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校大学生创业 挎着书包当起了"老板"(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7
共同探讨公司发展理念

和客户洽谈 郭宝平 摄

一旦走出象牙塔,就要直面激烈的就业竞争,敢问路在何方?天之骄子是否该早做准备?一些在校大学生毅然踏上“创业”之旅。

因为年轻,所以在校大学生做事更投入,更有激情,更善于纠错和学习。他们不但年纪轻、文化素质较高,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这就是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创业的本钱。

智者善假于物。大学生创业,无论是在校的还是已经毕业离校的,其创业和经营的过程都离不开外界的支持。

创业要有充分的准备。据辽宁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介绍,为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我省部分高校已在大学课堂上开设了创业课,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加强创业训练,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创业需要理智而不是冲动,需要冷静而不是狂热。如果缺乏成熟心态、缺乏长远目光、缺乏市场经验,在校大学生在创业的路上恐怕也走不了多远。

在校大学生的主业是学习,既然在肩负着学业的前提下创业,就必须解决好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
就业难激起学子创业豪情

又是一届毕业生,又是一批应聘者。

毕业生“赶场”似的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招聘会,甚至个别人已向一家家用人单位投了上百份简历,工作仍然没有着落。大学生“就业难”有目共睹,在校大学生也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一旦走出象牙塔,就要直面激烈的就业竞争,敢问路在何方?天之骄子心存疑惑:“我们是否应该早做准备?”于是,先行一步的在校大学生毅然踏上了“创业”之旅。他们身边没有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范例可以借鉴,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没有充足的工作时间,没有丰富的人生历练,尝试一段时间后,由于学业和创业不能兼顾,中途退出者、失败者、一蹶不振者不乏其人。一位大学生戏言:“大学生就业难,创业更难,在校大学生创业,难上加难。”

不过,敢于“吃螃蟹”的大有人在。

6月23日上午9时,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国际会议厅里隆重举行了“后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暨《HELLO》DM杂志首发仪式新闻发布会”。

这是一家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公司的办公地点就位于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新闻发布会后,记者专程参观了这家公司。办公的地点很简洁,一切都是按照降低成本的考虑来布置的。除了开放式办公的格局有点公司的样子外,其他好多东西更像是一间教室。“办公室”是分别写在白纸片上的三个天蓝色的美术字;“后天传媒———高校营销推广专家”的字样也是写在纸上又贴在墙上的;像这样,墙上还贴了许多鼓舞士气的话。置身其间,一股在校大学生蓬勃的青春朝气扑面而来,让你很难不被他们创业的热情所感染。

许多大学生早在参加高考阶段就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大学就是我最终的目标吗?如果是,那么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之后,我又该干什么呢?”沈阳后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沈阳师范大学的三年级学生黄更灿也想过这样的问题,那时他就觉得自己应该“当老板”,创出一番事业。

和黄更灿一样,公司总经理陈建锋也是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三年级的学生。还有一年陈建锋就要毕业了,由于学的是非师范类专业,他对自己的未来也进行了规划和思考:将来是找家外企打工,还是自己创业?是否该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用与世界接轨的知识创办与世界接轨的事业?陈建锋选择的是创业,而且没等到毕业他便提前采取了行动。

公司创意总监王佳彬的父母都不支持他这么早就去创业。在他们看来,父母给儿子安排好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彬彬以后干什么工作根本用不着他自己担心。”可王佳彬却坚持要自己创业,因为,未来的路无论有多艰难,他都想自己去闯!

黄更灿、陈建锋、王佳彬、赖若希、伊天娇、陈铮等人组成了“后天”的核心创业团队,他们对“后天传媒”的未来满怀信心:“三年后,公司要在市府广场旁边的大厦里办公;五年后,要在上海成立公司总部。”

大连大学“工作室”里的在校大学生

向顾客介绍自己的产品——— “梦幻水晶”

青春栉风沐雨增长才干

社会上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持反对态度和保留意见的人普遍认为:在校大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承担创业的各种压力。如同老话说的那样:“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还是等完成了学业再创业吧!

