“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他的一生及其在“靖难之役”中所为,我认为应摆脱世俗的观念,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姚广孝是一个身着僧衣而胸怀治天下大志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杰出的贡献。

雄心壮志

姚广孝生于历代行医之家,14岁时剃度为僧,法名•道衍。他曾“事道士席应真的阴阳术数之学”,“悉读兵书”,学识日益长进。

姚广孝虽人在寺院而心系尘世,日日思虑“山河社稷、国土人民、君臣父子相生相养之事”,反对“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的悲观厌世论调。不甘伴古刹青灯度过一生。

他曾登京口北固山即景赋诗怀古:“肖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直抒其极自负之雄心和亟待奋起的愿望。

才遇良主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是佛僧,他即位后大力提倡和护持佛教,对僧侣有偏爱之心。洪武十五

年(1380年)马皇后去了,各路藩王奔丧京师,太祖命选高僧侍奉各王诵经荐福,有人向燕王朱棣推荐姚广孝。朱棣这一年23岁,“貌奇伟”,“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数练兵出塞”。

他身负镇边重任,极有作为,对皇位早有觊觎之心,此时也在寻找能助他夺位的能臣。两人一见如故,跟朱棣一起回北平。从此,他紧随朱棣,开始了他一生际遇中最重要的转折。

朱元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把几个儿子分封到边境重地。他曾申谕诸王“惟列

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以避免分裂割据。

然而这种规定是无济于事的。“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都是“据名藩、控要塞,以分制海内”。尤其北方几个要塞诸王如西安泰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及北平燕王等,他们在边境筑城屯田,督造军器,训练将兵,其势力膨胀,对中央构成了极大威胁。其中尤以朱棣为最强大,他驻守北平,拥兵十万,车甲无数。

靖难之役的关键人物

洪武三十年(1398年)朱元璋离世,朱允炆继位。他深知诸王各拥重兵是灭顶之灾,便和大臣齐泰商计削藩之事。

相继废除了周、湘、代、齐、岷五王,后派兵进驻北平,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与朱允炆矛盾不可调和。姚广孝看时机已到,“遂密劝成祖举兵”成。是年七月朱棣以“奉祖训、清君侧”为名,誓师北平,“靖难之役”开始。

姚广孝是“靖难之变”的关键人物,其活动贯穿了战争的全部过程。其作为可表现为三方面。

    极力敦促朱棣巩固北边重地而建立一个夺取胜利的坚实后方根据地。帮助朱棣集结起兵“靖难”的军事力量,做好战术充分准备。广孝在“靖难之役”中,运筹帷幄,决策进退,对朱棣的最后取胜起了关键性作用。朱棣的后方基地是北平,而进攻目标却是京都南京。因此,朱棣带兵转战中原之时委托广孝守北平。姚广孝在北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朱棣率兵围攻济南,三月不克,广孝即“驰书"说:“师老矣,请班师。”于是朱棣带兵回北平休整,与广孝再策划进兵之计。双方激战3年之后,燕军虽所占之地不多,但南京却是必占之地。

姚广孝认为作战双方是太祖子孙叔侄,战争是争夺皇位,其结果与人民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时“四方人心多所观望,惟视金陵成败为向背耳。”因此一旦攻下南京便大功告成。姚广孝与朱棣制定进攻策略:在进攻南京途中“毋下城邑,疾趋京师。”燕军大举南进,“连败(敌)诸将于测河、巫壁,渡江入京师。”南京被燕军攻破,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位,为明成祖。

综观“靖难之变”全过程,朱棣之所以胜利,固然与他的卓越才能有关,但姚广孝以其高超

的谋略、出众的才华辅佐也起了关键作用。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

连朱棣也赞叹广孝说;“朕若非少师默运神算,何得天下大统? ”

刚哥认为,在明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重要角色,但很明显他是对明代历史发展“提供新的东西”的历史人物。


他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兼通佛、道、儒的政治家、思想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抓住历史的机遇,以他卓越的才能及其顺乎潮流的政治主张,辅佐朱棣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对明代历史向前发展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21-02-16

姚广孝是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僧人,精通三教。他一生中的最大成就就是帮助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王位。

在十几岁的时候,姚广孝就剃度出家做了和尚。随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姚广孝仔细的钻研佛法,学习了风水学,成为了民间的一位隐士,甚至被很多人看成了和诸葛亮、刘伯温齐名的"仙人"。

当年,朱棣在做燕王的时候,一次率军征战北方,经过北京平县的龙母庄的小村落时,全村人都在办喜事。朱棣感觉很奇怪,明明不是黄道吉日,为何要在这一天办喜事?

