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语普通话只有四种声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31
声调(tone)是附着在音节上的,具有区别意义的超音段(supasegment)部分。主要特征在于其音高变化。
汉语普通话
有四个声调,分别用
阴平
55、
阳平
35、上声214、
去声
51来表示。(思考:轻声是不是声调)
调值

调类
。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读法,用
五度标记法
来表示,上面的55、35、214、51就是调值。调类是声调的分类,分类的方法跟传统的
音韵学
有关,上面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调类。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同样是阴平在不同的方言里面读的可能很不一样。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调类。
的声调是怎么来的。

中古汉语
而来。中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上去都是纯粹的音高变化;
入声
不仅有音高变化,而且有音节上的变化。注意,中古汉语没有阴阳之分,普通话没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主要概况而言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况,不能反映全貌,大致而言:“平分阴阳、浊上变去”的意思是:由于
全浊声母
的演化,使得原来全浊声母的字从
平声
分化为阳平(第二声),从上声归并到去声(第四声)。“入派三(四)声”的意思是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其中,全浊声母的入声也是归到阳平的。其他的各有各的规则,不细说。
举例:
盘,中古汉语属平声,声母是并母[b],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平分阴阳)
蛋,中古汉语属上声,声母是
定母
[d],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入去声。(浊上变去)
学,中古汉语属入声,声母是匣母[ɣ],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
入派三声

由此可见,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

汉语方言
中,情况变化比较复杂。汉语方言声调最少的
只有两个

焉耆
话),最多的可以到12个(某些地方的),其中大多数的声调是在4到9个之间。典型的比如
闽语
,有八个声调。即是中古汉语
平上去入
全部分为阴阳,阴平阳平阴
上阳
上阴去阳去音入阳入。都是由全浊声母消失而导致的。注意这里不同调类的调值跟普通话很不一样。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
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我们有足够的文字资料去记录当时的语音情况,而从
上古汉语
到中古汉语我们缺乏足够的文字记录去分析。这时候采取的是
历史比较法
,从方言、域外方音(韩语、、
越南语
等)、
汉藏语系
的其他语言(藏语、、壮语等)去推测
上古音
是怎么读的。从其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声调的变化情况。
我们看到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入声的变化是典型的例子:韵尾的消失造成了声调的变化。而上声、去声也可能有类似的过程。关于上古音的说法有很多,争议也比较大。举一个说法是,*-s是去声的来源,*-s的意思是原来的语音中有s尾音,后来s脱落,变成去声。比如说大,它的拟音是das;命,拟音是mrings。这些在域外方音可以得到印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