年轻是在校大学生最鲜明的特点。不过,试图判断一个人到什么年龄才能创业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社会中敢于创业和能够创业的人,从来都不会占到绝大多数,许多人一生都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同样,一个人若是非得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创业,那得错过多少成功的机会?

因为年轻,所以在校大学生做事更投入,更有激情,更善于纠错和学习。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在创业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健全心智的。他们不但年纪轻、文化素质较高,还具有较强的创新和探索精神,这就是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创业的本钱。

7月10日下午,刚刚参加完本学期最后一门课程的考试后,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一年级的学生程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每个人体内,都潜藏着一种力量,它可以促使你成为自己梦想的人。从去年9月踏入辽宁师范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程帅就注意到校园周边经常贴着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招聘广告。别人不屑一顾,他却逐个阅读、认真比较。大一的课程不难,一些同学课余时间打扑克、上网、谈恋爱,程帅却不这样。他课余不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还派发广告传单,出售电话卡、充值卡,一边做事积累经验,一边熟悉大连市的社会环境。

在校大学生创业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的爱好,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秋去冬来,不到半年,程帅已对大连市的青泥洼、和平广场、西安路和奥林匹克广场这4个商业区了如指掌。寒假前夕,程帅终于在大连市西安路的罗斯福国际中心一个商场里发现了商机。为迎新年,商场在一楼大堂临时设立促销的“花车”,“花车”柜台正对外招商。逢年过节,市民肯定会对民俗工艺品更加偏爱,想到这儿,程帅果断租下了一个柜台,开始经营烫画葫芦,并利用寒假时间自己每天站柜台。

创业仅有兴趣仍然不够,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经商就要对市场行情心中有数,对社会和大众消费有一定了解,完成从“爱好”到“事业”的蝶变。确定经营方向前,程帅已做了充分准备,还联系到大连市手工制作烫画葫芦的艺术家胡曦冰,在大连市范围内为其代理销售烫画葫芦。同时,程帅通过看书和上网查资料,对民俗文化知识“恶补”了一番。

当他站到柜台前时,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顾客提出的所有问题,他几乎都能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在为对方介绍相关民俗知识和传说故事的时候,身为辽宁师范大学电视台新任男主播的程帅总是笑容可掬,满腔热情。

顾客是开车来的,他就着重介绍烫画葫芦上保平安的寓意;想买回家里的,他着重介绍烫有钟馗的葫芦;顾客说自己是做生意的,他就着重介绍文财神范蠡的图案;买者嫌贵,他会着重介绍葫芦的产地远在山东,多少只葫芦中才能挑出一只符合加工要求的葫芦,每只葫芦纯手工制作要经过打磨、烫制、上漆等多少道工序,耗时多久……他的描述是那么详实可信,让人增长见闻的同时,也觉得这烫画葫芦真是物有所值。一名男子听了他的讲解后说:“小伙儿你太热情了,介绍的太好了。本来我没想买,大的太贵,你给我拿个小的吧!”就这样,烫画葫芦摆上柜台的当天营业额就达到了1600元。

今春开学后,程帅已在大连市的商场里正式有了自己的民俗工艺品专柜,平时雇一名店员卖货,自己只在周末休息时去照顾一下生意。私下里同学们不叫他的名字,都喊他“程老板”。

沟通争取外援贵在真诚

既然选择了创业,就不能轻言放弃。当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办?是坐以待毙,还是转身求助?如果求助,在校大学生该向谁求助?

