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朱元璋治理灾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八  朱元璋治理灾祸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小字重八,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明朝初年,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天灾频仍,民生多艰。朱元璋吸取元亡的教训,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终于使社会经济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也趋于安定。

朱元璋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并非一帆风顺。洪武元年(1368),京城南京发生大火,全国各地也发生了旱灾和水灾。第二年,又相继发生雹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间,水灾、旱灾、蝗灾、雹灾、地震、瘟疫等就有三百余起,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

面对频繁的灾难,朱元璋是如何应对的呢?

首先,朱元璋做到了“忧危积心”。(《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朱元璋统治时期,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他经常反躬自问:“我听说尧、舜、禹、汤、文、武等君主,德行足以匹配天地,仁德足以谐和民心……我的德行浅薄,不能任用贤人,励精图治,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所以上天对我作了惩戒,降下各种灾祸。我一辈子都要兢兢业业,不能让自己闲暇起来。”(《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二)作为帝王,只有具备了这种忧患意识,才能体恤民众,关心民众疾苦。

面对灾害,朱元璋除了时刻自我反省以外,还反复向官员灌输责任观念,希望他们能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他常告诫臣僚说:“水旱之灾,虽然是上天降下来的灾祸,但是做父母官的也要承担责任。”君臣要成为一个整体,时刻保持警惕,众位卿家一定要尽心尽力地辅助我治理天下啊!”即使到了晚年,朱元璋仍旧感叹说:“我治理天下越久,内心就更加戒惧,惟恐治国之心有所懈怠。懈怠之心一旦产生,那么天下之事都会废弛,百姓的生活就会困苦不堪。”

这些言论充分表明,频繁的天灾不仅加重了朱元璋的“忧危”心理,也强化了他的忧患意识,更坚定了他为国致治的愿望和为民负责的决心。

其次,朱元璋主张“藏富于民”。他说:“保国之道,在于藏富于民。百姓富足,国家才能长久;百姓贫穷,国家就会灭亡。百姓的贫富,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又说:“大抵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困穷而国独富安者。”洪武年间,朝廷上下提倡屯田,鼓励垦荒,奖励农桑,降低商税,减免赋役,务求富民实效。

明朝以前,很多朝代在救灾济贫问题上,通常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的方式。朱元璋统治时期,荒政则受到朝廷高度重视。朱元璋曾言:“君王扶养万民,就像保护自己的赤子,要经常考虑到他们的饥寒,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衣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七)明太祖除了为百姓提供衣食,还拨付救灾济贫款项。朱元璋采取的这些措施,不但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而且还赢得了民心。

再次,朱元璋又大力整顿吏治。一般来说,天灾背后通常暗藏着人祸,朱元璋也深谙这个道理。他从元亡明兴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整顿吏治。如果不整顿吏治,官吏就不会体恤民众,就会变得贪财好色,过渡纵酒,而导致政事荒废。即使知道百姓有疾苦,也会无动于衷,甚至做出危害民众的行为。所以,在整顿吏治的问题上,朱元璋用尽了各种办法,其中,严惩救灾失职或救灾不力的官吏是明太祖藉以致治的又一重要举措。

在朱元璋大力倡导和整顿下,可谓是官场大振、官风大正,不仅吏治得以整肃,各级政府也日趋高效,救灾恤民成为朝廷及各级官员之急务,灾难破坏也就能够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呈现初步大治的良好局面。

应当说,天灾是无法抗拒的自然之力,无论何人都不能不去面对。但如何使灾害控制在有限程度,就需要政府及其主要官员能有得力措施、能施有效政策,方可实现。朱元璋的观念与做法,无疑是可取的,是值得借鉴的。

下一篇写——爱因斯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