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溪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三峡的历史

据古人类学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已有人类祖先的遗迹。

巫山大庙区龙骨坡发现的三峡人类化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亚洲古人类起源地之一。至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即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

三峡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已相当活跃。位于库区境内的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忠县及丰都等地,均发现了当时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

早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瞿塘峡东口的大溪镇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公元前22世纪末、21世纪初至公元前22年,夏、商、周、战国时代。

三峡地区曾为“九州”的深州、荆州之境。是古时巴、楚氏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

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巴族首领建都于江洲(今重庆市),成为当时巴国军事、文化中心。至西周晚期,据考证当时楚国的西南境已延至巫峡东段的香溪河流域,亦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氏族部落。

因此本地区现存一批商周时代的遗址,如秭归树坪墓群、牛口墓群、天登包墓群、云阳故陵楚墓、涪陵小田溪墓群等。 秦汉时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本地区为益州巴、巴东二郡,荆州南、宜都二郡所辖。

这时期本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现存大部分墓葬群都迄于这个时代。而且还保存了汉代墓葬制度的地面遗物忠县二阙。

魏晋时代,本地区曾为蜀汉、东吴辖区,仍属益州巴、巴东二郡,属荆州建平、宜都二郡辖,西晋初,巴、巴东二郡改隶梁州。公元304年,巴氏族领袖李雄称成都王,二年称帝,国号成。

公元338年其侄李寿改国号汉,辖今四川东部地区。公元347年,桓温灭成汉,穆帝建东晋,至东晋末,本地区共设巴、巴东、涪陵、建平、宜都五郡。

巴县华光墓群为代表的晋代遗物是了解那个时期最好的历史遗迹。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混乱。

南朝萧梁,本地区曾设楚、信、荆、宜、万五州。北朝西魏又设楚、信、荆、拓、通、开、临江七州,至北朝北周,又增南州,共设八州,十几郡,下置二十县左右。

现存南朝忠县象鼻石崖墓群为代表的墓葬是那个时期的遗存。 隋开皇元年至三年间(公元581~583年),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统县。

本地区设信、临、渝、荆、南、陕、开等州。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郡、县二级制,下置巴东、临江、夷陵、涪陵等郡。

现奉节县白杨沟墓群、宅坪墓群中均为隋代遗物。 唐贞观年间全国实行道、州(府)、县三级制,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开元十五道,本地属隶山南东道,下置渝、涪、忠、开、夔、南、归、陕七州及云安监。

唐朝经济繁荣鼎盛,因此大量地面、地下文物都始于这个时期,以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为代表。 北宋废道为路,南宋沿袭,本地区属夔州。

下设大宁监、云安军、咸淳府、重庆府、直隶夔州路,另设涪、归、开、夔各州和巴东安抚司,石硅安抚司。本地区保留了当时大城市、早期工业遗址(窑址、冶炼址)及地面石刻。

元废军、监制改省、路、州、县四级制,本地区属四川行中书省夔州路、重庆路及湖广行中书省峡州路。元末明初(公元1361年~137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建都重庆。

重庆弹子石大佛是当时的历史遗存。 明废路改府,省州改县。

本地区设重庆、夔州、宜昌三府、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因秦良玉抗元有功,另设石柱宣慰司。崇祯十七年(公元1640年),张献忠四川建大西农民政权,大宁隶属,至清顺始三年(公元1646年),大宁始被清统始。

清袭明制。现存大量地面建筑,庙宇、祠堂、民居都是那个时期的遗物。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设四川、湖北省 *** ,推行行政督察区制。

本区隶属四川省第八、九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宜昌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重庆市为国民 *** 陪都,大量遗迹的保存反映了当时抗日救国,革命斗争年代的史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年)后,1953年撤消原行署区,成立四川、湖北两省,该地区置重庆、涪陵、万县、宜昌地区行署。下设22个市县。

1、地形环境库区由丘陵、中低山和峡谷组成,东段为深嵌于巫山山脉中的三峡峡谷,长约160km。西段为四川盆地东部的低山丘陵区,长约450km。

巫山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平均海拔700~800m,长江由西至东又折向东南,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三峡自然景观,亦构成川鄂间的天然通道。长江较大的支流亦分布于此段,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神农溪等地区是史前巴、楚先民修养生息的主要地段。