创业之路艰辛曲折,对于身在校园缺乏社会经验的学子来说,创业更是难上加难。其中,社会经验不足和资金缺乏是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在校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创业时遇到资金困难,许多人会向家长求助。而辽宁师范大学的董琳想到的却是向国家政策和老师们求助。

在辽宁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创业中心”,记者见到了大连科信化工有限公司法人董琳。她是在确认考研的路子走不通后,才决定创业的。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曾指导部分大学生组成团队,编制了一份创业计划书,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并捧得银奖。董琳并非团队成员,却想到要激活这份计划书,把“纸上谈兵”变为现实。

为此,她和同学张雷征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后,以这份计划书为蓝本,提出自己的创业计划,由于家境一般,两人各自只筹到5000元创业资金,资金不足,怎么办?他们先是争取到了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4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随后鼓起勇气,向老师们求助,并进一步表达了将来要为老师们转化科研成果出力的长远打算。学院里4位老师被她的真诚打动,毅然筹集了6万元钱,为他们成功创业奠定了基石。董琳激动地告诉记者:“创业的蓝本是同学们弄的,创业的主要资金来自国家和恩师的支持,就连做的第一宗大‘生意’也是为我们学院采购化学药品和仪器。因此,我一直是怀着感恩之心在做这件事情。”

智者善假于物。大学生创业,无论是在校的还是已经毕业离校的,其创业和经营的过程都离不开外界的支持。两年前,大连大学的朱旭和瞿秋石等5名同学穿着汉服走上大连市的闹市,心里只想为汉服文化礼仪做点事,结果人们的反应褒贬不一。后来,他们决定组建桑林织造汉文化推广中心时,就吸取教训,事先争取到了大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支持。艺术家协会的汪老师和刺绣协会的解老师为他们制作精良的汉服,成了他们坚强的后盾。而后他们又借助大连大学的创业大赛的平台,进行销售实战。半年多的时间里,该中心销售出近50套汉服,销售总额逾万元,在学校的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外界的支持如此重要,沈阳后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业者们感触颇深。据公司执行董事黄更灿介绍,公司是今年1月21日注册成功的,当时面临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当他们找到学校领导提出在校内租用办公地点时,校领导乐呵呵地告诉他们,学校正准备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后天传媒”可以到基地来办公,一分钱房租也不用交!提到新闻发布会,黄更灿更是深有感触:“这次开新闻发布会时,学校不但邀请到了相关方面的领导,还在校内给我们提供发布会场地;校团委、宣传部的老师们出面邀请新闻单位……要是这些事换我们自己去办,不但可能人请不到位,费用也会是个大问题。”

创业热象牙塔里积极备战

创业要有充分的准备。

据辽宁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介绍,为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我省部分高校已在大学课堂上开设了创业课,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加强创业训练,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比如大连大学就树立“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文化理念,从战略的高度构建起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在辽宁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指点下,在高校暑期放假前夕,记者专程赶赴位于大连市开发区的大连大学。据大连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谢晨曦介绍,大连大学从教学体系上抓创业教育,早在2003年就为学生开设了包含创业内容的就业指导课,同时以工作室和各类创业计划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高创业素质,培养创业能力搭建平台。学校还设立了专项教育经费,2002年以来共投入300多万元,用于资助大学生创新立项、参加工作室和各类竞赛活动等。

7月11日中午,记者从该校素质教育基地四层的“工作室成果”展区开始参观,该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洪和边走边介绍:“十年前,在我们电教楼的一个小屋里,美术学院的一名老师带着一群大学生成立了摆渡者工作室,那就是我校历第一个工作室……”

大连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大连大学博物馆馆长关浩教授说:“工作室是自发产生的。学生有这个想法,老师有这个创意,老师带学生一块研究项目,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好。后来学校发现这个苗头以后,认为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于2000年开始推广工作室这种做法。很快,工作室就成了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前沿阵地。”

2000年上半年,大连大学零点艺术设计工作室应运而生,团队的核心人物是大一的学生阎守纯。工作室模拟广告公司的运作接手一些工作,团队中的学生一起研究完成,必要时请指导老师出谋划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大三下学期,阎守纯便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广告公司。

目前,该校已建成100多个大学生工作室,分布于各教学单位、研究机构、机关职能部门,长期参加活动的学生约4000多人,百余名教师参与指导,其中有50%以上依托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科研基地。

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们通过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锻炼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创业素质,也取得了一些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许多学生把工作室当作走向社会实战的演练场,在这里学习到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成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就业和创业的资本和财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