老百姓当时不知朱棣身份,就对朱棣说,我们村中有一位神机妙算的僧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说今日是黄道吉日,万世太平!结婚的好日子也是他给算的。

这位和尚就是姚广孝。姚广孝被叫到朱棣的面前,问他为何挑选今天办喜事?姚广孝说道:"我知道今天不是黄道吉日,但我算出今天必有贵人路过此地。"朱棣自己身份被识破,意识到姚广孝必是非同寻常之人,便以诚相待,将姚广孝请回了燕王府,以便日后辅佐自己。

后来,朱棣登上了皇位,开始了迁都的计划。古人讲究风水,对于帝都更是如此。姚广孝在帮忙建好地都之后又受命帮助朱棣选择合适的陵墓地址。当时有人向朱棣推荐了北京昌平城北方的开阔地带。这里四周有群山包围,背靠天寿山,坐北朝南,旁边还有潺潺河水流过,确实是一款风水宝地。

朱棣又询问姚广孝的意见,朱棣问道:"选陵候,你通宵天文地理,能预算后事,你算算这块墓地,可以埋葬我大明朝的几代子孙?"

姚广孝自然能算出明朝的命运,但是说出真相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便对朱棣说出四个字"万紫重孙"。朱棣听闻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将周围的80里为皇家园寝,这也就成为了后世的明十三陵。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历经万世,明朝在经历了267的历史后被覆灭。

有后人想起姚广孝的这句话,才明白这是一句隐语。"万紫重孙"是在告诉明成祖朱棣,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明朝就灭亡了。可惜,明成祖朱棣当时并没有听出这句隐语的意思。

第5个回答  2021-02-18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 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作为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僧人,他出名的地方不在于广施佛缘、诵读佛经,而是思虑山河社稷、钻研佛法道学,成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关键性人物。

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去世了,朱元璋遍寻高僧以随仕诸王,以此道衍和尚认识了燕王朱棣,并且相谈甚欢。朱棣本就觊觎皇位,姚广孝的专业就是权谋机断,当朱元璋逝世后,朱允炆当上了皇帝,并且实行削藩。姚广孝每天游说朱棣造反,并且为这次造反取了一个很响的名“奉天靖难”。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朱棣坐上了皇位,通过造反能当上皇帝,难度可想而知,正是姚广孝的出谋献策才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姚广孝14岁那年,出生于医药世家的姚广孝剃度为僧,可他跟普通吃斋念佛的僧人却并不一样,这些僧人心中静如止水,与凡尘俗世早已切断了来往,而姚广孝恰恰相反,虽然人在寺院之中,心中却怀着天下社稷,他渴望成就大事,成为时代浪潮中的主人,肆意挥洒自己的才能与野心,不甘心只在这一方古寺中度过余生。

在新帝继位之前,朱元璋早就预料到各个藩王手握兵权注定会给明朝带来灭顶之灾,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了消除这种隐患,相继废除了五位藩王,而后派遣军队驻扎北平,削弱燕王朱棣实力的信号早已凸显。眼看着双方矛盾激化,在姚广孝一再的劝说下,朱棣最终不再忍耐,在北平誓师,以“奉祖训、清君侧”为名发动造反,史称“靖难之役”。朱棣虽在姚广孝的建议下建立了坚实的后方根据地,做好了各方战略准备,但明朝的大部分疆土仍处在朱允炆手中,长此以往的消耗下去燕王必败,姚广孝此时拿出了一个新的战略,他劝说朱棣与其四处征战攻击那些防御力量坚固的城池,不如率领一干轻便的军队绕过他们直取京师。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