此库段内分布有7市、县,即:湖北宜昌市、秭归、兴山和巴东县,重庆的巫山、巫溪和奉节县。 自奉节县上溯至库尾地段的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300~700m,在该段内,长江位于盆地底部,河谷形态以宽谷为主,辅以小型峡谷段。

此库段内长江最大的支流为乌江,其它较大的支流有御临河、龙溪河、澎溪河、磨刀溪,长滩河,它们呈树枝状分布于干流两侧。由于两岸河谷地带地理条件优越。

2.彭水的历史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北接湖北,南连贵州。全县辖10镇29乡,共300个村、社区、63万人。境内居住着苗、土家、蒙古、回、仡佬、侗、藏、彝、哈尼、壮、满11个少数民族,2001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9.5%。各民族同心协力,发展经济,为家乡发展奋战不息。

彭水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诞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化”。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镇置涪陵县,北周置黔州费县。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置黔中道于此,并置黔州,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唐、宋两朝,中原纷乱,而黔州独守,社会经济齐头发展。元、明两代,多次“赶苗拓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清 *** 招民垦荒,还民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到清末"舟楫往来,商贸辐辏,百货云集,盐、茶、油、漆、苎麻诸物转运各地,使“彭水财富,甲于酉属”。民国时期,兵匪频仍,人民啼饥号寒。1949年11月16日彭水解放,从此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彭水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3%,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有终年不断流、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流长359.70公里。全县水资源总量481.4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丰富,理论储藏量1070.30万千瓦小时,除乌江外,可开发量4.41万千瓦小时。有野生动物103种,鱼类69种,饲养畜禽品种13个。有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高钙石灰石、盐、铁、钾、铜及部分稀有金属等矿产,其中煤总储量2.60亿吨。

彭水旅游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供观赏研究者达80余处,且多集中在汉葭、郁山两镇;青山绿水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造就了门类齐全的自然景观,其风景名胜多集中在乌江、郁江和芙蓉江两岸。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辉,极具开发价值。

3.鄞江镇的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幅地广大,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一带满目荒芜,称九夷,浙东地方称“东夷”。东海边的宁波,古称“堇邑”之地。据考证:“堇”乃黄土二字之缩写,堇邑二字合称为鄞。

又相传,秦朝始皇帝为扩大疆域,命手下大将,名王鄞,执打神鞭驱山填海,在东海里丢了性命,尸体随着潮涨漂浮到鄞县鄞江来,以后就永远葬在鄞江的水底了。故鄞江和鄞县的命名是为了纪念王鄞,这也属于“齐东野人之谈”,姑且听之罢了。明朝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五行《丹山画泳》:

秦皇神将有王鄞,

驱山塞海溺其身;

葬于水底不填筑,

号作鄞江今见存。

按此据,则浙江省之鄞县鄞江,皆因王鄞也,自是传说之时附会无疑。

东晋隆安四年,即公元400年,东晋大将刘裕(后为南朝宋武帝),戍守句章。时县城地址在慈城南方,岐阳北边的近山渡附近。

东晋隆安五年,刘裕决定迁移句章县城,着令堪舆术道士择选地址。数月后,句章县境内,按四明山峰脉走势,以龙鹳为脉络,依狮凤为屏障(鄞江桥东面的狮子山和凤凰山),采龟蛇为灵气(光溪村的乌龟山和悬慈村的蛇山,龟证长寿,蛇呈龙像),点官池为晶珠。分两溪为经纬,濒鸟山(即凤凰山)为伴,鄞江之滨,与响岩隔江相望的风水宝地,建造新县城,即今鄞江镇为县治之始,其地在鄞东村土名古城畈一带。

隋朝时合鄞县、鄮县、余姚三县为句章,县治沿袭仍设在小溪镇,因镇西隅有山曰它山故史藉又称小溪镇为它山镇。

唐武德四年,公元738年,置明州,州治、县治均设小溪,为州属大镇。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鄮县县治移至宁波三江口,而州治未迁。

