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呀??

西王母是西方的神么?

第1个回答  2019-07-30
关于牛郎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岐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这一节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
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第2个回答  2019-07-23
牛郎织女神话最早可以追溯到《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把星座作了初步的拟人化,但仅有譬喻,而无故事。
故事的轮廓出现在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纡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个故事已经和后世传述的牛郎织女神话的终局大致吻合了。其中“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二语,仍是沿袭《诗·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的意思而来,而所表现的织女的悲苦心情特为鲜明。
西王母不是西方的神。
第3个回答  2019-07-21
最早出现在《诗经》。

“牵牛”和“织女”最初携手出现,是在《诗经》里。《小雅·大东》里有这么一段: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在这短短几行诗句中,后世“七夕”故事的几大元素:织女、牵牛和银河,悉数登场,但彼此之间还并没什么关系。牛郎和织女之间的婚姻,那是后来的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哪里来?这就得从古人观察星空的目的说起了。
跟现代人不同,古人对天文学的研究,基于非常实用的出发点:为了确定时间和节令。“织女”这颗星,被记载在《夏小正》里,这是一篇关于月令和农时的文献,因为非常古老,判断节令的手段还很原始,混杂了天象和物候。
有学者认为当织女星指示七月到来的时候,也是妇女们应该开始纺织工作的时候,这颗明亮的星星由此也就成为了纺织工作的“代言人”,有了“织女”的“人设”。
同样是因为牵牛星位于织女东侧,隔着银河每天“追”着织女东升西落,才启发人们把这两颗星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在汉武帝时代,七夕成为了一个国家法定节日,不过跟爱情传说没什么关系,人们在这一天晒书、晒衣服,陈设瓜果和“乞巧”。
乞巧跟织女的职司有关,七夕这时候正是瓜果成熟的时节,牵牛星东侧有“瓠瓜”“败瓜”两组星座,看到它们出现在星空中就该收获瓜果,晚了就会烂掉,所以陈设瓜果的习俗也跟节令有关。
后世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传说,要到了南朝时期才会定型,在随后的宋元时期,衍生出种种大同小异的分支传说。
据史册记载,汉武帝修昆明池训练水军时立牛郎织女石刻
随着天文学和计时工具的发展,人们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关注已经不再有实用的意义,七夕也脱离了提示岁时的功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民俗节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