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鄮县还治小溪,而州治迁入宁波三江口,尔后小溪镇改称光溪镇。

五代初期,公元909年,县治亦迁至三江口。

小溪镇在历史上作为县治,州治时间长达600余年,作为浙东地区的重镇、大镇,对沟通山区和平原的物资交流,繁荣浙东经济,发挥着重要的集散作用。故鄞江镇有小溪鄞江桥的称谓。

宋时,宁波属庆元路、鄞江镇属县内第三十五都第二图。

明洪武三年,改庆元路为宁波府。

清时改鄞江镇为通远乡。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名鄞江镇。

由于历史的沿革与变迁,东晋隆安年间鄞江镇的句章县城,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其原来的旧址,可能由于水灾和其它原因,只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名称――古城畈,现浙东啤酒厂附近。

隋唐时期,小溪镇再次隆兴。

隋朝前,古代行政编制设为郡、县、亭、里四级。各里设伍,即五户人家设伍长,十伍为里,设里正,相当于解放前的保甲制。十里以上设亭,即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级,其官置设亭长;十亭以上设县,万户以下为小县,其长官称县长,万户以上为中县,二万户以上为大县,中县和大县长官称县令。大、中、小三县其管制均为知县。

前唐时,浙江省设两浙路,省南部与福建交界处称闽浙路,其官置为浙东路节度使和浙西路节度使。其官衙分别设在金华和会稽二地。浙东路在鄞江设小溪镇,后改名为光溪镇,唐朝的镇和现在的建置镇不一样,不是一个行政机构,而是一个部队编制。浙东路节度使下设十九镇,每镇人马其数不等,一般约千余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旅团级,节度使管辖部队约三万人左右。由于军队的屯扎,要适应其上千人的生活军需给养,围绕光溪镇数十里的人民,以生活求利为主要目的,生息地点逐渐向光溪镇靠拢,形成了一个个较大的集市,继而形成了现在的城镇。

4.岑溪发展历史岑溪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呢

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今市境隶属南越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置苍梧郡猛陵县,今市境大部分为猛陵县境。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在今市境大部分地区置永业郡,郡治在今筋竹镇旧县村。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为永业县。 曾一度废县,于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

唐武德五年(622年), 以永业县地置南义州,分置安义(在今市东部)、龙城(在今市中部)、义城(在今市西部)三县,州治设在龙城县。唐至德二年(757年),安义县改为永业县,龙城县改为岑溪县,是为岑溪县名之始。

宋开宝六年(973年),原南义州三县先后并归岑溪县。此后历代除隶属变迁外,岑溪县名及建置基本不变。

1951年和1953年,原属藤县的糯垌、三堡两区先后划归岑溪。1995年9月,岑溪撤县设市(县级市),仍隶属梧州地区。

1997年4月,改由梧州市代管。 至2002年,市人民 *** 驻岑城镇。

辖岑城、糯垌、诚谏、归义、筋竹、大业、梨木、林隆、水汶、吉太、南渡、昙容、马路、樟木、三堡、波塘、安平16个乡镇1个乡。

5.雷波民国历史

民国元年(1912年)设雷波厅行政公署,黄螂为分厅,隶大汉四川军府。

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雷波县,1930年改隶乐山专员公署。 1950年5月解放,同年8月25日,雷波县人民 *** 成立,隶乐山专员公署。

1956年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1958年划出瓦岗、莫红、卡哈洛三个区另成立瓦岗县, 1960年撤销瓦岗县划归雷波县。 2000年,雷波县辖4个镇、45个乡:锦城镇、汶水镇、黄琅镇、西宁镇、南田乡、海湾乡、帕哈乡、杉树堡乡、箐口乡、永盛乡、顺河乡、回龙场乡、溪洛米乡、白铁坝乡、渡口乡、马湖乡、中田乡、谷米乡、柑子乡、双河口乡、罗山溪乡、桂花乡、沙沱乡、烂坝子乡、八寨乡、松树乡、拉咪乡、千万贯乡、五官乡、曲依乡、卡哈洛乡、元宝山乡、大岩洞乡、岩脚乡、莫红乡、坪头乡、克觉乡、上田坝乡、簸箕梁子乡、大坪子乡、小沟乡、雷池乡、咪姑乡、一车乡、巴姑乡、斯古溪乡、山棱岗乡、长河乡、谷堆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7873人,其中: 锦城镇 9748 、西宁镇 13223、汶水镇 9652 、黄琅镇 7011、南田乡 7711 、海湾乡 5970 、杉树堡乡 3505、箐口乡 5797 、帕哈乡 4614 、永盛乡 7495 、溪洛米乡 4366 、白铁坝乡 3813、顺河乡 1956、渡口乡 7136、回龙场乡 5054 、马湖乡 6190 、中田乡 5279 、谷米乡 6018 、柑子乡 2566 、双河口乡 2150 、罗山溪乡 2507 、桂花乡 2986 、烂坝子乡 2335 、沙沱乡 2373 、山棱岗乡 4736 、长河乡 2246 、谷堆乡 2517、八寨乡 4526 、拉咪乡 1551 、松树乡 3016 、曲依乡 3557 、千万贯乡 3251 、五官乡 4411 、上田坝乡 3291、大坪子乡 1497 、簸箕梁子乡 2253、小沟乡 996 、莫红乡 3001、克觉乡 1270、坪头乡 2297、雷池乡 3601 、巴姑乡 2839、咪姑乡 4393、一车乡 3240、斯古溪乡 1705 、卡哈洛乡 5638、元宝山乡 7124、大岩洞乡 1981 、岩脚乡 3481。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 *** 、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雷波县辖4个镇(锦城、西宁、黄琅、汶水)、45个乡(南田、帕哈、海湾、箐口、永盛、顺河、渡口、沙沱、桂花、长河、谷堆、八寨、五官、曲依、松树、拉咪、马湖、谷米、中田、柑子、小沟、莫红、克觉、坪头、雷池、咪姑、巴姑、一车、岩脚、杉树堡、溪洛米、白铁坝、回龙场、罗山溪、烂坝子、山棱岗、千万贯、上田坝、双河口、大坪子、斯古溪、卡哈洛、元宝山、大岩洞、簸箕梁子)。

6.有关于桥的历史故事

张家界故事传说---仙人桥的故事

据老一辈人说,仙人桥本来是没有的。大约元末明初时,土家族起义领袖向大坤在百仗峡战败后,便把义兵分作三路;一路由辅佐黄龙真人带领向泗南峪方向撤;二路由向大坤本人带领从索溪往神堂湾撤;第三路由金花小姐和陈强将军负责保护伤病员和部属,朝天子峰下的猴子坡撤。当兵至王爷洞时,一道深深的峡谷阻断了前进的道路。在这前元去路、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陈强将军决定自己带兵抵敌,金花小姐留在后面照顾伤病员和部属。金花小姐劳累已极,竟然昏睡过去。梦见一个身着盔甲,腰挂长剑,手持一柄利斧的黑脸将军,气势汹汹地朝她猛劈下来,吓得金花小姐惊 醒过来。她揉揉惺松的睡眼,只见一块巨石稳稳当当地搭在面前的两座石峰之间,万丈深渊变成了通途。月光下,只见黑脸将军的长剑正掉在身边闪闪发光哩!金花小姐好不惊奇,她一边叫伤病员和部属马上从桥上撤走,一边拣起长剑朝蜂拥上来的官兵冲杀过去。长剑挥处,敌头纷纷落地。接着长剑又从手中挣出,变成了一条透明的白蟒,白蟒身上的鳞甲又变成了无数条小蟒。大蟒带着小蟒,高昂着头,吐着红色的舌头,呼呼呼地向敌群冲去。吓得官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至今,有些老人还指着仙人桥西头观景台那亭亭玉立的少女石,说是金花小姐在观白蟒追击官兵。山下那条泛着鳞光的天子溪水,便是那长剑变成的。现在,天子山上的白蛇,就是那条白蟒的后代。而黑脸将军用利斧劈下的那块横卧两峰之间的巨石,就是现在的“仙人桥”。那齐崭崭的桥面上,似乎还留着刀劈的痕迹哩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